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錫山
名師學案
王國維學案
周錫山*
王國維學貫古今、融會中西、博大精深,在中國文學、哲學、美學、藝術學、文化學、音韻學、古文字學、歷史學、金石學、教育學、敦煌學、文獻學、地理學、蒙古學和圖書館學等多種學科均取得領先性的成就,同時還是成果頗多的翻譯家和成就卓特的詩詞創(chuàng)作家,被譽為20世紀中國第一國學大師。
王國維 國學大師 中國文化
謹以此文紀念王國維先生誕生140周年和逝世90周年。
王國維(1877—1927年),20世紀中國第一國學大師。王國維學貫古今、融會中西、博大精深,在中國文學、哲學、美學、藝術學、文化學、音韻學、古文字學、歷史學、金石學、教育學、敦煌學、文獻學、地理學、蒙古學和圖書館學等多種學科取得領先性的成就。王國維之學問和著作深廣與精新兼?zhèn)洌?0世紀中國現(xiàn)代學術最重要的開辟人和奠基者之一。他還是個成果頗多的翻譯家和成就卓特的詩詞創(chuàng)作家,取得獨創(chuàng)性的成就。
王國維的眾多學術成果不僅是20世紀學術成果的典范,而且其重要成果至今領先于國內外學術界,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
王國維于1877年12月3日(清光緒三年十月二十九日)出生于浙江杭州府海寧州城(今海寧市鹽官鎮(zhèn))。
1883年7歲起,先后入鄰塾從潘綬昌(紫貴)及陳壽田先生就讀,接受啟蒙教育。父親王乃譽善書畫、篆刻、詩文,博涉多才,并有多種著述。王國維在父親的指導下博覽群書,涉獵了傳統(tǒng)文化的許多領域。
1892年16歲,參加海寧州歲試,以第二十一名中秀才。被稱為“海寧四才子”。后又赴杭州應府試未取,遂絕科舉之路。
1898年22歲,王國維入《時務報》館,任書記、校對。后入羅振玉所辦東文學社,業(yè)余入學,師從日本教師藤田八豐、四崗佐代治,學習日文之余,兼學英文及數(shù)理等。1900年12月赴日本東京物理學校學習。
1901年25歲,因病于農歷四月二十六日由東京返國抵滬,五月返家養(yǎng)病。八月后,赴武昌農學校任譯授。自此年起,在羅振玉興辦的上?!督逃澜纭冯s志發(fā)表大量譯作,繼而成為該刊的主筆和代主編,通過編譯,并加以自己的論述,首次向國內介紹了大量近代西方學人及國外科學、哲學、教育學、美學、文學等領域的先進思想,介紹莎士比亞、托爾斯泰等眾多哲學家、文學家。
同時先后任教于南通師范學校、江蘇師范學堂等。此時他以攻讀西方哲學為主,結合先秦諸子及宋代理學,研究了康德、叔本華、尼采哲學,兼英、法諸家,又攻西方倫理學、心理學、美學、邏輯學、教育學,所譯心理學、邏輯學名著有開拓之功。他自稱這一時期為“兼通世界之學術”之“獨學”時期。
1904年28歲,發(fā)表代表作《紅樓夢評論》和重要論文如《孔子之美育主義》、《國朝漢學派戴阮二家之哲學說》、《論叔本華之哲學及其教育學說》、《叔本華與尼采》、《尼采氏之教育觀》等。此為我國最早譯介尼采的文章。
1905年29歲,第二次攻讀康德哲學,發(fā)表《論近年之學術界》、《論新學語之輸入》、《論哲學家與美學家之天職》等多篇論文。
1906年30歲,去北京,住羅振玉家。發(fā)表《屈子文學之精神》、《文學小言》十七則、《周濂溪之哲學說》等多篇論文。三月匯編數(shù)年間所作詞,成《人間詞甲稿》,并撰序。
1907年31歲,年初起第四次攻讀康德哲學。三月赴北京,任學部總務司行走,充學部圖書館編譯。匯集夏秋間所作詞,為《人間詞乙稿》,并作序。其丹麥海甫定《心理學概論》譯本編入上海商務印書館《哲學叢書》出版。
1908年32歲,攜眷北上返京,賃屋于宣武門內新簾子胡同,名其室曰“學學山海居”。輯唐五代詞,撰《詞錄》、《曲錄》。十月,《人間詞話》開始在《國粹學報》連載。
1909年33歲,《曲錄》定稿,完成《戲曲考原》、《優(yōu)語錄》、《宋大曲考》和《錄曲余談》等。
1911年34歲。是年辛亥革命爆發(fā)后,王國維攜全家隨羅振玉東渡日本,在日本京都僑居4年有余。在羅振玉的幫助下,研究方向轉向經(jīng)史、小學。協(xié)助羅氏整理大云書庫藏書,得以盡窺其所藏彝器及其他石器物拓本,并與日本學者廣泛交流。他治甲骨文字,善于從中發(fā)現(xiàn)和研究新史料,并能以古文字學為基礎,研究古史,從古器物到古代書冊、服裝、建筑、地理和制度,所涉甚廣,著述甚豐。同時,在戲曲研究方面亦有重大建樹,所著《宋元戲曲考》,是戲曲史研究上一部帶有總結性的巨著,建立戲曲研究學科的奠基之作。
1916年40歲。回國后定居上海。在上海哈同“廣倉學窘”《學術叢編》任編輯主任,兼?zhèn)}圣明智大學經(jīng)學教授。主要從事甲骨文字及商周歷史研究。 曾參與編纂《浙江通志》,為江南著名藏書家蔣汝藻編《烏程蔣氏密韻樓藏書志》等。并將辛亥以來重要的國學研究成果,匯編成《觀堂集林》。
1922年46歲,王國維任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通訊導師,但不接受酬金。
1923年47歲,王國維任遜帝溥儀的南書房行走。此職應是進士、翰林以上的著名人物擔任,王國維雖是布衣,以他的淵博學識和精深著作而任此職,得窺大內所藏秘籍,曾檢理景陽宮藏書。
1924年48歲。是年冬,馮玉祥發(fā)動“逼宮”,驅逐溥儀出宮。王國維引為奇恥大辱,憤而與羅振玉等前清遺老相約投金水河殉清,因家人阻而未果。年底,清華學校創(chuàng)辦國學研究院,胡適、顧頡剛等人提請王國維擔任院長,推而不就,僅任教職。
