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徐州工程學院藝術學院,江蘇 徐州 221018)
鋼琴教育中國化的對策研究*
李 丹
(徐州工程學院藝術學院,江蘇 徐州 221018)
鋼琴演奏是音樂藝術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高漲,如何構建一個帶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鋼琴教育體系,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文分析了不同文化對鋼琴教育的影響,闡述了當前鋼琴教育中國華進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并就如何開展中國式鋼琴教育給出相關建議。
鋼琴教育;中國化;問題;對策
作為一種樂器,鋼琴能夠?qū)⒁魳匪囆g進行完美的詮釋,因此自起源之初,便受到了各國音樂藝術家、愛好者的廣泛重視,在此背景下,鋼琴教育的相關理念應運而生。隨著鋼琴對音樂的影響日益加深,我國也開展了對鋼琴藝術的深入探索,結合當前形勢來看,鋼琴教育的發(fā)展不能違背“本土”原則,應結合實際情況建設理論、進行實踐,因此,探討鋼琴教育中國化是十分必要的。
藝術是一種特殊的美觀要素,其自身擁有著獨一無二的本質(zhì)、特征、面貌,然而依托實物、事物所表現(xiàn)的藝術往往具有包容性與廣泛性,因此對鋼琴教育來講,無論是教學工作、教材資源還是教育管理,都應該結合本國的文化性質(zhì)和教育特點。我國地域幅員遼闊,民族眾多鋼琴教育在各地區(qū)的發(fā)展與落實還要遵循實際,單從這一點來看,西方國家的相關教育形式還是值得我們?nèi)W習的。比如美國崇尚自由平等,英國追求紳士風度,既體現(xiàn)了本國文化的主旨內(nèi)涵,也為教育工作帶來了更加具體的方向與保障。幾千年來,儒家文化在我國的思想教育領域不可動搖,“推己及人、仁愛待人”不僅僅是一種理論,更是華夏民族的精神支柱。特別是今天,物質(zhì)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高速發(fā)展、建設,不同文化之間的排斥與作用,在無形之中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因此,鋼琴教育既要實事求是、也要不斷創(chuàng)新,為早日完成中國化教育打下基礎。
隨著鋼琴在我國的深入與發(fā)展,鋼琴教育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現(xiàn)階段有關鋼琴教學的模式、體系、手段借鑒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即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記,鋼琴的教育方式和學習方式,是學生能否真正掌握鋼琴理論和技能的重要所在。我國在開展鋼琴教學工作時,所選用的作品往往是外國著作,外國鋼琴作品逐漸代替了中國鋼琴作品,成為了學生的主要學習對象,長此以往,學生對本國作品曲目的興趣日漸消弱,認為只要學習鋼琴就應該以國外作品為主,對于國內(nèi)的一些藝術作品就很難做到深入理解,造成鋼琴教育在中國化的方向上背道而馳、漸行漸遠。再者,相當一部分高校學生的個人條件無法滿足高標準的國外鋼琴教育,也為鋼琴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程度的阻礙與挑戰(zhàn)。
教材是教學的依據(jù),鋼琴教育中國化所面臨的問題之一便是鋼琴教材嚴重匱乏。從我國角度來看,音樂專業(yè)發(fā)展前景良好,越來越多的學生也步入了這一門檻,然而鋼琴教育對學生的各方面素質(zhì)都有著一定水平的要求,部分新生有功底、有信心,更多學生則面臨著學習難、進步慢的問題,特別是鋼琴教材資源十分有限,因此實際教學成效很難達到相應標準。同時,教材不足還容易引發(fā)教師數(shù)量與教學專業(yè)性的問題,使得教學工作的壓力越來越大。鋼琴教育要求教育人士必須具備良好的專業(yè)能力,不僅要掌握會教學、會傳授知識的本領,尤其是如何讓學生真正深入到曲目作品中,發(fā)現(xiàn)鋼琴藝術的魅力、真諦,進而實現(xiàn)藝術層次的升華,是值得注意的事情。與過去相比,我國鋼琴教育水平已經(jīng)取得了一定程度的進展與提升,相關教材更應該彌補質(zhì)量與數(shù)量上的不足,確保鋼琴教育工作持續(xù)進行。
