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博 三門峽職業(yè)技術學院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當前社會各行各業(yè)所需的人才不僅僅是知識型和實干型人才,更側重復合型人才。復合型人才即能夠在儲備一定知識的同時,具有情感、道德和文化素養(yǎng)。所以,在高職美術教學中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就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才能夠進一步促進學生理解藝術和文化,并不斷提升自我修養(yǎng)。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人文精神成了目前的主流趨勢,尤其是在教育領域,人文教育的發(fā)展更為廣泛,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文精神,是指一種高度重視人和人的價值觀的思想態(tài)度。它關注人存在的意義、尊嚴、價值、道德、文化傳統(tǒng),關注人的自由與平等,以及人與社會、自然之間的和諧等[1]。而我國高等職業(yè)院校在教學中卻忽略了它的重要性,導致出現一些本末倒置的情況,如重功利而輕價值、過度模仿失去創(chuàng)造性等。所以,在一些高職學校的美術課堂上,應該著重表現人文精神。而藝術作品本身就是很多人文精神的代表,它的美能夠與人文教育完美相融合,在藝術熏陶中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能夠使整個教育更人性化,也更有意義。
美術教學設計安排與其他學科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可以通過感受、理解、思考進行精神層面的交流,實現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所以它的重要性顯而易見。
對于高職的學生來說,他們在畢業(yè)時所面臨的是即將就業(yè)的嚴峻形勢,所以更多的課程在教學中都具備更多的實踐作用,目的是促進學校向社會的過渡,但是除了具備卓越的技能外,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更為重要,單一型的人才在未來社會發(fā)展中必定有所限制,而人文精神的滲透則能夠在思想文化方面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性化教育,因為人文精神是社會文明發(fā)展的中心所在,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藝術修養(yǎng)的提高,同時也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在教學中,最值得注意的一點就是因材施教,而且要考慮教育深度。高職作為以實用型為主的職業(yè)技術培養(yǎng)學校,在進行高職美術教育時,要更貼近高職美術課堂要求。高職美術教育將美術定義為人文類教學,其重要目的在于使學生充當文化的交流與傳承者,因此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培養(yǎng)是很有必要的[2]。即將步入社會的學生不僅需要職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且需要精神層面的熏陶,通過美術教學可以更容易將人文精神傳遞給學生,學生也能夠通過自己感受、理解,拓展人文精神的廣度,從而達到高職美術課程要求,實現情感、道德、文化修養(yǎng)的提升。
目前,在高職教育中,學校和學生對美術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加上美術教學分散,缺少課程教學應有貫通性,教學過于強調學科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內容過難、過深,嚴重脫離學生的文化背景和生活基礎,導致學生產生畏難、逃避、甚至排斥的情緒,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3]。所以,大多數學生對于美術作品都是一知半解,甚至是完全不理解,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能讓學生產生對美術教學的興趣,自然無法將人文精神更好地滲透到學生思想中去,美術教學課程也就失去了意義。所以,想要加強學生對人文精神水平的認知,首先要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
人文精神是包容一切的,無論是內容還是精神都是具有廣度和深度的,并且是不區(qū)分國家、文化和風俗的,所以在人文精神培養(yǎng)中需要更多的包容和多元化。但在我國當前的高職美術教學中,對本土文化過于推崇,導致缺乏多元文化的融合,其實這也是對非本土化的一種不尊重。而就我國教育形式而言,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只側重對本土文化的宣講,學生就會根據教師的講授自然地對人文精神作出評判,忽視更多非本土的人文精神,最終導致對多元文化精神包容度的缺失。基于此,教師在課堂上,應豐富教學內容,避免課程教學的單一性。
大多數高職學校在進行美術課程教學的時候,根本沒有考慮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只是按照課程大綱進行枯燥的講解,甚至很多實踐課程被其他學科擠占,明顯忽略了美術教學在學生成長策略上的重要意義。這樣會給學生一個錯誤的信息,學習美術沒有用,以后也不從事藝術行業(yè)等,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生根本不會主動去思考藝術作品所要表達的內涵,也不能夠養(yǎng)成基本的美術欣賞能力,這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損失,對于學校來說變成了資源浪費,這是一定要改變的教學態(tài)度,否則一定會影響學生以后的發(fā)展。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學校的美術教學環(huán)境非常差,或者說地方有限,設施不完善,這也是影響學生學習美術的因素之一。
