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樹萌
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
論丹麥幸福的中小學教育
倫樹萌*
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丹麥是歐洲北部一個經濟發(fā)達的國家,人口只有563萬,但其對世界科學的貢獻是空前的,僅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就有13人,如此的成就源于丹麥對教育的高度重視。因此,了解和研究丹麥的教育思想,教育特點等將對我們的教育產生啟迪作用。
幸福教育;自由
聯(lián)合國首次發(fā)布“全球幸福指數(shù)”報告,全球156個國家和地區(qū)人民的幸福程度,丹麥成為全球最幸福國度。這種幸福也滲透在中小學教育之中。
丹麥雖然是個小國,但丹麥教育卻是“大國”。丹麥學生從7歲入學開始接受九年義務教育,連著讀完小學和初中。一般是按照就近上學的原則,如果周圍沒有合適的學校,當?shù)氐恼畷o學生提供交通補助,幫他們選擇其他學校。雖然義務教育是強制性和免費的,但家長有權決定孩子進公立學校或私立學?;蛄粼诩抑惺芙逃?,這是丹麥教育自由和家長決定權的體現(xiàn)。丹麥是高收入、高消費、高福利國家,教育是社會福利性公益事業(yè)。學生從幼兒園、小學、初中到高中都不用交學雜費、書本費等各種費用,除此之外,還享有政府提供的補助。這也是丹麥人幸福的原因之一。
丹麥從幼童教育開始就是“人的教育”,這樣的教育要求孩子從小開發(fā)自我,養(yǎng)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因而他們充滿自信和快樂。丹麥人之所以幸福,或許也是因為童年的心態(tài)教育。
丹麥學生沒有考試壓力,在期末的時候,他們不用做關于學科知識的試卷,自然就不涉及分數(shù)和排名,他們只用交一份特殊的試卷。在試卷上標明自己喜歡做的事,不喜歡做的事,最擅長的事,最希望學習的事就可以了,低年級的孩子可以用畫畫的方式來表達。老師會根據這份特殊的試卷和家長交談,討論學生的個性特點、發(fā)展方向、教育方式等。與中國兒童相比,丹麥兒童更為自由,他們有時間、空間玩耍,父母也鼓勵孩子進行戶外活動,接近大自然。爬樹、跌倒,父母都不會管,而是讓他們自己解決。在中國,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給孩子們報各種興趣班,讓孩子們失去了自由的空間,同時也失去了快樂。丹麥教育則更關心孩子們是否幸福,不會給孩子們施加太多學習的壓力。
丹麥教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許多初等學校都采用計劃式教學方法,讓學生主動學習跨領域知識[1]。為了完成某一主題的計劃,他們會主動上網查閱資料,做實驗,去圖書館研討。多個學科的老師也會一起在旁協(xié)助,鼓勵孩子們完成計劃。這種教育方式讓孩子們養(yǎng)成了主動探索、獨立思考的習慣,并且能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丹麥是一個崇尚自由的國家,他們也希望孩子們能在自由的環(huán)境中發(fā)展。他們相信知識是自由的前提,有了知識才能更好地開發(fā)自己,創(chuàng)造力才能表現(xiàn)出來。丹麥的教育理念就是給學生自由的空間,讓他們快樂成長。
丹麥的成績單是沒有排名的,學生們不和別人比較,只追求自己個性的發(fā)展。在中國,“別人家的孩子”是優(yōu)秀的、完美的,家長總是用“別人家的孩子”來鞭策自己的孩子好好學習,但這恰恰起了反作用,這會讓孩子們厭惡學習,甚至產生自卑心理。在丹麥,根本沒有“別人家的孩子”這一說法,丹麥不評“模范生”,人們更關心那些落后的人。因為優(yōu)秀的孩子已經具有自我管理的能力,無論在任何環(huán)境都能表現(xiàn)很好。但不是很優(yōu)秀的孩子就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幫助,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并鼓勵他們。沒有優(yōu)等生,只有快樂學習的教育理念,讓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不用和別人比較,只用和自己比較。在這種快樂自由的環(huán)境下成長,孩子們更有自信,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懂得傾聽自己的內心。
丹麥父母不會擔心孩子浪費時間,他們堅信,花些時間認清自己要做什么,那樣孩子一生才會幸福。父母會尊重孩子的選擇,因為他們相信只有自己感興趣的工作,才能為人生帶來滿足感。很多丹麥年輕人在高中畢業(yè)后不會立即讀大學,他們會花一年的時間,來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標,找到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他們或者旅游,或者做義工,或者找一份工作實習,在與社會的接觸中,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決定自己將來從事的職業(yè)。扎實的知識是學生在學校學習的理論基礎,更重要的是要和實踐相結合,要具有社會能力,擅長合作,適應瞬息萬變的世界,有獨立思考的精神,時刻保持自信。在快速發(fā)展的社會,丹麥人卻愿意停下來思考自己做什么,聆聽內心的聲音,最終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這也是他們幸福的原因。
丹麥中小學教育注重以學生為中心,注重開放自由的校園環(huán)境,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注重學生社會發(fā)展等方面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丹麥的人才評價中學歷和資歷并不是重要方面,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丹麥很少進行筆試,他們認為人的發(fā)展?jié)撃苁菬o限的,單單用書面成績來評定學生的能力是不公平的,考試并不能反映出一個學生的綜合能力。
丹麥政府一直都很重視教育,即使在經濟衰退時也沒有削減教育經費。經濟復蘇后,中央政府堅持教育科研經費持續(xù)增長戰(zhàn)略,始終比GDP增長率高[2]。除此之外,丹麥還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教師必須具有碩士以上學歷和教師資格。高素質的師資為丹麥教育的成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丹麥主張全民教育,人人都有免費接受終身教育的機會。教育的責任就是提高全民族的知識和技能素質,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民教育。丹麥人將學習作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丹麥政府也會盡力為公民提供學習條件,建立免費的圖書館等,充分滿足公民的學習欲望,使整個社會成為學習型社會,這也是他們教育成功的體現(xiàn)。
總之,丹麥人是天生的享樂主義者,在丹麥,處處呈現(xiàn)輕松愉快的氛圍。政府對學校的控制少,學校高度自治,但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又很大,這就使得丹麥的學校生活輕松自由。丹麥重視幸福教育,尊重學生個性,鼓勵自由發(fā)展。丹麥中小學教育這種輕松愉快的狀況讓學生們獲得快樂,感到幸福,同時也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1]陳秀梅.丹麥人如何教育孩子.啟迪,2012(9上).
[2]肖遠騎.丹麥教育掠影.中小學校長,2011(1).
倫樹萌(1994-),女,河南安陽人,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研究生在讀。
G
A
1006-0049-(2017)07-01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