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笑
公元前89年,西漢因連年征戰(zhàn)而土地歉收、國庫空虛,百姓的溫飽都成了問題,漢武帝于是把“怎樣能快速恢復農業(yè)生產”這個難題擲于朝堂之上。眾大臣一時間束手無措,這時有一位大臣站出來高聲說道:“我知道一人醉心于農業(yè)生產,可以讓他來試一試?!?/p>
于是,農業(yè)官員趙過被漢武帝任命為搜粟都尉(軍職,掌管生產軍糧等)。趙過深知這份任命中包含著朝廷對他的期許和信任,他把重任扛在肩上,頂著眾人的目光開始進行農業(yè)工作。此后,趙過很少再去朝堂,而是一身布衣背著鎬頭下地除草、種植,成為田間老農的忠實粉絲。每當老農說一些他從未聽過的農業(yè)種植知識,他便迅速拿出隨身攜帶的毛筆記錄在衣服上。
從春種到秋收,趙過謄抄了多達上百件衣服上的字。當他再次走上朝堂時,他并不是直接分享種植技術,而是想借用皇宮內的空閑之地用作試驗田。此話一出,滿朝嘩然,甚至有官員反對:“皇家重地,豈由你踐踏!”好在,漢武帝最終答應趙過,除正式宮殿外都由趙過自由發(fā)揮。得到允許后,趙過便打算將自己之前總結的農業(yè)耕種方式加以創(chuàng)新,即把耕地分成圳(田間小溝)和垅進行種植。
第二年春天,趙過帶著家丁、背著鎬頭開墾了皇宮的閑余空地。漢武帝和眾大臣發(fā)現(xiàn)趙過并不是直接把種子植于平地,而是用鎬頭刨出一道深深的溝壑,將其種在溝壑里。
面對漢武帝和大臣們的疑惑,趙過解釋這種方式有利于出苗,以及恢復地力。漢武帝聽后很滿意,繼續(xù)問道:“方法雖好,但不知產量是否會提高?”趙過說:“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試驗田在他的精心守護下,秋收時,種植畝產比普通種植產量多出一斛(50千克)。為了確保新種植方式的順利推廣,趙過先在縣令級的公田上進行種植推廣,而后找到鄉(xiāng)村威望極高的長老們,對新種植方式進行詳細解說和訓練。
雖身為朝廷官員,趙過從未顧及自己的身份,而是卷起袖子和村民們一起下地種植。不久趙過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使用新方法種植的村民很多,但由于農具落后,種植效率始終不盡如人意。
于是,趙過白天跟村民一起勞作,晚上則伏案翻看各種關于農具歷史的書籍,只要想到好的改造農具方法,他便急忙敲開村民的家門與之商量農具改造方案。兩個多月后,趙過終于制造出了一款新型的耕作農具——三腳耬車。它既靈巧合理又省工省時,效率達到“日種一頃”(古代一頃約合今3.3平方米)。如此一來,不僅解決了百姓的溫飽,也使朝廷獲得很大收益。
作為朝廷官員,趙過不辜負那身官服,盡心盡力幫助朝廷解決困難;作為農業(yè)家,趙過深入百姓生活,與百姓共進退,這種凡事親力親為的作風不僅被當時民眾交口稱贊,也會被歷史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