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莉娜
(重慶人文科技學院藝術學院,重慶 401524)
大學鋼琴的學習,旨在建立完備的鋼琴理論基礎,由此出發(fā),以嫻熟的技巧、多元的演奏途徑,激發(fā)出學習的音樂潛能,以個性化的發(fā)展方向提升自身鋼琴水平,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是藝術領悟的先決條件,學生只有在不受環(huán)境阻礙的情況下,才能更好的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提高鋼琴教學質量。
大學是學生身處的最后一處象牙塔,它就像一處避風港,隔開了紛擾世界與安逸的校園,大學生已經基本具備了自主思考、學習的能力,向往更深層次的藝術知識體系,而傳統(tǒng)教學中,相關教育人員仿若從未聽過學生的聲音,對于學生的需求置若罔聞,始終以自己的教學經驗出發(fā),面對差異化的不同學生,采用統(tǒng)一性質的教學內容,指引學生的藝術發(fā)展路程,學生被憋悶在一個密閉的空間中,得不到救贖,也難以成長,終于,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革新,一句“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育理念就像一束光,穿越空間的阻力,幫助學生從一個被動的學習木偶轉化為學習方向的操控者,學生的主體性發(fā)展是新時代民主思想的體現(xiàn),整體的課堂結構發(fā)生了質的變化,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自然激情洋溢,以翻倍的精力和上進心努力汲取知識,學生主體性致使大學生對于鋼琴的學習不再抱有抵觸心理,徹底推翻了課堂的壓抑,取而代之的是輕松、有趣、豐富的學習能量,再者,隨著人們對文化知識的渴望加深,高校教育極大化得到了普及,大學升學率越來越高,在人們的無限向往中,專業(yè)之間被來回比較,很多學生更愿意選擇能夠直接就業(yè)的技術學科,鋼琴教學在時代的洪流涌動下,反而被冷落,在這種情況下,鋼琴想要吸引集體的目光,在多元化的教學中占有一席之地,更換教學觀念符合大勢所趨,教師應積極增設互動交流環(huán)節(jié),以活躍的課堂氣氛,潛移默化的提高學生的音樂內涵。
傳統(tǒng)大學鋼琴教學模式極大的限制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是學生主體性的現(xiàn)代化改革,也絕非一切按照學生的主觀意愿進行,應秉持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理念,從根本上真切認識到學生主體模式構建的目的,教師應全程負責監(jiān)控學生的學習進展,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困惑,幫助學生掃清學習障礙,同時學思結合,在不脫離原有的教學軌跡上,制定多元化的教學方案,教師應適當?shù)陌芽亟虒W內容,既要尊重學生的想法,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活躍起來,又要依據(jù)課程本身目標,以知識點為方向,牽引學生在民主的教學環(huán)境中,逐步掌握基礎。
鋼琴學習不單只要求學生能夠模擬指法,按照規(guī)定的韻律機械化的彈奏,更加需要學生在掌握藝術基礎理論后,結合自身優(yōu)勢,深化音樂內涵,開啟創(chuàng)造思維,利用生活經驗與文化積累,創(chuàng)作出獨一無二的作品,以彈性的張合力,在不同的場合可自由發(fā)揮對音樂的理解,將觀眾都能引領到音樂情境世界中,好的音樂作品不僅能讓自己形成滿足感,同時,以學生為中心,讓周圍的人都能感知到音樂的美妙,鋼琴課堂的學生主體性對于學生未來的長遠發(fā)展影響頗深,不要把目光放在眼前的教學內容上,要依據(jù)學生特色,結合現(xiàn)有資源,啟迪學生的潛在音樂能量。