1925年49歲。王國維被聘為導師,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合稱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
1927年51歲,公歷6月2日赴頤和園,于園中昆明湖魚藻軒自沉。
王國維生前自編和出版《靜庵文集》、《觀堂集林》、《宋元戲曲史》和《人間詞話》。他逝世后,由羅振玉和趙萬里匯編和出版《海寧王忠愨公遺書》(1927年)和《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商務印書館,1940年)。臺灣省據(jù)以上諸書出版《王國維先生全集》(1968年)和《王觀堂先生全集》(1976年)。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和北京學者自1978年起,以30年功夫編?!锻鯂S全集》20卷,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和廣東教育出版社于2009年聯(lián)合出版。
自1987年以來,30年中另有王國維著作的多種選本出版,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王國維文學美學論著集》①《王國維文學美學論著集》,周錫山編校,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87、1988年;精裝釋評本由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7年出版。和《王國維集》(均由周錫山編校)。②《王國維集》,周錫山編校,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2012年。王國維著作單行本出版最多的是《人間詞話》,有二三十種之多,其中最受讀者歡迎的是《人間詞話匯編匯校匯評》(周錫山編著)。③周錫山編著:《人間詞話匯編匯校匯評》,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4年;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09年;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2、2013、2015年。
王國維的前期主要從事中國文學和美學研究。
王國維的中國文學研究上自《詩經(jīng)》、屈原,下至他同時代的詩詞,是整個中國文學史的研究;研究對象遍及詩詞、戲曲和小說,是全方位的研究。
王國維是《紅樓夢》新紅學的開創(chuàng)者,中國現(xiàn)代戲曲學科的創(chuàng)始者。
王國維在20世紀初首次翻譯、引進和評述了西方眾多文學大家諸如莎士比亞、托爾斯泰的生平和著作,以及西方眾多哲學和美學大家如康德、叔本華、尼采的美學、心理學著作和他們的重要觀點。
在這樣深廣研究的基礎上,他建立了自己的意境說美學理論體系,其中包括天才說、古雅說、苦痛說、游戲說、意境說;戲曲美學中的自然論、悲喜劇論,小說美學的悲劇觀;美學功利觀。
在文學和美學研究中,王國維善于吸收西方的文化、文學和美學資源并作適度比較,因此,他對中國比較文學學科的建立作出了卓越貢獻,是中國比較文學學科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
因此,王國維建立的中國在20世紀唯一領先于世界學術界的意境說美學體系,是世界上唯一以中為主,中、西、印三 美(中國、西方、印度文化與美學)皆具的美學體系。
吳文祺等多位權威學者評價王國維為中國“文學革命的先驅者”和“新文學的一盞明燈”。
王國維后期主要從事國學研究,在歷史、古文字領域取得豐富而輝煌的成就,成為20世紀第一國學大師。王力指出:“海內大師誰稱首?海寧王公馳名久。”①王力:《哭靜安師》,《王力全集》第22卷,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第5頁。顧頡剛譽其為“中國學術界中唯一的重鎮(zhèn)”。②顧頡剛:《悼王靜安先生》,趙景深主編:《文學周報·王國維逝世紀念專輯》,上海:開明書店,1927年,第2頁。郭沫若因此而評價王國維為“領導著百萬后學”③郭沫若:《魯迅與王國維》,郭沫若:《歷史人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第212頁。的“新史學的開山”。④郭沫若:《十批判書·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頁。魯迅認為要講國學,“他才可以算一個研究國學的人物”⑤魯迅:《熱風·不懂的音譯》,《魯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419頁。??娿X的評價更為具體:“海寧王靜安先生為近世中國學術史上之奇才。學無專師,自辟戶牖,生平治經(jīng)史,古文字,古器物之學,兼及文學史,文學批評,均有深詣創(chuàng)獲,而能開新風氣,詩詞駢散文亦無不精工,其心中如具靈光,各種學術,經(jīng)此靈光所照,即生異彩。論其方面之廣博,識解之瑩徹,方法之謹密,文辭之精潔,一人而兼具數(shù)美,求諸近三百年,殆罕其匹?!