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思吟
(西南民族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中西方音樂史課程的重要性及教與學方法研究
汪思吟
(西南民族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音樂史課程是音樂專業(yè)學習者的必經(jīng)之路,從其研究對象的基礎(chǔ)上探究學生如何高效地學習它,并提出高校在教授音樂史這門課程的一些建議,如何能讓學生對音樂史這門學科有更深的了解。
音樂史;學習方法;研究主體;教學方式
音樂史就是音樂由產(chǎn)生到發(fā)展的歷史,通俗地講就是它是如何從過去走到現(xiàn)在的,這個過程經(jīng)歷了什么。高校開設(shè)這門課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一是能夠深刻透徹地了解音樂這門學科,并對專業(yè)知識起到串聯(lián)的作用,只有把各種音樂事件放在歷史中學習才能更加系統(tǒng)地了解這個專業(yè)的知識。二是希望通過學習音樂史培養(yǎng)較好的語言邏輯,信息處理能力,在處理系統(tǒng)龐雜的信息時,能夠抓其主線,條理清晰,分層理解消化。要學習音樂,要成為音樂專業(yè)的人才,必須學習音樂史這門課程。
通過了解它的研究對象來探索出一種學習方法,這是最直接的方式。音樂看似是很好定義的概念,但“音樂”與“非音樂”的界限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能夠清楚地區(qū)分開來。我們可能會思考那種神秘的儺文化中的巫術(shù)樂到底是否屬于音樂的范疇?還有約翰·凱奇的《4分33秒》這種不怎么被人理解的偶然音樂是我們研究的對象嗎?以及概念音樂、生物音樂這些更不熟悉的音樂類別是怎樣劃分歸類的呢?
當我們在思考這些問題時,不難發(fā)現(xiàn)音樂具有這樣三種性質(zhì):首先它具有非語義性,它不像語言文字那樣清晰明了,音樂就像只會出聲的嬰孩,需要花較多的時間才能理解它想表達的思想;然后它具有非科學性,是不能夠采用同研究自然科學一樣的研究方式去研究它的。它也是無法在各個問題上得出精確答案的。最后它具有非確定性,莎士比亞說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隸屬于文學這個大學科下的音樂這門學科自然也具有這種非確定性的特質(zhì)。
音樂史研究對象等同或近似于音樂學的其他分支學科嗎?如果回答不是,那么,其研究對象又與其分支學科的研究對象存在著怎樣的聯(lián)系呢?音樂史學和音樂美學都是研究音樂事件的,但任何學科的誕生就意味它與其他學科存在相異之處。音樂美學著力于音樂審美的價值因素,包括從事音樂的人、物、事件。它是從審美價值的觀念聯(lián)帶起一切音樂事件進行的歷史考察,研究具體事件怎樣發(fā)生,音樂事件怎樣被創(chuàng)造,樂器如何發(fā)明出來,并如何被運用于實際活動中。音樂美學研究是人類音樂審美普遍規(guī)律的探究,審美是其主線,規(guī)律是其探究的方向。而音樂史學研究是音樂歷史上的一切活動,大都是有意志的人有目的從事的,它自始至終貫穿著“人”的意志思想。音樂史學和音樂美學、民族音樂學、音樂社會學等這些學科的聯(lián)系是無法分割的。要想用精確的語言去概括其研究對象的實質(zhì)是很難做到的。音樂史學的研究需要我們?nèi)谌胛幕?,它不僅僅需要把音樂事件放到歷史中去研究,在有了民族、文化的加入才使得這種史學研究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
在這里需要把中國音樂史和西方音樂史分開來論述,文化的差異也導致了史料記錄角度和方式的不同。
現(xiàn)有的西方音樂史教材和西方音樂史著作主要都是對作曲家進行研究。在學習這門課時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每個時間分期下面對應(yīng)的都是這一時期代表的作曲家,然后再論述作曲家的展開部分也都不外乎是作曲家的歷史創(chuàng)作分期,各個題材的代表作品和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風格特點。這種記錄方式,是最貼近“音樂”的,對于作品及其形態(tài)的研究,給人的感覺才真正是研究音樂,如果進而把音樂作品連同作曲家的經(jīng)歷及一些具體事件,或與當時的歷史背景綜合起來,也就能把握住某些史學的真諦了。從西方音樂史的研究對象即可發(fā)現(xiàn)我們想要抓住其主線,作曲家及音樂作品就是不可忽視的對象。
由于文明長久歷史的延續(xù),加之官修的歷史重視禮儀且推崇樂律在神學體系中的作用,忽視作為音樂家的獨立人格,導致史料中音樂家的個人史學地位的缺乏。我們能找到史書中相關(guān)記載,也多因本人是官吏或是與官吏、官場活動相關(guān)聯(lián)的原因而被記錄下來。而這些內(nèi)容在浩瀚的史籍里面也是少得可憐。因此,中國音樂史或是東方國家音樂史的古代部分,都無法按照作曲家及作品的路子走下去。如此一來,給人們的印象似乎是中國音樂史的研究對象只能是歷史上有過怎樣的歷史;有哪些樂器,其形質(zhì)如何;有哪些樂律的記述,音樂論著及思想怎樣……然后將其置于各個朝代音樂背景之中,便造就了“音樂史”。毋庸置疑,這是音樂史學所要完成的最根本的任務(wù),也就是音樂史的研究對象。想抓住中國音樂史的主線似乎不像西方音樂史那樣容易,它更加零散,但歷史終歸逃脫不了時間的形式,那么時間分期便是不二的主線。
學生最不希望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去學習,這樣是非??菰锏亩覍W習效率也十分低下。從教授方法上,首先講授為主,討論教學為輔。老師應(yīng)該適當?shù)貜恼n堂主角的位置上逐漸退下來,和學生有一個平等的教學關(guān)系。然后,比較分析,探究風格差異。采用這種學習方式,目的在于使學生更多地參與到課堂中。最后,講賞析三位一體,互為印證。這三位看似容易,有些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甚至只做到了第一位。講可以說是最常用、最廣泛的教學方式之一。但光講不賞就忽略了音樂這門課程的特殊性質(zhì)。在沒有具體音響資料的情況下去學習,學生只能很抽象地去理解,無法切實感受音樂形象和作品風格特征。在聽賞完后,老師應(yīng)引導學生去細致地分析作品,從音樂的內(nèi)涵及作曲技法等各個角度去剖析。這樣我們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音樂、學習音樂史。
J605
A
汪思吟,西南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