◎掌心春秋
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秋,蘇軾被派往山東密州(今屬山東濰坊)任知州。他在密州知州任上雖然只有兩年多時間,卻留下了很好的口碑:“為官一方,政通詞美”。
蘇軾剛到密州,時逢北方連年大旱,蝗災泛濫。為拯救百姓于水火,他到任后不久即上書朝廷如實反映當?shù)貫那?,請求朝廷選派官員下來視察,同時減免賦稅,發(fā)放補助。他還從民間吸取滅蝗經驗,和百姓一起采用火燒、用土深埋的辦法鏟除蝗害,并且動用部分倉米獎勵捕蝗的百姓。
在蘇軾的推動下,密州治蝗很快見效,蘇軾作詩稱“縣前已窖八千斛,更看蠶婦過初眠”,還自注說:“蠶一眠,則蝗不復生矣?!?/p>
為百姓解決蝗災的同時,蘇軾也不忘解決當?shù)睾登?。他多次率領下屬和百姓去密州境內的常山祈雨,希望用祭祀行動向百姓展示官府抗旱的決心。巧合的是,熙寧八年五月,他到位于常州的雩(yú)泉祈雨,然后真的下雨了。當?shù)匕傩照J為這和蘇軾一心為民的為官作風不無關系,以至于當?shù)匕肽瓴宦溆?,蘇軾去求雨,天就下雨了。為表達天降甘露的喜悅,蘇軾還特意在此地建了一個小亭子,并寫下《密州常山雩泉記》和六首詩。之后蘇軾又對雩泉進行開發(fā),鑿了一口深七尺的水井,使雩泉真正成為密州百姓飲用和抗旱的不盡水源。
對于密州“盜賊漸熾”、百姓不堪其苦的狀況,蘇軾更是疾惡如仇。他認為天災人禍互為因果:密州人本就長得彪悍,且崇尚武力,喜歡依仗自身的優(yōu)勢干搶劫之事,再加上當?shù)剡B年發(fā)生旱災,民不聊生,盜賊之徒更加猖獗。因此,蘇軾提出治盜必須治本,并與治事、治吏相結合,決定從根本上給盜賊以打擊。
一次,密州出現(xiàn)了一幫盜賊,到處搶劫掠殺,民不聊生,安撫司派遣三班使臣率領悍卒數(shù)十人前來拘捕。但是,這班悍卒比盜賊更加橫暴兇殘,他們甚至用禁物設贓,并誣陷百姓,借機強掠其家。許多百姓跑到知州衙門來告狀,蘇軾卻故意將百姓的訴狀擲于地上說:“肯定不會有這等事情。”那些作亂的悍卒聽聞此言,都以為沒事了,自然放松了警惕。這時,蘇軾便派人把這些悍卒召集起來,讓他們招認自己的罪過。取到人證物證后,蘇軾勃然色變,開始按律分別嚴懲他們,有的甚至被處以死刑。
蘇軾巧妙治惡吏的事跡很快在當?shù)貍鏖_,不僅得到了百姓的稱贊,也使得那些盜賊等不法之徒聞風喪膽,從此不敢再擾民。
總之,蘇軾在密州當知州時,真正做到了心中時刻裝著百姓:天降大雪,他便想到“今年好風雪,會見麥千堆”;遇到災情,便自責“秋禾不滿眼,宿麥種亦稀”“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饑”。正因如此,他的官聲如同他的詩詞一樣被歷史銘記,被人們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