雹蘅娿X:《王靜安與叔本華》,繆鉞:《詩詞散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03頁。而陳寅恪先生對王國維著作的重大歷史意義闡發(fā)得最充分,他不僅指出王國維的著作“為吾國近代學術界最重要之產(chǎn)物也”,⑦陳寅?。骸锻鯂S遺書序》,周錫山編校:《王國維集》第4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第479頁。且又因王國維說過“學術之發(fā)達,存乎其獨立而已”的名言而終身實踐,在《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中說:“來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边@些都是對王國維作出的至為精當?shù)目傮w評價,成為權威性的意見。
王國維前期主要從事文學、美學研究,最重要的有三大成果:《紅樓夢評論》、《人間詞話》和《宋元戲曲考》。
《紅樓夢評論》是我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運用西方文藝理論和近代科學方法來評論文學名著的論文,并把《紅樓夢》與歌德的巨著《浮士德》對照,是我國第一篇運用比較文學的方法研究作品的論著;在紅學史上它又是第一篇比較系統(tǒng)的研究專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紅樓夢評論》指出,《紅樓夢》是優(yōu)美與壯美結合、壯美大于優(yōu)美的天才之作,是“徹頭徹尾之悲劇”、“悲劇中之悲劇”,是“宇宙之大著述”,給《紅樓夢》以最高也是最正確的評價。
王國維認為《紅樓夢》有“色空”觀念,“大背于吾國人之精神”,充分肯定這部名著的首創(chuàng)精神和叛逆精神。在此文的“余論”中,他最早否定了彌漫于當時紅學論壇上的索隱派和自傳說的迷霧。
自1908年起分批問世的《人間詞話》,是我國古代文藝理論和美學思想的一個總結。此書除對一些詞家及其名作發(fā)表精到見解外,其最大的貢獻是提出了著名的境界說。境界,王國維有時又稱意境,其含義頗為豐富。境界既是創(chuàng)作標準,也是批評標準,體現(xiàn)了王國維所追求的美學理想。圍繞著境界說的闡釋,王國維提出一系列精辟、精彩、富有指導性和啟發(fā)性的論點。如提倡寫真景物、真感情,劃分詩人之境界和常人之境界,主張詩人對宇宙人生必須入乎其內和出乎其外等。他還觸及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種創(chuàng)作方法及其結合的問題,實屬難能可貴。他的另一些觀點,如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客觀詩人和主觀詩人、隔與不隔、政治家之眼與詩人之眼,以及李煜是否“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等,也引起論者很大的 興趣和熱烈的爭論。
王國維自1907年起又開始從事戲曲研究,1913年他完成了《宋元戲曲考》,并因此影響日本漢學界,掀起一股中國戲曲研究熱。
《宋元戲曲考》①該書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時,改名為《宋元戲曲史》。是他多年戲曲研究的一個最后總結,這本名著的主要貢獻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高度評價中國古代戲曲的認識價值和藝術價值。他指出:“元劇自文章上言之,尤足以當一代之文學。又以其自然故,故能寫當時政冶及社會之惰狀,足以供史家論世之資者不少”,敏銳地看到元雜劇的優(yōu)秀之作真實地反映了政冶和社會現(xiàn)實,充分肯定其認識價值。他又舉《竇娥冤》、《趙氏孤兒》為例,以為元曲的優(yōu)秀之作“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理直氣壯地肯定中國戲曲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王國維還一再強調元劇的“自然”?!白匀弧敝傅氖钦鎸嵍羁痰胤从匙骷业乃枷敫星?、人物的命運和時代的狀況,是現(xiàn)實主義的文學觀。他又認為文字的自然是內容自然的必然結果,說明他已意識到形式必須和內容相適應,內容決定形式,兩者又不可分離,力求完美結合的創(chuàng)作原則。在比較明確而全面地理解內容和形式關系的基礎上所建立起來的“自然”觀,既是王國維對中國戲曲的崇高評價,也是他對中國傳統(tǒng)文藝理論所作的又一杰出貢獻。
二是進一步發(fā)展了境界說。他將境界說引入戲曲領域。他認為古詩詞之佳者無不有意境,元曲亦然。這樣就比《人間詞話》更明確地賦予境界說以普遍的意義,使之適用于多種文藝形式。王國維富有獨創(chuàng)性的境界說是在繼承、總結中國古代文藝理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三是第一次勾畫出我國戲曲發(fā)展的較為完整的輪廓。從此,一貫被文人學士們視為“托體近卑”而不屑一顧的戲曲,第一次被王國維納入了文學藝術的范疇和歷史科學的范疇。
