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蓓蓓
課程資源,也稱教學資源,是開展教學的基礎。對于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來說,課程資源十分豐富,不僅有文本資源、硬件設施,更多的是無限的網(wǎng)絡資源。對此進行充分整合,可以有效提升課堂實效。但在實際教學中,一方面由于信息技術處于“副科”地位,家長、學生甚至教師都不夠重視;另一方面教師對資源開發(fā)往往局限在書本,忽略了學生生活和網(wǎng)絡,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課堂成效。筆者結合實踐,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重點談談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對資源進行充分整合的具體策略。
策略一:深度整合教材資源
雖然教材內(nèi)容不斷翻新,卻遠遠趕不上社會發(fā)展的節(jié)奏,對于小學信息技術來說尤其如此。怎樣用“老套”的教材上出“新意”,是很多信息技術教師面臨的問題。經(jīng)過幾年實踐,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教材進行深度開發(fā)。
其一,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相比其他學習,信息技術擁有先天優(yōu)勢,社會快速的發(fā)展給教材“擴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教師要挖掘教材資源,就必須對相關的資源進行充分整合,有時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整合,從而實現(xiàn)課程資源利用的最大化。比如針對《復制與粘貼》這一課,如果教師直接將“復制”與“粘貼”這兩個命令單一地灌輸給學生,那么其教學過程不僅抽象,而且還很乏味。學生接受會很困難,畢競對于他們來說,興趣才是最主要的。為了更好地激發(fā)學生興趣,把抽象變?yōu)榫唧w,筆者就曾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結合相應游戲,巧妙設計“組合線段”“聽聲音找位置”等任務,將零碎知識點集中于預設任務中。學生不僅學得輕松,而且還有效掌握了知識點。
其二,整合其他課程資源。相對而言,信息技術更多傾向于技能,具有包容性,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小學信息技術這一特征,積極發(fā)現(xiàn)與信息技術相關的因素進行充分整合,從而實現(xiàn)資源整合的最大化、最優(yōu)化。比如針對powerpoint這一單元學習,教師不僅可以結合具體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進行整合,還可以結合語文、數(shù)學學科進行整合,在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同時,還促進了學生對其他學科內(nèi)容的理解。具體過程可以這樣做,引導學生根據(jù)新授課設計研究主題,比如可以是“連環(huán)畫的制作”或者“上海世博小導游”等,具體內(nèi)容圖片可以由教師事前放置在一個文件夾里。具體探索目標,可以引導學生在熟練掌握技能的同時,還要學會用該軟件做報告、做課件等,在激發(fā)他們探索欲望的同時,促進課堂精彩生成。
策略二:主動整合學生資源
課堂是學生的課堂,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信息技術課程屬于技能型學科,因而學習的最終效果還要看學生對該技能的掌握與運用。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的作用,認識到學生資源的重要性,對此進行充分整合,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其一,緊扣學生興趣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選擇資源、對學生資源進行整合時,首先須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興趣,考慮到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只有讓他們感興趣,才能夠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欲望,結果才會事半功倍。所以教師要與時俱進,尤其是信息技術教師,更需要時刻關注最新信息技術,關注學生接觸信息技術的熱點或者興趣點,并且對此進行充分整合,使之成為課堂有效的資源,實現(xiàn)學生資源開發(fā)最大化。比如針對《窗口操作》這一課,教師結合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中的一段進行導入,在播放過程中,正當學生感興趣時,教師偷偷點擊一下“最小化”按鈕。這時,學生注意力全被調(diào)動了,還產(chǎn)生疑惑,“動畫片怎么沒有了?”“哎,聲音還有!還在放!”在學生進行猜測的過程中,教師適時點撥,告訴學生僅僅是簡單點擊了一下,畫面就消失了,至于具體操作,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理解了窗口按鈕的名字,還能學會“最大化”“最小化”操作,在愉快氛圍中掌握知識要點,實現(xiàn)寓教于樂。某種程度上講,這也是充分利用了學生興趣這一要點,創(chuàng)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然后給學生搭建平臺,讓他們自己動手、自己探索、自己思考、自己總結,做學習的主人,充分展示自己。
