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玲
(青島市黃島區(qū)茂腔藝術傳承中心,山東 青島 266400)
淺談茂腔發(fā)展特色與傳承
劉 玲
(青島市黃島區(qū)茂腔藝術傳承中心,山東 青島 266400)
山東青島是茂腔的發(fā)源地,茂腔是眾多戲種之一,在整個山東半島廣為流傳,影響力頗大,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已被國家列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茂腔與其他戲劇不同,規(guī)模較小,但它的魅力卻非常大,藝術風格獨樹一幟,曲調溫婉動聽,讓人們在精神上有了寄托。但是,隨著影視業(yè)的不斷發(fā)展,電視節(jié)目越來越多樣化,使得特色性的茂腔音樂受到嚴重沖擊,如何讓茂腔傳承下去是我們值得關注的問題,本文從茂腔的由來、發(fā)展狀況、藝術特色等方面進行探究和分析,就保護茂腔這一民俗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提出具體策略。
地方小戲;茂腔;藝術特征;地方戲保護與傳承
茂腔是在山東膠東半島發(fā)源起來的地方戲,在膠州、黃島、高密三個地方茂腔的發(fā)展較好,有自己的專業(yè)劇團,曲風深入人心。茂腔的曲調溫文爾雅,起伏較大,由于唱腔使用的是地方語言,所以當?shù)厝寺犉饋肀陡杏H切,通俗易懂,生活氣息十分濃厚,被廣大人民群眾稱之為“膠東之花”。小時候有首童謠,歌詞里寫的是“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里唱大戲……”歌詞說的就是茂腔最火時的狀況。茂腔音樂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最受婦女的喜愛,那種癡迷程度不是三言兩語能說得清楚的。但是,茂腔戲畢竟是地方文化的產(chǎn)物,不能被其他地域的人們廣泛接受,所以面臨消亡危機,茂腔要想發(fā)展下去,就一定要在保留原有的戲曲特色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們的審美需求,才能將茂腔戲劇傳承下去。
茂腔的由來要追溯起來,有各種各樣的說法,最廣為流傳的說法有三種:第一種說法是相傳于公元1820年,山東部分地區(qū)出現(xiàn)旱災,莊家寸草不生,很多百姓為了生活四處乞討要飯,有一姓周的父女為了生活,女兒四處賣藝,邊打鼓邊唱歌,父親拄著拐杖在旁邊配合女兒哼唱,父女倆的小調深受大家的喜愛,后來起名為“周姑子”或老拐調;第二種說法是說在明代有個姓周的尼姑帶著哭腔沿街乞討,訴說自己的悲慘,甚至與民間的婦女們產(chǎn)生了情感上的共鳴,乞討時哼的小調被民間傳唱下來,人們給這些小調起名為“周姑調”;還有一種說法叫“肘鼓子”,因為民間藝人用“肘子”關節(jié)懸小鼓,擊打節(jié)奏,右手打手鑼,從而得名。為什么茂腔起源時間的確定是在道光年間呢?因為在那期間國家政治慌亂,莊稼寸草不生,人們四處逃難要飯,所以是災荒之年賣藝乞討的老百姓傳下來的。
茂腔的發(fā)展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本肘鼓”,大約在200年前,“肘鼓子”結合了秧歌、當?shù)胤窖?,稱之為“本肘鼓”。反映的是男女之愛、家庭倫理等生活元素,生活氣息非常濃郁。那時“本肘鼓”的演奏只有鼓、梆子和一面手鑼,化妝也非常簡單,隨著群眾的需求發(fā)生了改變,從唱腔和演奏樂器方面也有了大的進步,演變成“冒肘鼓”,那時有對海冒子夫婦,帶著獨身女兒“老滿洲”賣藝乞討,最后將女兒嫁給當?shù)匾粋€“本肘鼓”丁姓青年,隨著兩人的結合,戲曲也融合起來,形成一種新的唱腔,融入了男女腔合作的唱法,大約在1876年,“老滿洲”夫婦組成“丁家班”,一起苦苦鉆研唱腔,也吸引了不少觀眾。在20世紀50年代初,“打冒”的唱法已經(jīng)不在句末使用,而是使用在中間或是過門中,“冒”是“茂”的諧音,有茂盛之意,茂腔的稱謂由此而來。近些年,黃島區(qū)的茂腔藝術傳承中心與高校共同舉辦了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演出,承辦了各種大型的民間藝術活動,弘揚茂腔地方戲劇,不僅加深了群眾對茂腔藝術的了解,更讓民族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傳播與繼承。
(一)聲腔及音樂伴奏
“茂腔”的唱腔屬于梆子系統(tǒng),最早來源于農村,是從早期民間說唱的地方小調上發(fā)展而來的,歌詞簡單,通俗易懂,曲調質樸中帶一點幽怨。茂腔是從本肘鼓到冒肘鼓發(fā)展而來的,它的聲腔特點是“打冒”,也就是在唱到結尾時,聲腔向上翻高八度,以慢板為主,加入了許多花腔唱法,這種演唱方法非常獨特,在聽覺上能感受到其藝術性。茂腔的聲腔吸收了很多外來音樂元素,而且借鑒了很多戲種的唱腔,表現(xiàn)形式豐富。茂腔的聲腔是屬于大調式的音樂體系,調式的骨干音是6、1、3、5,結束音一般落在5、1、2上?!懊罢{”一般是在5音上翻高八度。茂腔的聲腔起伏多變,喜調讓人心情愉悅,悲調讓人黯然神傷。
(二)演出劇目