在此書中,王國維根據(jù)他那個時代所能掌握的材料,論證和推斷戲曲產(chǎn)生于宋代。王國維認為,元代南戲和雜劇僅是風格不同,而藝術成就相當,即“佳處略同”:自然,有意境。王國維給元曲以最高的評價:“若元之文學,則固未有尚于其曲者也。”“古今之大文學,無不以自然勝,而莫著于元曲?!逼渲兴f的“元曲”皆兼指雜劇和南戲。
王國維又進一步指出雜劇之不足和南戲超過雜劇之處,他說:“然元劇大都限于四折,且每折限一宮調,又限一人唱,其律至嚴,不容逾越。故莊嚴雄肆,是其所長;而于曲折詳盡,猶其所短也。至除此限制,而一劇無一定之折數(shù),一折(南戲中謂之一出)無一定之宮調;且不獨以數(shù)色合唱一折,并有以數(shù)色合唱一曲,而各色皆有白有唱者,此則南戲之一大進步,而不得不大書特書,以表之者也(第十四章《南戲之淵源及時代》)。他于《宋元戲曲考·余論》進一步總結說:“至元雜劇出而體制遂定,南戲出而變化更多,于是我國始有純粹之戲曲?!焙髞硭凇蹲g本琵琶記序》中,以《琵琶記》為例,再次強調:“南曲之劇,曲多于白,其曲白相生,亦較北曲為甚?!闭J為元南戲的成就高于元雜劇。
王國維又指出,元雜劇中,“其最有悲劇之性質者,則如關漢卿之《竇娥冤》,紀君祥之《趙氏孤兒》,劇中雖有惡人交構其間,而其蹈湯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在中國學術史上首先給元雜劇中的優(yōu)秀悲劇以極高評價。
王國維后期轉向國學研究,其研究成果豐富而精湛。他將此期完成的古文字學和史學單篇文章,匯集成《觀堂集林》20卷。他逝世后,羅振玉增訂為24卷。
《觀堂集林》涉及的學科領域十分寬廣。其《藝林》8卷,系遵《漢書·藝文志》所設《六藝略》,指經(jīng)學(包括《書》、《詩》、《禮》、《樂》、《春秋》、《論語》、《爾雅》)以及小學,小學又分文字、音韻,共有考訂文章87篇?!妒妨帧?4卷,首列殷周史地、秦漢地理(包括《水經(jīng)注》研究)、西北民族和邊疆史地,然后有漢晉簡牘文書、金石、敦煌卷子、古器物、古碑刻、古籍抄本刊本(版本目錄)等研究論著116篇?!毒Y林》2卷,含雜著18篇、詩詞70首。如此繁多豐富、博大精深的著作,當即受到學術界的極高評價。
《觀堂集林》是他后半生學術的積累和小結,反映了他在學術上多方面的卓越成就,被公認為中國學術史中的不朽之作。蔣汝藻序作了極為恰當?shù)脑u價:“竊謂君書才厚數(shù)寸,在近世諸家中著書不為多,然新得之多,未有如君書者也。”《觀堂集林》所有各篇,多是短文,有些簡直是一條札記,然而其內涵之豐富精深,罕與倫比地顯示了王國維先生的深湛之思與創(chuàng)造之力。
《史記》的匈奴歷史記載,有疑點和漏洞:《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敝赋鲂倥臍v史起自黃帝時期??墒恰妒酚洝ば倥袀鳌烽_首竟然說:“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意為匈奴的先祖是夏朝君主的后裔,也即是大禹的后裔了?!妒酚洝ば倥袀鳌返淖⒔庹f得更詳細:淳維在商朝時逃往北方。又說:夏朝的末代君主夏桀無道,商湯王將他流放到鳴條。3年后夏桀亡故,他的兒子葷粥(淳維與葷粥是同一個人——筆者),娶夏桀的眾妾為妻,帶著她們,避到北方的荒野中,隨畜遷移,中國稱他們?yōu)樾倥?。這就將匈奴的歷史縮短至夏朝末年作為開端了,夏朝末年之前似乎應該是沒有匈奴的。
但是《史記·太史公自序》說:“自三代以來,匈奴常為中國患害。”三代,指夏商周,那么在夏朝就有匈奴了,與上面所說匈奴的先祖是夏末君王兒子的后裔,又自相矛盾了。
《史記·匈奴列傳》又說“唐虞以上,有山戎、獫允、葷粥,居于北蠻”,說堯之前,山戎、獫允、葷粥居住在北方的荒蠻之地?!吧饺帧ⅹ澰省⑷澲唷边@3個民族,放在《匈奴列傳》中記載,他們和匈奴是什么關系?司馬遷沒有任何說明。
二是《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續(xù)考》(兩篇可看做完整的一篇),是王國維研究甲骨文和商殷史的名作。正是通過這兩篇論文的精當研究,以地下甲骨文的實物,證明了《史記·殷本紀》和皇甫謐《帝王世紀》等書中所載的殷王位世系,并糾正了少量次序排列的錯誤,揭示了埋沒3000年之久的歷史秘密,證實了商朝歷史的真實存在,并據(jù)此推斷《史記》對夏朝歷史記載的可靠性,又因此而讀通屈原《天問》,搞清屈原此文對商朝歷史的記載,具有極為重要的學術價值。兩文是王國維“兩重證據(jù)法”的典范之作,后改寫為《古史新證》的重要章節(jié),作為清華國學院的教材。
三是《殷周制度論》,是王國維在甲骨文研究基礎上寫成的著名總結性論文,全文恢宏壯闊,氣勢磅礴,綱舉目張,論述清晰。王國維寫作此文的目的,是要從具體制度的考證出發(fā),闡明周公創(chuàng)制的周禮的本意,以此總結歷史經(jīng)驗,尤其是探討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成功經(jīng)驗。
王國維在此文開首即說:“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于殷、周之際?!薄跋摹⒁箝g政治與文物之變革,不似殷、周間之劇烈矣。”王國維認為夏朝過渡到商朝,政治與文化的變革不及殷商過渡到西周激烈;中國政治與文化的變革,變化最大的是西周對商朝的變革,即西周君王制度的建立,具有“萬世治安之大計”的重大意義,其深切的用心和制度的設計,遠非后世帝王所能夢見,是非常偉大的三項頂層設計:立嫡長為繼位的嗣君的制度,宗廟的數(shù)量制度,同姓不可通婚的制度。周公制定這幾種制度的本意,都是規(guī)范天下,宗旨是將全社會各階層組成一個道德的團體。
