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杜浙泉
我在美國出洋相
文 杜浙泉
做事情鬧了笑話往往被說成是“出洋相”,其實此話并不確切;我認為,“相”若出在海外,那才能加個“洋”字。
年前在美國客居,我真正體會到了啥叫“出洋相”。那天,我推著外孫要到離小區(qū)不遠的人工湖畔玩耍。我們剛想邁步過馬路,忽見右邊開來一輛乳白色小汽車,我“禮”所當然地本著幾十年“一貫制”的理念,習慣性地停下來,“敬請”汽車優(yōu)先。
豈料,汽車在數(shù)十米外便停下了。我不知其故,仍然原地不動,以防車子突然發(fā)動快速開過來,若正趕上我行進在馬路中間,極易發(fā)生危險。
只見車上下來一位上了歲數(shù)的男人,指著馬路對面,連連向我“橫向”揮手示意,并說著我根本聽不懂的話。我這才半解:是讓我先過嗎?于是我左手推車,右臂平伸,豎起大拇指,快步(怕讓人家等得煩)走過;到了對面路邊,汽車才“動身”,快到我身邊時,我迅即拍了三下掌,再次豎起大拇指。
回到家跟女兒講述這事,她禁不住大笑,說:“人家絕對會認為遇到了一個精神病患者!”我從被笑得發(fā)毛兒總算“降落”到大惑方解。原來,女兒對我那套頗有創(chuàng)意的“豎指拍掌再豎指”的“連貫動作”相當“欣賞”,說我“出盡了洋相”。
我解釋道,豎大拇指并非我的發(fā)明,而是咱國內(nèi)報紙曾經(jīng)倡導過的,說碰到在沒有信號燈的斑馬線或者是無斑馬線的地方,若有汽車停下來,讓行人先過,為褒獎及感激對方,應當邊走邊伸出大拇指,這樣,慢慢地就會形成車讓人的社會風氣??上а?,在國內(nèi)我還真沒遇過幾次;不過但凡遇上,從沒讓人家“白?!?,每回都響應媒體的號召??稍捳f回來,這種風氣仍然難以形成,倒是常碰到車跟人搶道爭路的情況。
我又對女兒講,豎大拇指算是“一般化”,報紙上登過,有一個抱孩子的婦女過了馬路,立馬回身給停車讓她先過的出租車鞠躬;而那位司機頗有修養(yǎng),通過記者尋找婦女,定要還她一躬,如若不然,于心難安。
至此,女兒方才明白,說:“您老的見解和舉動完全正確,在咱們國內(nèi),這是很感人的事;但國情不一樣,在美國,恰恰相反,天經(jīng)地義地,汽車必須禮讓行人,絕無人給車讓路之理。學考駕照,這是一門必修的‘基礎課’;換句話說,美國雖然講究以人為本,但在人與車兩者之間,走路的人重于開車的人。所以說,車讓人很正常,人讓車才是新聞?!?/p>
后來,我過馬路總是遇到車停下讓我先過。而我乘車時,女婿或女兒開車,大老遠就避讓行人;尤其發(fā)現(xiàn)是老人或者推童車及抱、領孩子的行人。在繁華商業(yè)區(qū),我大步流星地趕緊過馬路,卻見眾人“慢條斯理”地邁著“四方步”,而多輛車則在不遠處“干巴巴”地等著。可以說,凡我見到的,沒有一輛車跟行人爭搶通過的。我相信女兒所說的“車必須讓人”,在美國乃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責編/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