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培訓成“老專家”賣假藥
近日,在廣州市公安局相關部門協助下,番禺警方對位于市橋街和南村鎮(zhèn)的4個涉嫌詐騙的信息咨詢公司同時展開收網行動,抓獲周某(男,39歲,湖北人)、呂某(男,24歲,湖南人)、廖某(男,27歲,廣東人)等犯罪嫌疑人65名,查扣涉案電腦118臺、手機58臺、話務器15臺、服務器4套以及現金人民幣25.65萬元和假冒藥品一批,成功打掉一個假冒醫(yī)學專家向老年人推銷假冒藥品的詐騙團伙。
辦案人員初步核實,該團伙篩選詐騙對象時,刻意回避廣東省的老年人,受害者主要分布在山東、四川、河南等全國25個省份,已有數百名老人受騙。犯罪團伙所推銷的“藥品”經化驗均為假冒偽劣產品,部分藥物成分不明甚至包含有毒有害物質。
目前,65名嫌疑人中已有50人被檢察機關批捕。
警方提醒,看病要通過正規(guī)醫(yī)院,購買藥品要到正規(guī)藥店,切勿通過電話、網絡向自稱“專家”的人買藥;要保護好個人信息,要警惕街頭登記個人信息送禮物、掃碼注冊送優(yōu)惠等可能泄露個人信息的活動。警方同時呼吁家庭成員平時多關心家中老年人,了解其身體狀況,引導其通過正規(guī)渠道就醫(yī),同時向其普及防范詐騙知識。如果發(fā)現被騙,請及時撥打“110”電話報警。
民警在查處過程中,發(fā)現所有犯罪嫌疑人都有一本“話務手冊”,手冊中的內容包括:如何讓對方相信自己是“專家”;如何回答對方提出的不同病情咨詢;如何向對方推銷不同價格的“藥品”。如何誘導對方進行后續(xù)消費……當有新人前來應聘,團伙頭目會以其對這些騙術掌握熟練程度進行分工安排;如果新人經過多日練習仍無法熟練掌握技巧,則不予錄用。
為了增加詐騙的成功率,嫌疑人還在講話發(fā)音方面“苦練功夫”。他們通過放慢語速、降低聲調,對話時穿插幾聲咳嗽來對自己的聲音進行“包裝”。民警在對受騙老人進行調查取證時,老人們都不相信和他們通話的“醫(yī)學專家”或“院長”很多竟然是20多歲的年輕人假扮的。
警方在辦案中發(fā)現,犯罪嫌疑人通過非法手段收集老年人的個人信息,實施“精準”詐騙。這些信息詳細到對方的姓名、年齡、聯系電話、家庭住址、所患疾病等。所以,犯罪嫌疑人在撥通電話后可以準確地稱呼對方姓名,使老人誤以為來電者是曾經就醫(yī)過的醫(yī)院、辦理過會員的藥店或者熟人推薦的醫(yī)生。
在電話接通并獲得老人的確認后,嫌疑人會通過聊家常和詢問身體狀況等方式逐步收集完善對方信息,并取得對方信任,繼而誘導其購買所謂專家配制的高價“藥品”。當老人確定購買意向后,嫌疑人會立即通知倉庫發(fā)貨,并采用貨到付款的方式收取詐騙款項。
在實施詐騙過程中,嫌疑人如果得知老人為獨居或跟子女溝通少,就會打親情牌。在個別案例中,受騙老人反映這些“專家”會每天打兩三次電話,問詢老人的身體狀況,甚至閑聊日常的飲食起居,比自己的兒女都關心自己,不少老人被其“關懷”打動。當“專家”建議老人購買藥品時,老人充滿信任或根本不好意思拒絕。
當嫌疑人發(fā)覺老人多次購買“藥品”后,認為療效不明顯或者無錢繼續(xù)購買時,就會主動提出為其爭取優(yōu)惠價,最多可以優(yōu)惠一半以上。不少受騙老人還對他們的“幫助”心存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