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木每每
夏天到了,非常容易出汗。小東出去玩了一趟后,頭頂、腦門、眼睛周圍、鼻子、耳朵后面……大部分地方都在出汗。有人從他身邊走過時,忍不住一邊捏著鼻子,一邊說起了悄悄話:“哇,你看那個小胖子,出了好多汗,簡直就是汗如瀑布啊?!毙|心里難過,跑回去問爸爸媽媽:“為什么人會出汗?我好討厭出汗??!”爸爸媽媽笑著說:“出汗的好處可多了?,F(xiàn)在,讓我們來給你細說!”
汗水=天然電風扇+天然排毒護膚品
出汗的時候,身上總會黏糊糊、臭烘烘的,許多人一開始都覺得“哎,出汗真討厭”!不過,當了解了出汗是人體重要的“散熱器”和“護膚品”后,他們就會覺得“哇,出汗真神奇啊”!
人的體溫是恒定的,一般保持在37℃左右。我們身體里的熱量都來源于我們吃進去的食物。熱量一部分轉化為動力,一部分則以熱的形式向外界發(fā)散。通過散熱,來保證身體處于37℃左右這個較穩(wěn)定的體溫。而皮膚是人體散熱的主要路徑。我們的全身部布滿了汗腺,汗腺每時每刻都在進行排汗工作。當外界溫度低于皮膚溫度的時候,汗以氣體方式散發(fā)熱量,所以不容易被察覺。當外界氣溫升到25℃~39℃的時候,汗腺就會以汗液蒸發(fā)的形式來散熱,這種汗我們可以感覺到,它被稱為“有效汗”。
出汗是身體面對高溫的自我調(diào)節(jié)和自我保護,它是在幫助我們降溫。與此同時,出汗還可以使我們的皮膚處于較為濕潤和舒適的狀態(tài),從而保持身心健康。
知道了汗的作用,大家應該不討厭汗了吧?可是,為什么胖子比瘦子出的汗更多呢?難道是因為肉多,所以出汗多?
胖子汗和瘦子汗大不同
小東胖胖噠,他的好朋友小西卻瘦瘦噠,他們經(jīng)常一起玩耍。但是,小東最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很奇怪的現(xiàn)象,那就是在同樣的環(huán)境下,自己總是比小西更容易出汗,而且出的汗也多得多。小東對于自己的這個發(fā)現(xiàn),百思不得其解。這是為什么呢?
小東的爸爸媽媽告訴他,一般人體內(nèi)分布著300萬~500萬個汗腺,但具體數(shù)目因人而異。體形大的人,脂肪比較多,皮膚的表面積也比體形小的人大得多,所以,皮膚上的汗腺也會更多,也就更容易出汗。
另外一個原因是,汗腺分泌與運動強度有密切關系。一般,運動強度越大,排汗量就越多。而體重較重的人運動時的負擔一般比體重較輕的人重,即使是同樣的運動,前者體力消耗也會大于后者,體能轉化為熱能較多,所以出汗也會比后者多。當小東和小西一起運動的時候,有可能小西皮膚還很干燥,小東卻早已經(jīng)汗流浹背了。
所以,如果你想要少出點汗,身上干爽一點,那就要適當?shù)叵冉o自己做做“瘦身操”哦。
汗是鹽做的嗎?
大多數(shù)人運動的時候,都會滿頭大汗,流下的汗液有時會不經(jīng)意地流入口中,嘗一嘗,咸咸的。難道身體里有一個鹽廠?不然汗液為什么會是咸的呢?
身體里并沒有鹽廠。但是,汗液里的確含有不少鹽的成分!我們抽取了一些汗液并研究了它們的成分:
水分:99.2%~99.7%
氯:86.5毫克當量/升
鈉:80毫克當量/升
鉀:5毫克當量/升
鈣:1毫克當量/升
除了上述成分,汗液里還含有少量的尿素氮、葡萄糖、乳酸等元素。
從成分的數(shù)據(jù)分析來看,汗液里除了含大量的水分外,鈉和氯在固體成分中占據(jù)了很大優(yōu)勢。而這兩種物質溶解在水中,通過結合便形成了氯化鈉,氯化鈉就是食鹽的主要成分,所以汗液才會有咸味!
所以,當我們運動后大量出汗時,除了要及時補充足夠的水分外,還要適當?shù)匮a充一些含有鈉、氯、鉀等成分的淡鹽水或者飲料。如果體內(nèi)鹽分隨著汗液流失而不能及時給予補充,人體會因為水鹽代謝失調(diào)而過早地出現(xiàn)疲勞、精神不振、困乏的癥狀。
原來,汗液里也大有玄機啊!
可是,很不幸的是,這時小東已感覺到身體很不舒服,爸爸媽媽趕緊帶他去看醫(yī)生。
醫(yī)生問了幾個問題:“你頭面部會多汗嗎?你手足心會多汗嗎?你胸口會多汗嗎?”
“咦,這醫(yī)生真不專業(yè),不應該問問我哪兒不舒服嗎?”
誰知醫(yī)生卻說,由于汗腺遍布全身,人體全身都可以排汗,但是有些部位的汗腺是比較少的,如果這些平時排汗少的部位突然排汗量多了起來,就說明身體可能存在某些健康的隱患了。而這正是人體給人的一個警告,所以,一定不能忽視。
當頭、面部出現(xiàn)多汗的狀態(tài),并且伴隨著身體發(fā)熱、四肢沉重無力、胃脹不適、想嘔吐時,這是脾胃濕熱,是積食的表現(xiàn)。這時候,就需要減少食量、清淡飲食,有助于緩解癥狀。
手足心多汗,并伴有手足心熱、口干舌燥、牙齦腫痛等癥狀,多半是脾失健運、脾胃濕熱。這時候,可以適當服用一些清熱解毒的中藥。
胸口多汗,并且伴有食欲不振、睡眠狀態(tài)不好等癥狀,這說明體內(nèi)血液循環(huán)多半很慢,氧氣運輸不夠順暢。這時候,除了及時就醫(yī),還要加強體育鍛煉,增強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