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春梅
(德惠市農民科技教育中心,吉林德惠130300)
新形勢下農民培訓相關問題探討
董春梅
(德惠市農民科技教育中心,吉林德惠130300)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fā)展,新農村建設不斷深入,在這種新形勢下,對農民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而在提高農民素質的諸多方式手段中,以農民培訓這種針對性較強的方式容易被大家接受,同時見效快,然而隨著形勢的變化,長期存在的農民培訓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的發(fā)展,因此,必須建立起新型農民培訓模式,以適應目前農村發(fā)展的需要。本文首先指出了提高農民素質的必要性,并對目前影響農民培訓的主要因素進行分析,提出解決建議,希望能為探索新型農民培訓模式提供參考。
新形勢;農民培訓;模式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農民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新農村建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新農村建設的效果。因此,提高農民素質,使新型農民具有較高的生產技能及管理水平,是完成新農村建設的必要前提。
農村經濟發(fā)展的主要推動力來自于農民,只有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才能擁有較先進的生產技能,促進農業(yè)生產,從而推動農村經濟發(fā)展。高素質的農民也為勞動力轉移提供了較好的條件,也是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fā)展的重要途徑。
提升農民素質,有利于農民從事含有高科技含量的農業(yè)生產,科學是第一生產力,農業(yè)生產科技含量越高,農業(yè)生產效率會越高、效果會越好,而作為農業(yè)生產的主要執(zhí)行者,農民如果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會從根本上促進農業(yè)生產發(fā)展,從而使農民收入增加。
建設和諧農村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提高農民素質,因此要將提高農民素質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要任務。只有農民素質得到提高,才能促進農村各項事業(yè)發(fā)展,才能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落到實處,以避免農村文明建設與農村經濟發(fā)展不協調的情況出現。
據相關部門統計,目前農村勞動力中,具有初中文化水平以上的勞動力占67.6%,其余則只具有小學文化水平及以下。由于文化基礎過于薄弱,農民在接受新知識、新技能方面存在某種程度的困難,嚴重影響農民培訓效果。甚至很多農民由于認識不足,不愿意參加農民培訓。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就很難通過系統培訓來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
目前,大部分農村還沒有實現互聯網覆蓋,農民獲取信息的主要手段還是電視、廣播。信息來源比較單一,信息也無法實現交互。在當今的信息時代,如果沒有暢通的信息交流,無疑會嚴重影響生產、生活。農業(yè)培訓也因此受到影響,因為沒有暢通的信息渠道,農民的生產意識得不到及時更新,對農業(yè)技術沒有更高的要求,就看不到農民培訓帶給他們的益處。
一般來講,掌握一項農業(yè)技術,至少需要25個學時,在這個階段的學習中,需要教師、材料、教室及一些其他輔助教學的材料、工具,在此過程中就會產生費用,如果僅僅依靠政府投入,很難滿足長期、系統教學的需要。而如果農民自己承擔培訓費用,可能會有很多農民選擇不參與,同樣達不到長期、系統培訓的目的,嚴重制約農民素質的提高。
一是要調整成人教育在農村中的布局,對農村成人教育管理機制進行改進與完善,進一步加大對農村成人教育的投入,對其辦學水平進行有效提高;二是要在政府相關部門的帶領下,做好教育、科技、勞動等相關部門參與管理機制的構建;三是要不斷深化對農村教育的改革,使農民能夠一邊學習、一邊發(fā)展經濟,不斷對市場需要進行探索,從而建立符合辦學規(guī)律的管理模式;四是要對教育內容做到重點突出,加強對養(yǎng)殖大戶、種植大戶及服務大戶的技能培訓,使其成為擁有專業(yè)技能的新型職業(yè)農民。
一是政府要適當加大投入力度,對農民培訓予以最大的支持,以保證基本的培訓所需;二是將農民培訓列入各級財政機制的投入中,加大投入覆蓋面,做好預算,做好培訓中相關費用的補貼工作;三是向社會籌集資金,可以通過與各農業(yè)企業(yè)合作的方式,舉行培訓班,將企業(yè)的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推薦給農民,農民也可以從中學到新技能。
一是通過加強宣傳,使農民了解到互連網的作用,意識到要發(fā)展必須要加強信息交流,從而自愿接通互聯網;二是各級政府要加強對農村的信息建設,完善村莊的基礎信息建設。
我國是農業(yè)大國,農民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我國農業(yè)生產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我國國力水平,關乎國計民生。因此,農業(yè)培訓作為提高農民素質的重要手段,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將農業(yè)培訓作為重要任務。從而使新農村建設順利進行,實現建設和諧新農村的美好愿望。
G725
A
10.14025/j.cnki.jlny.2017.23.054
董春梅,本科學歷,助理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業(yè)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