其中最重要的無疑是繼承王位的嫡長制。而商朝的繼承方法,是君王死后,由他的弟弟繼位,沒有弟弟的才傳給自己的兒子。王國維統(tǒng)計:自成湯(商湯王)至于帝辛,三十帝中,以弟繼兄者,凡十四帝(外丙、中壬、大庚、雍己、太戊、外壬、河亶甲、沃甲、南庚、盤庚、大辛、小乙、祖甲、康?。黄湟宰永^父者,也不是兄之子,而大多為弟之子(小甲、中丁、祖辛、武丁、祖庚、廩辛、武乙)。只有三個例外:“惟沃甲崩,祖辛之子祖丁立;祖丁崩,沃甲之子南庚立;南庚崩,祖丁之子陽甲立”,這就造成了《史記·殷本紀》所說的“中丁以后九世之亂”,這中間應當有爭立(奪權)之事,但具體事跡已經(jīng)無法知曉。可見商朝這樣的繼位方式,引起長時間的動亂。
于是從西周開始,放棄傳位給兄弟的方法,建立了傳位給嫡長子的方法。嫡長子,指君王正妻(王后)生的長子。這就避免爭端,糾正商朝此弊。
立嫡制度是中國皇帝制度得以在2000年中眾多帝王死后權力交接平安過渡的保證,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延續(xù)2000年的原因之一。
此文第二個重大貢獻是王國維指出:周公的制禮作樂,具有為中華民族規(guī)范“萬世治安”的重大意義:第一個重大意義,體現(xiàn)了中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性。第二個重大意義,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政治的核心價值。第三個重大意義,禮法相輔相成,禮是法的引領。王國維的這個重要觀點,至今引領著學者的研究。近期學術界經(jīng)過慎密研究,認為此乃今日必須繼承的歷史智慧。
王國維的歷史學研究,不僅處于國內外領先地位,而且是中國“新史學的開山”。①郭沫若:《魯迅與王國維》,郭沫若:《歷史人物》,第213頁。他對周、秦、兩漢史的研究精密而細微,其中如《漢魏博士考》,研究秦漢魏的博士制度,都具開創(chuàng)性的意義?!短饭心昕肌肥撬抉R遷簡明的年譜,并探討了他的生卒年代,是研究司馬遷和《史記》的著名成果。
西北地區(qū)木簡的發(fā)現(xiàn),是20世紀考古的重大事件,王國維撰寫了多篇文章,其《〈流沙墜簡〉序》、《〈流沙墜簡〉后序》和《敦煌所出漢簡跋》等文,精彩考證和論述了兩漢魏晉時期的邊境狀況,并介紹了豐富的歷史知識,彌補了正史的不足。例如《匈奴相邦印跋》一文讓我們了解先秦沒有“相國”,只有“鄉(xiāng)邦”,為避劉邦之名諱,漢以后皆改稱“相國”云云。
王國維的古代民族史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將中國北方少數(shù)民族中最重要的匈奴、胡和韃靼、蒙古的歷史作了精當?shù)目甲C和研究,根據(jù)能夠掌握的全部史料,勾勒出這幾個民族的歷史發(fā)展的線索。其《西胡考》(上、下)、《西胡續(xù)考》等文,都是研究北方民族史的權威之作。其中論證胡人相貌及其所引用的史料,十分有趣。王國維是蒙古史研究的權威學者,論著多而影響大。《韃靼考》、《萌古考》是其中最重要的兩篇。
《胡服考》從浩瀚的史書中,汲取點滴史料,連綴成篇,清晰敘述北方少數(shù)民族服裝傳入中原的歷史和影響。《摩尼教流行中國考》將史書中的有關資料全部勾輯出來,經(jīng)過排比和梳理,較為全面地敘述了摩尼教引進和流行中國的史實。王國維善于從浩瀚的史書中汲取點滴細微的材料,甚至片言只語,圍繞特定的論題連綴排比成為宏大精深的論文,用這種文本細讀法和論題精研法做出的科研成果,是學術史上罕見的典范。
而《耶律文正公年譜》是元代著名政治家、詩人耶律楚材的重要研究著作,王國維帶著很大的熱情,為這位在元初保護中原知識分子及其所承載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百姓生機而盡力的卓有才華的名臣樹碑立傳的力作,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王國維是敦煌學的創(chuàng)始人和權威學者之一,他將敦煌發(fā)現(xiàn)的新資料作為國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他發(fā)表了多篇文章,如《敦煌新發(fā)現(xiàn)唐朝之通俗詩及通俗小說》、《宋槧〈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跋》、《唐寫本韋莊〈秦婦吟〉跋》、《唐寫本〈云謠集雜曲子〉跋》諸文都是研究在敦煌發(fā)現(xiàn)的重要文學資料的領先性研究文章。他的出色成果,有很大的啟示作用。如陳寅恪、俞平伯等都在王國維之后,進一步深入研究敦煌寶庫中發(fā)現(xiàn)的唐寫本韋莊佚詩《秦婦吟》,探討此詩記敘的黃巢軍占領長安時期的歷史真相。
王國維的一些重要觀點,多有啟示性的獨創(chuàng)性成就,有深遠的影響,但少有人注意。今舉三例,以見一斑。