既然美術教學對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的意義,那么我們知道并了解問題所在后,就應該針對問題提出一些有建設性的意見,來完善高等職業(yè)學校對美術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側重藝術作品的自我感受和多元文化內涵,提升學生對人文精神的整體認知,實現在情感、文化、道德修養(yǎng)方面的提升,從而深化人文精神內涵,提高學生個人藝術水平。
對于高職學生來說,他們更樂于接受直接的教育形式,所以,在高職院校美術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時,教師不僅要傳授美術技能、技巧,而且要導入相應的文化知識理論,這樣更有利于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和創(chuàng)造能力[4]。就像文藝復興時期所提倡的,能夠引起大家共鳴的,最先能夠實現人類情感上的交流表達的就是美術作品,而且不同流派的畫作又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所以如果教師能夠結合教學內容,增加對美術作品的鑒賞環(huán)節(jié),或者讓大家隨意地說一說對美術作品的一些想法,體會美術作品背后的故事,其實是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美術欣賞能力的,因為只有具備一定的鑒賞能力,才能夠更容易地理解和感受美術作品中所蘊含的力量,從而體會到人文精神所在,促進自己內心的感知,而不是靠教師生拉硬拽地去背,這是很有意義的。
在課堂上,除了教學內容以外,就是課堂環(huán)境,可以說課堂環(huán)境更為重要。課堂環(huán)境不單單是指教室,也包括課堂狀態(tài)和課堂氛圍。例如,在素描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fā)現和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品格,可以營造一種自由、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尊重每位學生對事物的獨特感受及獨特想法,使學生的個性品格在作品中得以展現和發(fā)展,只有這樣學生的作品才能展現各自的風貌,從而呈現獨特的藝術魅力[5]。有人認為高職的學生即將步入社會,就是大人了,不需要教師多方面的教育和指導,其實并不是這樣的,教師的指導有些時候可以提高學生對美術學習的感知度,使其找到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表達,這樣其實就讓每位學生可以置身于自己內心的藝術環(huán)境中去學習、感受,是可以有效地提高藝術素養(yǎng)的,因為美術學習不同于數學公式的死記硬背,更多的是需要教師去引導,讓學生學會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美術作品的內在,自我體會人文精神的所在。
對于人文精神培養(yǎng),有的教師很容易就走入誤區(qū),過于片面地追求某種單一的精神文化。其實,不同地區(qū)的精神文化是相輔相成的,因為民族文化的差異也會讓人文精神多樣化,這種精神文化沒有好壞之分。隨著社會文明的變化,藝術精神都是逐漸提煉出來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觀念,所以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注重對多元文化的容納,美術教育中倡導本土人文精神,同時也應認識不同國度,不同時期的異域人文思想,尊重國外優(yōu)秀美術作品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博采眾長,為己所用,培養(yǎng)并豐富學生的人文精神素養(yǎng)[6]。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教會學生容納百川,在體味不同人文精神的同時,提升自我藝術修養(yǎng),思考人文精神的交流與貫通,從而拓寬人文精神的廣度。
對于學校課程來講,在教學上更多的是對學生的一種引導和能力的培養(yǎng),在美術教學中,學生應具備獨立的藝術文化修養(yǎng),所以將人文精神運用到高職院校美術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首先,通過各種美術實踐活動,能夠使學生的美術經驗不斷得到豐富和升華,從而獲得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鑒賞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7]。如趣味性的美術常識問答、背后故事集錦等,只有讓學生感受到更多與美術作品的互動,學生才能夠習慣于將美術與生活相結合,從而注入精神文化修養(yǎng)。社會上經常會有一些畫展,學校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參觀,回來之后可以辦個小型座談會,讓學生談一談對哪幅作品印象最深,有什么感受,如果同樣的命題,放在自己身上又會怎么去表達,甚至可以與學生進行深度探討,為什么作者會在那個時代畫出這樣的作品,有什么深意,或者作品本身的精神是什么等,讓學生將自己放置在當時環(huán)境中,從歷史發(fā)展、人文走向去理解故事,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個人文化藝術修養(yǎng),促進其人文精神的提升。
總而言之,教師應該以社會需求和學生發(fā)展為前提,結合多元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美術能力,教師可以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讓學生學到更多的內容,不僅讓學生學會品鑒、表達和理解,同時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提升其道德文化修養(yǎng),真正將人文精神滲透到學生的思想中去,使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真正實現自我升華,同時也促進美術教育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