鋼琴曲涉及的范圍極廣,例如:有舒緩的輕音樂伴人入眠,也有激昂的狂想曲發(fā)人振奮,還有縱橫起伏的創(chuàng)意曲余音繞梁,總之,對于樂感不強的人來說,學習鋼琴時始終停留在對音樂認知的淺層次,很少產生與作者的共鳴,在情感的缺失上,音樂的表達也顯得蒼白無力,每個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不同,造就了學生之間極大的差異性,例如:有的學生對音樂的掌握較快,只需教師適當點撥即可自主感受很多,有的學生過于依賴教師,在教師離開后不能自行彈奏,平時訓練時也是斷斷續(xù)續(xù),總找不準竅門,教師應根據(jù)不同的學生問題,對癥下藥的幫助學生在問題出現(xiàn)的第一時間,找到相應的解決策略,從學生熟悉的知識領域入手,逐步深化對音樂的領悟,突破學習的困境,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隨著大學鋼琴課程的推陳出新,無論是師資力量還是器材資源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后,對于藝術的認知與追求也開始強烈起來,這就致使近幾年選擇藝術專業(yè)的學生逐漸增多,大學鋼琴教學應適應現(xiàn)階段開始膨脹的藝術人才需求,拓展并引進新型科技器材,在基礎準備工作上,提高學生對鋼琴學習的期望值,在集體化的教學中,依然能夠掌握學生心理動態(tài),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例如:在演奏《卡農變奏曲》時,有的學生對于旋律和節(jié)拍的掌握很到位,但就是演奏不出自己的特色,只會一味的模仿學習,更加難以開啟創(chuàng)作的閥門,滿足于對音樂的初步理解上,教師應幫助學生首先從心理上認識到,學習音樂不要只會學,而不去思考、去感受,那樣永遠都只是一個學者,在彈奏一首曲子之前,可以翻閱一些文獻,懂得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再結合《卡農變奏曲》的音符跳動,感受活的音樂生命,聯(lián)合自身的經驗與對未來的追求,感受曲子中倔強的意志,在集體化教學中,難免疏忽學生的個人發(fā)展,教師雖不能“一對一”的常與學生溝通,但可在課堂上創(chuàng)建互動環(huán)節(jié),以整體性的學習狀況制定教學走向,讓學生時刻感受到教師殷切的目光,促進集體共同進步。
每個人對音樂的構想方向都是不同的,一個人的思維固然受到環(huán)境因素的制約,但將一批人的思路集合起來我,往往能碰撞出靈感的火花,例如:在課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賦予每個學生自由表現(xiàn)的機會,共同合作同一首曲目,每個人負責一小節(jié)的內容,讓同組之間結合他人的演奏方式,規(guī)避自身缺點,互相學習,互幫互助,繼而組與組之間設計賽制,比拼合作成果,為學生后期融入樂團打下堅實的基礎。
鋼琴音樂目前已被廣泛的使用在各個領域,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應收集不同渠道的音樂,展現(xiàn)音樂的多樣性,例如:在進行一段勞累的訓練后,以鋼琴曲鑒賞,放松學生的心靈,減緩學生壓力,從藝術本質出發(fā),搜集相關文獻與視頻等,以宏觀的知識面接觸,靈活演奏經典曲目,而不是只會照搬照套,毫無特點可言,為學生爭取能夠在大學禮堂等公共場合表演的機會,以郎朗等人的勵志故事樹立榜樣精神,激發(fā)學生的上進心,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意識到,鋼琴也可以作為終身事業(yè)發(fā)展,讓學生針對生活習慣中的細節(jié)部分,嘗試自己創(chuàng)作,大膽的彈奏出自我,在完成教學要求的基礎上,鼓舞學生開啟音樂創(chuàng)造的大門。
大學鋼琴教學勢必要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學活動,教師應正視自己的角色定位,積極改善目前僵化的教學現(xiàn)狀,以學生為載體,結合生活實際與教材要求,脫離低級趣味,實施全方位教學改革,逐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音樂素養(yǎng)。
[1]譚麗琴.大學鋼琴主體性教學模式的探討[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4,12.
[2]趙娟.中國社會音樂教育鋼琴課程之文化闡釋與構建[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2013,09.
[3]吳婷.反思型教師教育視野下高師鋼琴課程的時代解讀[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2014,03.
[4]李碩,肖灑.大學鋼琴教學模式的理性反思及合理構建芻議[J].音樂時空,2013,04:111+113.
[5]周曉凡.探析大學鋼琴教育教學模式的理性反思與合理構建[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10: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