從現(xiàn)狀而言,無論是鋼琴教育方向還是教材資源篩選,均存在“重國外、輕國內(nèi)”的現(xiàn)象,相當于外國的教育教學體系覆蓋面更廣,這樣一來,學生在練習我國曲目時難免會產(chǎn)生如此情況:能夠按照教師的布置、要求,表現(xiàn)出我國鋼琴藝術作品的特征與形態(tài),然而缺乏樂感這個問題始終難以有效解決。其原因主要是學生接觸國外作品時間長,演練本土作品難度大,再加上一些民族樂曲要求學生掌握比較特殊的技巧手法,所以,很多學生只能達到鋼琴演奏的表面標準,很難領悟?qū)嵸|(zhì)內(nèi)容。如此情況下,鋼琴演奏是無法形成樂感效應的。此外,現(xiàn)階段鋼琴教育中國化的理論研究還正在進行當中,缺少對藝術作品的硬性理解,容易造成演練空洞、蒼白。
中國化下的鋼琴教育學習模式構建,首先要做到給予足夠重視,并在深入了鋼琴教育差異性的基礎上逐漸建立教學系統(tǒng)。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是眾所周知的,反映到鋼琴教育上體現(xiàn)的更為明顯,比如因價值觀不同,審美方式、藝術語言表述等形式方面,其相同點也屈指可數(shù)。因此我認為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需要重視鋼琴教育中國化的切實落腳點,要讓學生明白,會彈中國傳統(tǒng)作品并不能意味著對中國鋼琴、中國文化的徹底熟知,中國化的鋼琴學習,必須首先理解我國的藝術精髓、精神、精魄,讓鋼琴教育中國化不只成為方向和手段,更是一種埋藏于心底的藝術認知。作為一名鋼琴教師,應在日常教育中羅列整理各部分與中國化教育相關的學習要素,增強學生的中國化意識,提高鋼琴藝術在我國音樂藝術中的教學地位,總之,鋼琴教育工作要時刻謹記民族渲染、文化滲透,是實現(xiàn)鋼琴教育中國化的有效途徑。
我國鋼琴教育往往以外國作品為主,主要原因就是教材配套內(nèi)容能夠保質(zhì)保量,對學生來說學習興趣更加濃厚,相比較而言,我國教材就很難達到以上標準。針對這一問題,我們要看到完善中國式鋼琴教材的迫切性,還要清醒地意識到構建一個完整的教材體系并非易事,可能通過幾年、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才能真正見效。為此,應加大教材創(chuàng)設力度,通過建設激勵措施完善教材從編寫發(fā)行、再到銷售使用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解決現(xiàn)階段對中國化鋼琴教材的緊迫需求。同時,對傳統(tǒng)教材去粗取精,通過相應改善提高其利用價值。除此之外,建議今后在編撰教材時可適當加入一些外國經(jīng)典作品內(nèi)容,確保中國教材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國外藝術,這種方式不僅是對中國教材的全方位完善與健全,同時能夠激發(fā)學生對鋼琴的興趣,在深入中國曲藝文化的過程中,提高個人認同感、歸屬感。
手法與技巧是鋼琴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鋼琴教育中國化的大力落實,不能脫離教學工作的細化建設,加強對中國化鋼琴技法的學習應用。鋼琴演奏過程中,彈速、指法、韻律,包括踏板都必須要求學生按照相關準則練習,確保學生能夠有章可循。同時,常態(tài)教學與民族文化的結合也是實現(xiàn)鋼琴教育中國化的有效途徑。資料顯示,受國外鋼琴教學模式及作品的影響,視唱練耳、伴奏等環(huán)節(jié)是鋼琴課堂的主要教學內(nèi)容,通過長時間的反復練習,學生無論在鋼琴操作還是創(chuàng)作方面難免會走西方模式的道路。針對這一問題,建議將我國民族元素納進教學之中,比如在鋼琴伴奏過程中,加入民族樂器、演奏、鑒賞等,還可以將民間藝術作品、特別是一些原生態(tài)曲目拿到課堂上進行傳授、認知,學習更多的延伸性知識,有利于彌補當前教材資源不足的現(xiàn)實情況,在高亢、激昂的歌曲氛圍下,學生不僅掌握了民族音樂的相關知識點,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對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為鋼琴教育中國化提供了持續(xù)發(fā)展的契機。