其二,挖掘學生生長點。布魯姆曾經(jīng)說過,對教學影響最大的是學生已有的知識。資源整合除了關注學生的興趣,還要結合學生具體的認知以及經(jīng)驗,畢竟學生任何新知的獲取都建立在舊知的基礎之上。而知識生長點是學生知識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域,更是須要重點突破的關鍵。以《欣賞音樂》這一課為例,筆者就《喜羊羊與灰太狼》主題曲進行導人,因為現(xiàn)代家庭電腦已經(jīng)普及,學生對百度搜索已經(jīng)很熟悉,針對教材中涉及到的“搜索和下載音樂”重點引導學生自行嘗試,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比賽,看哪個小組第一個完成所有的教學任務。為了更好地完成任務,各小組之間自發(fā)進行“兵教兵”,動作快的主動幫助動作慢的,所以很快就完成了任務。而教師則把教學重點放在如何甄別資源、保存位置、下載的具體操作辦法、播放器的介紹等方面。當然,這里與常規(guī)課堂相比,或者與教材安排相比容量很大,但是學生興趣很高,在自主合作探究過程中忙得不亦樂乎。因為這些都是建立在他們最近發(fā)展區(qū)域上的,都是他們最感興趣的興奮點。這些內(nèi)容相對而言雖然有一點難度,但只要學生稍微努力就能掌握,這樣他們在教學中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蘋果”。這樣圍繞生長點有效組織學生資源,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文本內(nèi)容,還引導學生去享受學習。
策略三:及時整合生成資源
課堂是不斷變化的,其教學效果則是不斷生成的。教師要有變化意識、生成意識,要能夠及時捕捉課堂中的各種變化,并且根據(jù)課堂教學需要,把具體生成融人到下一環(huán)節(jié)教學中。如果教師一成不變,死摳教參或者教案,忽略生成資源,必然會讓課堂最終效果大打折扣。
比如針對《下載圖片》這一課,筆者在課堂上讓學生自主上網(wǎng)搜索以及下載圖片,要求是下載“喜羊羊”,并保存在相應文件夾里。突然,有個學生大喊:“老師,他桌面全是大灰狼!”這一喊把很多學生都“喊”了過去,場面一度失控。對此,筆者完全可以要求他們各因各位,但是必然會影響到學生的情緒,繼而影響到課堂高效的生成。筆者順勢引導,把這個學生的桌面切換到大背投上,接著讓他來演示一下,怎樣將下載的畫面設置成桌面背景。這位學生很激動,等那個學生將下載的圖片設置成桌面后,其他學生自然也報以熱烈的掌聲。這時,別人也來了精神,有個學生主動站起來說:“老師,我還有種方法!”對此,筆者心里不由得感到驚喜,感覺這課越上越“活”了,于是就主動說:“那好,你來試試!”“老師,我家里電腦上有個軟件,叫做‘Acdsee,專門用來游覽圖片的,它有個工具菜單,可以直接把圖片設置成桌面……”筆者進行高度肯定,同時又婉轉地提醒學生,學校機房電腦是公共的,不是個人電腦,不能按照個人喜好修改電腦桌面,在訓練中可以,不過要在下課前把桌面恢復原樣。這樣,筆者就把下節(jié)課中的“瀏覽圖片”又巧妙穿插到當前教學之中。
葉瀾教授曾指出:“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xiàn)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這美麗的圖景一旦生成,教師須要及時把握,能夠有效駕馭,并且巧妙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從而讓生成也成為一種資源?!毕啾绕渌Y源,課堂生成資源具有隨機性,不可預測性,卻是課堂生活的“活水”,正因為課堂有了更多的不可預測性,讓學生在學習中產(chǎn)生了很多想法,這些想法不僅有利于鞏固與拓展新知識,還能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如果教師墨守成規(guī),固守教案或者預設,不僅讓課堂失去更多精彩,還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從而讓課堂教學真正陷入一種“停頓”狀態(tài),這是不可取的。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資源的整合,對于廣大小學信息技術教師來說,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上面列舉的,僅僅是筆者的一點實踐與思考,還要進一步結合課堂實際具體探索。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洋口鎮(zhèn)新林小學)
編輯/于金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