王國維在對中國文化史總體認識中,有一個與眾不同的重要觀點,即認為中國文化在宋代達到最高峰,他說:“宋代學術,方面最多,進步亦最著。其在哲學,始則有劉敞、歐陽修等,脫漢唐舊注之桎梏,以新意說經(jīng),后乃有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邵雍、朱熹諸大家,蔚為有宋一代之哲學。其在科學,則有沈括、李誡等,于歷數(shù)、物理、工藝,均有發(fā)明。在史學,則有司馬光、洪邁、袁樞等,各有龐大之著述。繪畫則董源以降,始變唐人畫工之畫而為士大夫之畫。在詩歌,則兼尚技術之美,與唐人尚自然之美者蹊徑迥殊??甲C之學,亦至宋而大盛。故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動與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漢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近世學術多發(fā)端于宋人。”①王國維:《宋代之金石學》,謝維揚、房鑫亮主編:《王國維全集》第14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315頁。后來陳寅恪也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年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雹陉愐。骸多噺V銘宋史職官志考證序》,陳寅?。骸督鹈黟^叢稿二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0年,第277頁。此后,鄧廣銘先生也曾說:“宋代文化的發(fā)展,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達于頂峰,不但超越了前代,也為其后的元明之所不能及。”漆俠先生也持相同的看法。但王國維這個觀點在學術界并未引起充分的注意,不少人還以為陳寅恪是第一位發(fā)表這個觀點的學者。
在史學領域,對于歷史人物的氣節(jié)問題,他也有自己獨特的看法。王國維本人非常講氣節(jié),他最后為殉清而自殺。但是他指出,耶律楚材作為金臣,降為元臣,乃有功于世,為他精心撰寫了年譜。又在《耶律文正公年譜·余錄》中評論元好問說:“元遺山以金源遺臣,金亡后上耶律中書書(《遺山集》三十九)薦士至數(shù)十人,昔人恒以為詬病。然觀其書則云:‘以閣下之力,使脫指使之辱,息奔走之役,聚養(yǎng)之,分處之;學館之奉不必盡具,粥足以糊口,布絮足以蔽體,無甚大費’云云。蓋此數(shù)十人中皆蒙古之驅口也,不但求免為民,而必求聚養(yǎng)之,分處之者,則金亡之后,河朔為墟,即使免驅為良,亦無所得食,終必餒死故也。遺山此書,誠仁人之用心,足知論人者不可不論其世也?!彼J為以氣節(jié)自任的元好問在金亡后投書耶律楚材,是為了拯救中國文化,拯救中國文化的傳承者——當時的知識分子,為了不讓他們餓死,被殺戮,有保存中國文化血脈的深意。元好問此書明言:“他日閣下求百執(zhí)事之人,隨左右而取之,衣冠禮樂,紀綱文章,盡在于是?!薄按酥T人者,可以立言,可以立節(jié),不能泯泯默默,以與草木同腐?!逼湟馍趺鳎ㄍ鯂S能懂其深意。
他又評論隨著南宋小王朝一起投降元朝的汪元量說:“汪水云以宋室小臣,國亡北徙,侍三宮于燕邸,從幼主于龍荒,其時大臣如留夢炎輩當為愧死,后世人多以完人目之,然中間亦為元官,且供奉翰林,其詩俱在,不必諱也?!蓖簟霸谠H為貴顯,故得橐留官俸,衣帶御香,即黃官之請,亦非羈旅小臣所能,后世乃以宋遺民稱之,與謝翱、方鳳等同列,殊為失實。然水云本以琴師出入宮禁,乃倡優(yōu)卜祝之流,與委質為臣者有別,其仕元亦別有用意,與方、謝諸賢跡異心同,有宋近臣,一人而已”。①王國維:《書〈宋舊宮人詩詞〉、〈湖山類稿〉、〈水云集〉后》,周錫山編校:《王國維集》第1冊,第76、77頁。
如果別人這么說,容易遭人非議,也沒有說服力。而王國維本人為氣節(jié)而自殺,他來為元好問、汪元量這樣為了憂國愛民、有所作為而“降敵”者辯護,就能避免后人的某種指責。
最令人感嘆的是他對20—21世紀中國和中國文化未來的準確預見。他于1917年目睹當時中國的亂世,觀察蘇俄革命的成功,認為蘇俄革命的燎原之勢“禍將及我”,即于致友人信中精辟預言:“觀中國近狀,恐以共和始,而以共產(chǎn)終。”②羅振玉:《王忠愨公遺書初集弁言》,謝維揚、房鑫亮主編:《王國維全集》第20卷,第211頁。盡管他本人反對革命,盡管當時中國連共產(chǎn)黨還尚未成立,但作為學者作此預見,其對歷史趨勢分析的準確性,充分體現(xiàn)了一代歷史學家的遠見卓識。
1920年,即五四運動的第二年,在當時全盤否定傳統(tǒng)文化、道德和崇洋迷外思潮彌漫的情勢下,他在致日本友人、著名漢學家狩野直喜的信中預言:“世界新潮洞澎湃,恐遂至天傾地折。然西方數(shù)百年功利之弊非是不足一掃蕩,東方道德政治或將大行于天下,此不足為淺見者道也?!雹邸锻鯂S全集·書信》,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311頁。這里的“道德政治”,主要指的是傳統(tǒng)的儒家、道家崇德文化;“東方”,指的是中國和受中國文化哺育、影響的東亞文化。此可見王國維學習西方,卻從不崇洋迷外,他的學習目的是進一步深入認識中國文化的偉大意義,發(fā)展中國文化和推進世界學術。他認為中國文化在不遠的將來必定會給東亞以外的世界各國帶來美好的前景。半個世紀后,英國湯因比、中國錢穆和季羨林都有相似的觀點。
另外,王國維論述大學者、大作家和經(jīng)典作品的標準和創(chuàng)作理路,對創(chuàng)作者和讀者鑒賞都有巨大的指導意義。
