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剛
(江蘇省演藝集團民族樂團,江蘇 南京 210000)
淺談竹笛藝術表現
李巖剛
(江蘇省演藝集團民族樂團,江蘇 南京 210000)
作為我國一種古老的吹奏樂器,竹笛音域寬廣,音色悠揚動聽,技巧多變,表現力極強,發(fā)展至今,已然成為我國民族樂器中必不可少的代表樂器,為越來越多的人所青睞。文章通過闡述竹笛藝術起源、發(fā)展,對竹笛藝術表現展開探討,旨在為如何促進竹笛藝術有序健康發(fā)展研究適用提供一些思路。
竹笛;起源發(fā)展;藝術表現
作為我國一種古老的吹奏樂器,竹笛音域寬廣,音色悠揚動聽,技巧多變,表現力極強,發(fā)展至今,已然轉變成我國民族樂器中必不可少的代表樂器,為越來越多世人所青睞。伴隨社會發(fā)展的不斷推進,竹笛在人們排憂解難、凈化心靈中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其藝術魅力感染了世世代代的人。竹笛藝術將推動人類文明不斷朝前邁進[1]。由此可見,對竹笛藝術表現開展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竹笛是一種有著十分悠久歷史的吹奏樂器,長久以來在我國廣為流傳。竹笛起源于西漢之前,最初是一種豎吹的類似洞簫的樂器,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笛子,直至唐朝才形成橫吹的竹笛。唐朝竹笛按孔均勻排列,人們?yōu)榱双@取準確的半音,對右側兩孔距離予以了擴大處理,而對中間兩孔及左側兩孔距離則做了縮小處理。最初竹笛沒有膜,后來為了提高竹笛音色透明度,人們便在竹笛孔上黏貼了薄膜,不過極易破碎,直至引入用以蘆葦的新笛膜才使該問題得到解決。
伴隨社會文明的逐步推進,竹笛在不同年代也實現了不斷發(fā)展。發(fā)展至近代,竹笛藝術音域越來越寬廣,由早期的六孔笛發(fā)展成七孔、八孔、十孔笛,按孔方式亦不斷趨向于其他木管樂器演奏技法,因而相繼出現了各式各樣種類的竹笛。伴隨改革開發(fā)事業(yè)的不斷推進,竹笛藝術得以興盛發(fā)展,各大音樂學院紛紛開設有竹笛專業(yè)課程,具備良好專業(yè)素質的作曲家將各種新型作曲元素引入進竹笛樂曲創(chuàng)作中,推動了竹笛藝術的新發(fā)展。竹笛不斷朝節(jié)奏組合多變方向發(fā)展,已然轉變成室內樂伴奏中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為竹笛藝術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契機。
音樂藝術可表現出各式各樣的情感,諸如親情、愛情、友情,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等。長久以來,竹笛藝術憑借其婉轉悠揚的音樂為人們所青睞,過去人們將竹笛發(fā)出的音樂稱之為“蕩滌之聲”[2]。另外,竹制與笛膜的結合,同樣是古人長期鉆研形成的結合,表達了人們熱愛大自然、倡導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心態(tài),一定程度上彰顯了人們向往自然美的意愿。
對于竹笛藝術的演奏、欣賞而言,人們可依托自身腦海中的畫面來描畫或感受作品的韻味、意境,進一步感受竹笛藝術的內涵。以樂曲《秋湖月夜》為例,作品刻畫了秋夜碧湖,在微波蕩漾的湖面上月色幽靜的畫面,滿是繾綣的畫情詩意,給人以遐想萬千的空間[3]。曲調刻畫出溫婉幽靜的藝術意境,引領受眾身入其境,在不絕于耳的笛聲中,細讀素月分輝,明河共影的意境,在藝術氛圍中使情感得以升華。
竹笛藝術具備獨特有的美感,可對景物神韻美進行描繪。以古曲《梅花三弄》為例,作為一部廣為流傳的音樂作品,其不僅是由于人們熱愛梅花,崇尚梅花“堅韌不拔”的高雅品質,更因為該部作品實現對梅花堅強、高雅精神的充分塑造。該部作品創(chuàng)作者為東晉曲作家恒伊,后人將其改編為琴曲,二十世紀80年代陸春玲運用竹笛對該部作品進行演繹,使該部作品為人們所熟知?!睹坊ㄈ分竦亚珊啙崱側岵?,為世人刻畫出一幅梅花傲雪圖。竹笛清脆透明的音樂可實現對曲調中靜謐情感的充分渲染,進而對作品神韻予以彰顯。竹笛通常僅對單旋律予以演繹,然而其與眾多樂器一樣,同樣可運用于表達情感、彰顯神韻、渲染氛圍燈,充分表現了民族樂器藝術的神韻美[4]。
自二十世紀50年代以來,竹笛藝術得以擺脫戲曲藝術限制相對獨立發(fā)展,并不斷彰顯出屬于自身特有的藝術魅力。竹笛演奏人員深入不同地區(qū),汲取不同藝術形式的養(yǎng)分,與不同文化內容開展交融,使竹笛藝術風格逐步趨向多元化。演奏人員因樂曲蘊含的情感、精神等的不同,可對素材、演奏技巧展開針對選擇。南方音樂溫婉輕柔的特點,在竹笛藝術上表現為音色純凈、氣息平緩;北方音樂豁達粗獷的特點,在竹笛藝術上表現為音色清脆、力度剛勁。與此同時,南方同樣具備奔放、慷慨、激越的曲調,北方亦存在悠揚、細膩、輕緩的作品。竹笛藝術表現出統(tǒng)一的追求,然而因傳統(tǒng)、氣候、地域等因素的差異,由此形成各不相同的藝術風格。竹笛藝術在發(fā)展進程中因民間音樂、演奏人員風格差異影響,使得統(tǒng)一作品,不同人可表現出顯然不同的韻味,可充分表現演奏人員的個性,這同樣是竹笛藝術別樣風格美的表現。
總而言之,竹笛藝術是中國悠久文明的重要象征,是深厚文化積淀的重要表現,在推動人類文明發(fā)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竹笛藝術依托心靈凈化、情感升華,使受眾報以樂觀向上的心態(tài)迎接生活。鑒于此,相關人員務必要不斷鉆研研究、總結經驗,清楚認識竹笛藝術起源、發(fā)展,全面分析竹笛藝術表現,感受“竹笛藝術的情感美”、“竹笛藝術的意境美”、“竹笛藝術的神韻美”、“竹笛藝術的風格美”等,不斷推進竹笛藝術有序健康發(fā)展。
[1]鄭學嬋.淺談竹笛的音樂表現力和藝術靈魂[J].通俗歌曲,2015,13(09):162-163.
[2]何想成.淺談竹笛的藝術發(fā)展——源自演奏現代作品《蒼》有感[J].大觀,2016,12(06):162-163.
[3]王佳.淺析中國竹笛音樂文化及藝術特色[J].黃河之聲,2016,09(01):117.
[4]張毓.竹笛藝術的表現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16,11(05):145-146.
J6
A
李巖剛(1983—),男,漢族,江蘇南京,本科,三級演奏員,江蘇省演藝集團民族樂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