鋼琴教育中國化面向社會、面向世界,僅僅依靠教學改良是很難達到目的的,因此,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文化與鋼琴教育的有機融合,應加強社會引導,發(fā)揮主流媒體的公眾效應,在創(chuàng)新編纂中國鋼琴教材的前提下加強宣揚力度,對教材中的“佼佼者”進行鼓勵式宣傳。同時,隨著社會經(jīng)濟水平的提升,鋼琴音樂專業(yè)勢必會成為今后的熱門行業(yè),各種賽事、音樂會層出不窮,而鋼琴教育中國化可以通過大規(guī)模的開辦民族文化演出來獲取熱度,不僅實現(xiàn)了國產(chǎn)鋼琴作品向大眾角度的滲透,也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大力弘揚。
除此之外,雖然現(xiàn)階段我國鋼琴教育水平日益提升,相關藝術作品的質(zhì)量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有些作品受眾率較高,得到了外國專業(yè)人士的贊揚與認可,然而我們不能滿足于現(xiàn)狀,仍然需要切實打造中國優(yōu)質(zhì)鋼琴作品,使之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民族品牌,通過開設國際專業(yè)學術研討等活動,與國外學者、專家進行親密會談,借鑒、學習新思想、新知識,從而提高中國鋼琴教育水平。
對于鋼琴教育中國化來講,有關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可謂是重中之重,目前音樂協(xié)會所給出的鋼琴考級內(nèi)容,往往偏重于檢測外國作品曲目,而忽視了中國鋼琴作品,這也使得越來越多的學生日常練習時就比較看重國外作品,所謂習慣成自然,有很多學生演練國外曲目的質(zhì)量要明顯強于國內(nèi)作品,這對鋼琴教育中國化來說是十分不利的。因此,相關單位應重新建立評價政策,完善考核內(nèi)容,平衡中外曲目的作品數(shù)量,適時引入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藝術作品,并加強考核政策的針對性,讓學生重視民族音樂,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加快鋼琴教育中國化的進程。
探討了不同文化對鋼琴教育的影響,結合各方面問題給出鋼琴教育中國化的相關對策??偠灾?,鋼琴教育中國化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相關教育人士給予足夠重視,確保中國鋼琴藝術能夠邁出國門、走向世界。
[1] 史繼美.文化視域中的中國當代鋼琴教育[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01:141-144.
[2] 李玉峰,鄭春雪.分析中國社會音樂教育鋼琴課程之文化闡釋與建構[J].戲劇之家,2016,05:215.
[3] 張淼.試論中國民族化鋼琴作品在鋼琴教學中的主導作用[J].音樂創(chuàng)作,2017,06:98-100.
[4] 謝麗莎.中國鋼琴音樂文化研究的里程碑-評《中國鋼琴音樂文化》[J].新聞與寫作,2016,08.
[5] 王瑩.中國鋼琴音樂的文化解讀-評《中國鋼琴音樂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5,03.
[6] 辛珺.鋼琴教育中跨文化傳播的思考[J].哈爾濱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04:82-83.
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傳統(tǒng)文化視域下的中國當代鋼琴教育研究》研究成果(2017SJB1024)
李丹(1980-),女,江蘇徐州人,徐州工程學院藝術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鋼琴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