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絮
(廣東外語藝術職業(yè)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0)
淺析當代民歌藝術面臨的現狀及對發(fā)展的思考
楊柳絮
(廣東外語藝術職業(yè)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0)
民歌藝術作為中國民族音樂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有著悠久且豐富的歷史,在中國不同民族、不同語言、不同風俗特性的孕育下呈現出了獨特的藝術魅力。而現如今,隨著時代的變遷,大眾生活方式的改變,民歌藝術在當今社會遭遇了式微的局面,民歌藝術的發(fā)展也成為了民族聲樂從業(yè)者需要思考的問題,如何去增加民歌的影響力與傳播力,如何去提升民歌藝術的受眾,如何在保持其民族特色的前提下,讓民歌在當代能夠呈現出更高的藝術價值。
民歌;現狀;發(fā)展;傳播
民歌,簡而言之,便是民間大眾百姓口頭流傳、流行的歌曲,可以說是產生最早的一種聲樂體裁,也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且地位顯赫。這不僅是因為民歌承載著民族民間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其保留了我們民族生活、生存過程最精煉的信息,也是民族文化得以延續(xù)、發(fā)展的基礎要素,具有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精神屬性與文化內涵,甚至有人曾說民歌是中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藝術的根。透過民歌的歷史不難看出,有著極為悠久的傳統(tǒng)與歷史,中國地大物博,眾多的民族與廣袤的地域造就了嘆為觀止的民族語言、民族風俗、民族音樂與豐富多彩的民歌藝術,俗話講:十里不同音,各個地域、各個民族在各自語言的基礎上,形成了不同造型、不同演唱風格的民歌表演藝術。
而現如今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大眾生活方式的改變、普通話的推行及流行音樂文化的沖擊,民歌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受到了沖擊與破壞,這也致使一些極具傳統(tǒng)韻味的民歌失去了生長、流傳的環(huán)境,不僅民歌藝術逐漸流失,其所承載的精神與文化屬性也在不斷消逝,當下現代化發(fā)展的社會環(huán)境與商品時尚化的文化渲染,讓我們的民歌離大眾的距離越來越遠,甚至對于民歌的喜愛程度也出現了價值上的偏差,這也讓我們不得不看到這樣的一個現實,那就是民歌相對處在一個較為弱勢的地位,與當代的流行音樂相比較,難有競爭力。為了能夠提升民歌的影響力與傳播力,這就需要我們民歌人共同努力去增加民歌的受眾,同時在保持其民族特色的前提下,讓民歌在當代能夠呈現出更高的藝術價值。
首先,從教育的層面出發(fā),通過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去培養(yǎng)青年一代民歌學習者,并通過他們的成長去提升民歌的認同感、審美感。筆者在教學中也曾發(fā)現,即使是專業(yè)學習民歌的學習者對于民歌本身的認同感也并非十分端正,那么如何讓學習者能夠真正了解與重視民歌藝術的文化內涵,如何引導幫助他們明確學習的目的與方向,真正體現民歌教育的核心意義,讓民歌藝術真正得到重視?這就對民歌教育者提出了更高與更多的要求,在教學中作為教師第一步就需要先明確民歌教學的目的性,這樣才能夠以身踐行去引導和幫助學習者明確學習的目標,并通過民歌教學拓寬學習者的藝術事視野,由此而關注對于民族文化的了解、學習,進而培養(yǎng)他們對于民族文化的熱愛。所以說,在民歌教學中,教學的重點便是讓學習者熟悉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民歌的特點,結合當地的語言、民俗文化去有韻味地演唱,幫助他們盡可能地去體會民歌的不同風格,畢竟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將歌曲演唱得完美,更是通過對民歌的學習提升其自身對民族音樂文化的積累與沉淀,為未來承傳與傳播民歌藝術與民族文化的重任奠定堅實的基礎。
如何來引導與幫助,就需要教育者在教學中加強民歌教學興趣化,以興趣帶動與激發(fā)學習者主動去接觸、了解,進而學習民歌藝術,教育者要在教學中從各個方面著手進行培養(yǎng),選材經典、教法靈活、手段多樣等,通過這些特色內容去提升學習者的學習興趣。當然,面對不同的學習個體,也需要采用不同的引導方式,避免一刀切,充分地調動學習者學習的積極性。此外,民歌藝術的表現形式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在發(fā)展中也需要讓民歌緊跟時代的發(fā)展腳步變化而變化,總結的同時,更需要創(chuàng)新與探索。當今的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流行音樂充斥在學生的生活中,民歌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在當今社會確實有被遺忘的跡象。要讓學習者生接受并喜歡民歌有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充分發(fā)揮教育者的引導作用。民歌教學進行教學引導時要注意階段性特征,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引導應采用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另外,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在曲目選擇上要有所區(qū)別。對低年級學生可多選擇旋律比較簡單、裝飾音稍少、富有趣味性的民歌進行教學,而對高年級學生則可選擇一些稍有難度和意義深刻的民歌進行欣賞。
對于大眾群體而言,民歌人應當在實踐中去更新大眾對于民歌固有的觀念,隨著民歌藝術的發(fā)展,民歌在保留原生態(tài)的同時,也隨著時代發(fā)展的特性在不斷地發(fā)生著變化,逐漸變得精致化、藝術化。此外,在筆者看來,流行音樂文化之所以能夠廣泛流傳除卻其自身的價值之外,其傳播的途徑與技術手段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在當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民歌藝術同樣可以利用當下各種多媒體、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傳播媒介的優(yōu)勢去廣泛宣傳,并積極與大眾互動,讓大眾群體加深對于民歌的理解,提升他們對于民歌的認識。同時,筆者也希望媒體媒介能夠加大對于民歌藝術的關注與曝光度,在正確的層面上給予大眾正確的媒體導向,進而助推民歌藝術的繁榮。
筆者認為,當下的青年一代才是民歌藝術能夠承傳與發(fā)展的主力軍,特別是當下大學生一代,更需要在這一群體之中加大民歌藝術的傳播比例。在大學生群體中,據調曾統(tǒng)計,當代大學生對于民歌的欣賞能力存在著局限性,很多對民歌的認識都是停留在表面,僅是滿足一時的興趣或是娛樂。因此,筆者也希望未來能夠在大學生群體中提升他們對于民歌的欣賞與理解,更能夠對民歌的文化內涵有更深入的理解與體會,進而為民歌藝術的傳播奠定發(fā)展的土壤與價值。
總而言之,對于民歌藝術的承傳與傳播,作為民族聲樂教育者,應當看到民歌的重要性與特殊性,民歌的教學是民族聲樂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教學中合理地、科學地將其傳授給學習者。在筆者看來,民歌教學也并非是單一性的,可以結合當代聲樂作品的時代性與氣韻去補充與豐富,進而更好地推進民歌藝術的發(fā)展。同時,民歌藝術的發(fā)展需要我們去把握方向,不盲目、不摒棄,有選擇地借鑒與融匯,進而讓這一傳統(tǒng)民族民間藝術在新時代綻放出屬于自己的絢麗光芒。
J64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