一是“三種境界”說——能夠經(jīng)歷這三個境界,才能成長為大家?!度碎g詞話》中說:
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白蛞刮黠L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贝说谝痪骋?。“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氨娎飳にО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二是大作品的標準,是有境界?!度碎g詞話》將“境界”定義為:“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于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詞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tài)。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詩詞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無大誤矣?!痹凇端卧獞蚯贰穼懙溃骸昂我灾^之曰有意境?曰: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其口出是也?!?/p>
三是大家之作需要“內美與修能”。此指詩人作家在思想境界即胸襟、抱負、性格、氣質與學養(yǎng)、技巧,前者為主,后者為輔,但兩者都不能缺。
四是寫出“以血書”的真感情和真景色:“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薄澳後娭^:一切文學,余愛以血書者。”
五是對宇宙人生,要能入又能出:“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p>
六是理想與寫實結合:“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故也。”
七是壯美與優(yōu)美的天才之作。
八是大詩人、大作家應有悲天憫人式的真摯態(tài)度,甚至“擔荷人類罪惡之意”①王國維:《人間詞話》。的胸懷,極有深意,對當今作家也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九是王國維所認定的大作家和大著作:詩人中的屈原、陶淵明、杜甫、蘇軾,詞人中的李后主、辛棄疾、周邦彥等。對于《紅樓夢》,王國維給出的評價最高也最正確:優(yōu)美和壯美兼具、壯美大于優(yōu)美的天才之作,悲劇中之悲劇,宇宙之大著述。
十是大作家、大學者的精神境界:經(jīng)過三種境界的歷練,如此艱苦創(chuàng)作和研究,“板凳要坐十年冷”,嘗盡了孤獨,充滿了痛苦,那么,大作家、大學者的人生還有什么樂趣?豈非太寂寞、太艱苦了?不,恰恰相反,一個學者或作家詩人,達到大家的成就,就會充滿了極度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今夫人積年月之研究,而一旦豁然悟宇宙人生之真理,或以胸中惝恍不可捉摸之意境,一旦表諸文字、繪畫、雕刻之上,此固彼天賦之能力之發(fā)展,而此時之快樂,決非南面王之所能易者也。”連王位來換也不要,不愛江山愛學術、愛創(chuàng)作。
當然,人無完人,誠如陳寅恪在《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中所說:“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崩缭凇度碎g詞話》中,他徹底否定宋末著名詞人;他還獨尊元代戲曲,認為“明以后不足取”等,頗有偏頗和不足之處。
王國維的學術成果如此豐碩和輝煌,于是,20世紀的諸多研究家對王國維的治學方法作過很多的研究和探討。其中最著名的是陳寅恪于《王靜安先生遺書序》中所總結的三大方法:
一曰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凡屬于考古學及上古史之作,如《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鬼方昆夷狁考》等是也。二曰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證。凡屬遼、金、元史事及邊疆地理之作,如《萌古考》及《元朝秘史之主因亦兒堅考》等是也。三曰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凡屬于文藝批評及小說戲曲之作,如《〈紅樓夢〉評論》及《宋元戲曲考》等是也。
他還以王國維作為典型,指出:“昔大師巨子,其關系于民族盛衰、學術興廢者,不僅在能承續(xù)先哲將墜之業(yè),為其托命之人。而尤在能開拓學術之區(qū)宇,補前修之未逮。故其著作,可以轉移一時之風氣,而示來者以軌則也。先生之學,博矣精矣,幾若無涯岸之可望,轍跡之可尋?!倍鯂S的著作“要皆足以轉移一時之風氣,而示來者以軌則。吾國他日文史考據(jù)之學,范圍縱廣,途徑縱多,恐亦無以遠出三類之外。此先生之遺書所以為吾國近代學術界最重要之產(chǎn)物也”。