“本肘鼓”在沒有演變成茂腔時,演出的劇目都是表演男女之愛、家庭倫理的生活戲劇,比如《窮吵年》《小五臺》等。這些戲劇旋律如流水般優(yōu)美,節(jié)奏緩慢,唱詞是七字句,通俗易懂,“本肘鼓”演唱時表演者都是干唱的,因此在民間廣為流傳。發(fā)展到后來的茂腔,繼承了“本肘鼓”的演出特色,在內容上也不斷更新,傳統(tǒng)劇目非常之多,代表劇目有“四大京”即《東京》《西京》《南京》《北京》,“八大記”即《羅衫記》《玉杯記》《繡鞋記》《火龍記》《金簪記》《鑰匙記》《風箏記》《絲蘭記》。其他經(jīng)常上演的劇目有《秦香蓮》《藍橋會》《雙婚配》《梁山伯與祝英臺》等;移植劇目有《桃花扇》《元宵謎》等;茂腔母本戲有《劉??抽浴贰锻醵ū=璁敗贰缎」觅t》《王小趕腳》等;現(xiàn)代戲有《苦菜花》《黨的女兒》《朝陽溝》等,這些演出劇目的出臺,使得茂腔的內容更加豐富。
(三)角色行當及音樂
茂腔的角色行當多以小旦、小生、小丑為主,俗稱“三小”,隨著劇種的發(fā)展,角色行當更加豐富齊全,生行里不再光是小生,還有大生和娃娃生。旦行中也加入了青衣、花旦、老旦角色,而且花旦也可以兼演小旦、刀馬旦;凈行的花臉文武兼演,既演文角又演武角;末行主要由老年角色出演;丑行里頭不僅有小丑,還有丑婆,由于使用了當?shù)氐姆窖运渍Z, 所以笑料百出,深受大家的喜愛。這些角色行當?shù)募尤?,豐富了各種的演出劇目。
茂腔的音樂在“本肘鼓”時期,是演員干唱,發(fā)展為“冒肘鼓”后,加入了柳琴進行伴奏,由于受到京劇的影響,開始使用京胡、京二胡等演奏樂器,也在演奏中加入了勾、抹、抿、滑音等演奏方法,更能體現(xiàn)茂腔的音樂特色。其他演奏樂器還有月琴、笛子、嗩吶、笙、中阮、揚琴等。樂隊的武場有鼓、鈸、鑼、板、梆子、碰鈴、手鑼等。
(一)充分認識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的重要性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是世代傳承下來的文化資源,承載著人類的社會文明,它不僅見證了歷史的發(fā)展,而且具有重要的收藏價值。隨著我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正在不斷流失,甚至消亡,這些遺產(chǎn)不只是前人為我們留下的精神財富,更是我國發(fā)展的需要。2016年6月,黃島區(qū)的茂腔藝術傳承中心與青島濱海學院、石油大學、理工大學等高校共同舉辦了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演出,將茂腔文化在校園中傳播,不僅豐富了大學生的校園生活,還讓民間藝術得到了繼承。所以,充分認識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性,保護好我國非物質文化的遺產(chǎn)有著重要意義。
(二)茂腔的保護首先要保持它的“活化”狀態(tài)
每一種民俗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時代特征,所以我們在保護茂腔的同時,要保證其“活化”的狀態(tài),只有在群眾的生活中演繹出來才能體現(xiàn)其價值。不僅要保護好茂腔的文化,還可以給演繹者提供更大的舞臺,沒有觀眾就沒有舞臺,所以開拓更大的演出市場,更有利于保持茂腔的“活化”狀態(tài)。
(三)要發(fā)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協(xié)調有效的保護領導機制
要想讓茂腔更好地傳承下去,就要發(fā)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強管理,將茂腔的保護工作列入工作議程,建立協(xié)調有效的保護領導機制,使得地方經(jīng)濟和社會的發(fā)展統(tǒng)一起來,為茂腔制定相關法律法規(guī)建設,明確保護目標和方向,加大經(jīng)費的投入和保護隊伍。鼓勵個人、社會團體一起保護茂腔的文化遺產(chǎn),促進其更好地發(fā)展。
總而言之,茂腔的文化底蘊根深蒂固,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但是隨著我國的發(fā)展越來越迅速,茂腔文化的發(fā)展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它的傳承和保護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在我國現(xiàn)代化的新形勢下,能夠接受茂腔文化的人越來越少,茂腔的發(fā)展停滯不前。所以,只有在政府和茂腔文化繼承人的不斷努力之下,才能使得茂腔的保護和傳承有新的希望。
[1]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藝術大系:中國戲曲通論[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0(11).
[2]胥正娜.山東地方戲曲“高密茂腔”探源 [J].戲曲藝術,2007.
[3]山東省文化藝術志編輯辦公室.山東省文化藝術志資料匯編(第十輯)[M].濟南:山東省文化廳史志辦公室和青島市文化局史志辦公室編印,1986.
J825
A
劉玲(1972-),女,山東青島,漢,本科,國家三級演員(中級),研究方向:地方戲——茂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