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鄉(xiāng)村的“工夫市”
提起“工夫市”,七八十歲的老人恐怕并不陌生。煙臺龍口附近的橋上村,舊時就有一處“工夫市”。為了謀生,無地耕種或從地里閑下來的農(nóng)民會自發(fā)地去那兒找活兒,俗稱“代工夫”。據(jù)說,橋上的“工夫市”由來已久,直到20世紀40年代末歇市前,每天上市“代工夫”的有三五十人,最多時可達百人。
舊時的膠東農(nóng)村,一直沿襲著祖輩們傳下來的笨拙的手工耕作方式。糧田較多的人家,農(nóng)忙季節(jié)誰家地里的活兒忙不過來,就招呼一下左鄰右舍搭把手,實在找不著人手,就只好去“工夫市”上雇人。
橋上的“工夫市”就設(shè)在村東北菩薩廟前的空地上。天剛蒙蒙亮,“代工夫”的伙計就早早地候在“工夫市”上,生怕去晚了找不著活兒。他們或蹲或倚,或議論著當天“工夫市”行情,看到雇主一來,呼啦一下子圍上前去搭訕:“掌柜的,今兒個什么活兒?我去吧?!惫椭髯炖镆贿厬?yīng)承著,一邊仔細打量著對方,雙方一問一答中,便談妥工錢,領(lǐng)著相中的伙計走了。
橋上的“工夫市”有兩個勞務(wù)交易時間段,一是清晨,一是傍晌。如上所述的是清晨出“整工”(即天蒙蒙亮?xí)r出工,晚上掌燈時收工)的情形。還有一種情形,上午10點過后到中午,若雇主家人手還不夠,依然會去工夫市領(lǐng)工,這種情況下,出的是“半工”(即晌午左右出工,晚上掌燈時收工)。
據(jù)有過“代工夫”經(jīng)歷的老人回憶,“代工夫”的靠賣力氣賺錢,替雇主家干的是鋤地、拔麥子、澆地之類的重活。鋤地,多用鶴嘴鋤或撓鉤為谷子、高粱、玉米等作物除草。間苗多用小撓鉤,谷子稈比玉米的細,株距小,間苗的勞動強度就大些。拔麥子的活兒也有套路,先將麥子拔倒,接著用麥秸捆好,才能放在地里曬,否則麥秸一干,就捆不成個了。澆地多采取挽轆轤的方式。每年七八月若逢大旱天氣,“代工夫”的就得扛著轆轤架上泊挽水澆玉米。井打在地頭,伙計們已支好轆轤架,擺開挽水的架勢:左腿弓、右腿蹬,右手緊握轆轤把,左手時而搖把,時而拽斗,在水斗的一起一落中,水緩緩地流進水道。由于橋上村土質(zhì)較差,水流很慢,伙計們想出了主意:兩盤轆轤一齊挽,一人看水道。這一招果真靈驗,水流得比以前暢快多了。
一般地講,“代工夫”的與雇主之間有約定:鋤地或挽水澆地的活兒以“日工”論,“日工”又分“整工”“半工”。拔麥子之類的活兒以“包工”論,幾個人合伙將拔麥子的活攬下來,稱“包工”,工錢僅按地畝數(shù)計?!叭展ぁ钡幕顑嚎梢杂芍镉嫷男宰觼恚o妨;但像拔麥子這樣的“包活兒”來得很急,民諺曰:“蠶老一時,麥熟一晌”,麥收時節(jié),種麥的人家誰不著急?因此伙計們拔完了這家,得趕緊去拔下家。不過,麥收當口,“代工夫”的賺得要比平日多。
按照慣例,“代工夫”的做“整工”,雇主家則管三頓飯,主食以玉米面餅子、高粱面餅子為主;若做“半工”,雇主家只管晚上一頓飯,中午飯就用干糧、咸菜打發(fā);若做“包工”,因“代工夫”的伙計多,雇主家里不情愿管飯,伙計只好去龍口街上買火燒等來充饑。
橋上村“工夫市”的伙計多來自龍口周邊的厫上、小孫家、梁家、莊子、甲劉、甲王等村,也有來自招遠、棲霞、濰縣、平度等地的。前者多帶著鋤、撓鉤等小農(nóng)具趕來,后者既不帶農(nóng)具,也不帶行李,只多帶了幾件隨身衣服。
農(nóng)歷的三月至七月,雇主家會找一處過道鋪上草簾讓伙計歇晌,伙計人多時,則會搭一個涼棚供伙計們休息?!按し颉钡淖鐾旯?,雇主家并不留宿,當?shù)氐淖匀换丶?,外地來此“代工夫”的則情況迥異,投奔親朋的則由親朋安排過夜,初來乍到的要么棲身在雇主家園里的草棚里,要么露宿街頭。
“工夫市”是舊時農(nóng)村勞動用工方式的一個縮影,它的存在既解決了當時農(nóng)村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又使經(jīng)濟薄弱的家庭得到一些生活上的改善。它和今天的農(nóng)民外出打工相比,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侯艷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