從王國維本人的文章中,我們可以提煉他的治學方法:
一是治學既要有目的,又要“無目的”。王國維明確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課題,他指導學生:“治《史記》仍可用尋源工夫?;驘o目的的精讀,俟有心得,然后自擬題目,亦一法也。大抵學問常不懸目的,而自生目的。有大志者,未必成功;而慢慢努力者,反有意外之創(chuàng)獲。”①姚名達:《哀馀斷憶》,謝維揚、房鑫亮主編:《王國維全集》第20卷,第317頁。此論與魯迅隨便寫寫反易成功的所見略同。
二是博、約、疑、信的深入過程。他以羅振玉之名義撰寫的《觀堂集林·序》說:先生的學問“實由文字、聲音以考古代之制度、文物,并其立制之所以然。其術皆由博以反約,由疑而得信,務在不悖不惑,當于理而止”。其于古人之學說亦然。
三是新學問出于新材料。王國維指出:“古來新學問起,大都由于新發(fā)見?!倍敖袢罩畷r代,可謂之發(fā)現(xiàn)時代,自來未能比者也”。②王國維:《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fā)見之學問》,周錫山編校:《王國維集》第2冊,第309頁?!拔彷吷诮袢?,幸于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此二重證據(jù)法,惟在今日始得為之?!雹弁鯂S:《古史新證》,周錫山編校:《王國維集》第4冊,第72頁。
四是循環(huán)研究法。殷南《我所知道的王靜安先生》轉述王國維對治學方法的一個體會:“他研究學問,常常循環(huán)的更換,他說:‘研究一樣東西,等到感覺沉悶的時候,就應該暫時擱開,作別樣的工作,等到過一些時,再拿起來去作,那時就可以得到一種新見解,新發(fā)明。否則單調的往一條路上走去,就會鉆進牛角尖里去,永遠鉆不出來的。’”
五是態(tài)度公正而老實。王國維“平生謹言慎行,不好臧否人物,但與雪堂公信里卻無話不談”。④羅繼祖:《觀堂書札三跋》,陳平原、王楓編:《追憶王國維》,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年,第521頁。他對自己則知之為知之,誨人不倦;不知為不知,老實承認自己的不足。蔡尚思在《王國維在學術上的獨特地位》一文中轉述王國維的話:“做學問的頭一件事就是老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不好對不知道的也裝做知道。自有注釋經(jīng)書以來幾千年了,可是被大家認為很容易懂的《論語》,還有一些地方我不完全懂得。至于《易經(jīng)》我不敢斷定的,那就更多了。”由此他感慨:“以一個大學問家而肯講出這老實話.就是他很了不起的地方?!?/p>
六是掌握每天治學的時間規(guī)則。王國維對吳宓談起:“人的精神每天是從朝氣落到暮氣,所以上午宜讀經(jīng)典考據(jù)書,午后宜讀史傳,晚間讀詩詞雜記等軟性的東西,已習以為常?!雹莓厴涮模骸稇浲蹯o安先生》,陳平原、王楓編:《追憶王國維》,第252頁。當然,在現(xiàn)代社會中,要掌握自己的生活“鐘”,才能確定自己最佳的學習、工作和創(chuàng)造的時間。
此外,我們還可以總結他的另幾個重要的治學方法:
王國維首創(chuàng)的中西結合法、兩重證據(jù)法、以詩補史法等。尤其是以詩補史法,也即后來陳寅恪首創(chuàng)以詩證史、以文證史的讀書和研究方法。而一般只知陳寅恪,不知王國維首創(chuàng)此法。
南宋滅亡前后的歷史,汪元量的詩歌加以記錄,王國維非常重視。其《書〈宋舊宮人詩詞〉、〈湖山類稿〉、〈水云集〉后》介紹和分析宋末詩人汪水云陪伴投降的南宋皇室一起北上前后充溢悲涼凄切的情感而又優(yōu)美生動的詩作。如他精確描繪降敵前后的京城臨安:“淮襄州郡盡歸降,鼙鼓喧天入古杭。國母已無心聽政,書生空有淚成行?!睂懗霰R城下、強敵洶涌的恐怖景況,以至于“亂點連聲殺六更,熒熒庭燎待天明。侍臣已寫歸降表,臣妾簽名謝道清”。執(zhí)政太后謝道清徹夜不眠、侍臣急寫降表的宮中竟然“亂點連聲殺六更”,于是“六宮宮女淚漣漣,事至誰知不盡年。太后傳宣許降國,伯顏丞相到簾前”。用史詩的筆法寫出史書闕如的栩栩如生的歷史性的重大場面,這樣凄慘的血淚之詩,千載以后依舊令人感嘆萬分。汪詩又具體記敘宋室君臣、后妃作為降虜在塞外的生活場景和精神面貌,王國維說:“南宋帝后北狩前后事,《宋史》記載不詳,惟汪水云《湖山類稿》尚紀一二,足補史乘之闕?!贝苏Z提出了“以詩補史”法。此文又對這位被押往塞外并被迫在元朝任職、獲準南返后又從事抗元活動的愛國詩人和作品作出極為精當、深刻的評價,對21世紀全面、準確、深刻的歷史觀的建立具有典范的指導意義,是王國維運用他自己所創(chuàng)立的“以詩補史”的研究方法的典范篇章。
責任編輯:沈潔
*周錫山,男,1944年生,浙江鎮(zhèn)海人。文學碩士,上海戲劇學院“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學科建設計劃”兼職教授、上海藝術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文藝美學、中外文學、戲曲學、藝術學。本文為“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學科建設計劃”資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