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雯輝
(昆明市東川區(qū)廣播電視新聞中心,云南 昆明 654100)
電視專題片中音效的運用
□毛雯輝
(昆明市東川區(qū)廣播電視新聞中心,云南 昆明 654100)
在電視專題片中,音效是最容易被創(chuàng)作者忽視的,比起解說詞、畫面、音樂、同期聲、字幕等表達手段來說,音效不是要素,只是一個分量較輕的元素。電視觀眾即便沒聽到音效,也能明白片中所講述的意思,它似乎可有可無。但如果使用得當,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種效果貫穿于全片,潛移默化影響著觀眾。我們在制作專題片時,應站在觀眾的立場,來理解音效,合理使用音效,以期達到好的表達效果。
筆者曾做過兩個試驗。一個試驗是:去掉專題片里的所有音效拿給人看一遍,過幾天又將專題片里的每一個畫面,都加上隨機話筒錄下的音效給同一個人看。
觀者認為:第二次比第一次效果好,可具體好在哪里,他也說不上來,他甚至說不出第二遍相較第一遍,到底有什么不同,只是感覺比第一遍好。
其實在他前后兩次看片時,筆者就留意到:第一次看片,他思維不太集中,片子播放5分鐘后才慢慢進入角色,第二次看片則一開始就被片子吸引。當然,有了第一次的鋪墊,第二次會更容易進入角色,但他的總體感覺沒有錯,因為第二次看的片子加入了音效。
另一個試驗是:在家里看過的碟片,去電影院再看一次,則被寬大的銀幕、立體的音效及周圍觀眾的靜默氛圍完全吸引,獲得不同于在家里的觀看感受。
從兩個試驗中可以認識到:音效的作用在于補充和延伸畫面以外的內涵,形成一種“聲場效應”,感染著受眾。猶如一碟咸味很淡的菜,加上了鹽巴,味道就好了起來。
當然,佐料也不宜過多,得看你是做什么菜,做給誰吃。有人喜歡吃辣椒,有人則喜歡每頓飯吃碗淡菜。在配料時,你得清楚:哪道菜味道該濃,哪道菜味道該淡。電視專題片的音效設置也一樣,全憑創(chuàng)作者自己把握,多品嘗、多摸索、多感受,把具有補充和延伸意味的音效加進去,自然會收到好的效果。
我們在電視上??吹竭@樣一組畫面:
飛馳的汽車——孩子——飛馳的汽車——孩子——飛馳的汽車——孩子——黑場(剎車聲)。
這是一組慣用的畫面,正因為容易表達情節(jié),且效果明顯,所以被很多電視創(chuàng)作者反復使用。而觀者往往沒留意到,在這一情節(jié)中最震撼人心的表達效果不是來回跳躍的畫面,而是黑場后那一陣加倍放大的剎車聲,尖厲的剎車聲侵入觀者內心,令人聯(lián)想到孩子的驚叫,父母的慟哭,命運的輪回,其表達效果之深切,不言而喻。
此外,音效表達的適用范圍之廣,也值得創(chuàng)作者深思。除大型文獻紀錄片和音樂風光旅游片外,音效似乎適用于任何專題片的任何場合,即便是工作匯報片,會場上領導的講話聲,“嘩嘩”的鼓掌聲;基層種養(yǎng)殖協(xié)會成立,授匾掛牌時的“劈啪”鞭炮聲等等,都具有一定的感召力,為工作匯報片增添不少“味道”,在語言和畫面之外增加新的內涵。
人物類專題片中,音效更是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畫面記錄著一個基層的干部,深入到村寨中走訪群眾的情景。匆匆的腳步聲,潺潺的流水聲,沙沙的樹葉聲,啾啾的鳥鳴聲……無一不為電視專題片的敘述帶來動感,帶來感動,帶來人的心靈感悟。將觀者這些主觀意識吸引進故事的創(chuàng)作中,音效當然起著明顯的作用,因為它帶來一種“我在現(xiàn)場”的感覺。觀眾很可能因為音效帶來的現(xiàn)場感,而主動參與到故事中,與創(chuàng)作者一起投入思考。
音效作為電視專題片的一種輔助手段,還起著傳情達意的作用。只不過,通過音效手段表達感情,離不開故事的敘述,它雖然有一定的依附性,但在人的情感被牽引著進入到高潮時出現(xiàn)“點睛”一筆,往往會使故事情節(jié)更加感人。
如果創(chuàng)作者想拍一部名叫《大人物》的專題片,站在兩個家境貧寒的農村孩子的視角,描述孩子眼中的大人物,各種情感都能在音效中體現(xiàn)。起初,孩子眼中的大人物是開著小轎車的老板,但一位民政工作人員的到來改變了孩子們的看法。他噓寒問暖,幫助孩子家解決了很多困難,還經常與孩子們談心,關注著孩子們的生活冷暖和心靈需要,孩子們對這位民政工作人員產生了深厚的感情,漸漸感到——有愛心的人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
在風雨交加的夜晚,孩子聽說這位“大人物”病得很重,雙雙伏在案桌上給他寫信。在音樂聲中,微弱的燭光,孩子稚嫩的雙手及關切的眼睛正感動著觀者。
這時,最關鍵的情節(jié)就是孩子信中的內容,且不管他們怎么寫,如果將沙沙的紙筆聲,轟隆的雷鳴聲,水杯放在桌上的輕響等音效糅合進畫面,一定會觸碰到觀者的心,一種內在的情思會在不知不覺中被喚醒。
狂烈的雷雨聲仿佛是老天的怒號;柔弱的紙筆聲似乎是孩子們的祈禱;水杯碰桌的聲音則給人心略微帶來些許安定……
多種音效帶來多種感受,且這些音效具有多重性,各人聽了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可不管觀者的感受有多大差異,總體上都會給人以對命運無常的沉思,有對百味人生的更深層次理解,從而激發(fā)觀者面對未來的信心。
如果能調動起觀眾的這些思考,那說明創(chuàng)作者在音效與畫面的協(xié)調處理中,真正做到了畫龍點睛。
在一些現(xiàn)場感較強、情節(jié)性較強的專題片敘述中,如果使用上音效,會產生良好的表達效果。如,大型文藝演出前,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可使用鼎沸的人聲;刑偵隊員在追捕兇犯時,可使用高頻率的腳步聲和急促的喘息聲;農業(yè)專家現(xiàn)場指導村民種植技術時,可使用風吹塑料大棚發(fā)出的聲響等等,這些場合下,音效的音量不妨調大一些。當然,前提是不影響幕后敘述和現(xiàn)場同期聲,雖然按照國際標準,音樂音效的強弱不能超過幕后解說聲的1/3。筆者認為,適當突破一些既定的規(guī)矩不一定是壞事,唯有在具體實踐中探索,才能得出最正確的結論,在音效的音量強弱調控上,應大膽嘗試,不拘一格,一切以突出專題片整體效果,提升專題片品位水準為座標。
而在一些傳達感情的情節(jié)中,音效的音量大小應適中,起伏不宜太大。好比一首曲調輕柔的音樂,如果驀地跳出幾個搖滾音符,不但與情節(jié)不合,而且還會影響觀者的情緒。
其實在專題片中,音效何時出現(xiàn),強弱如何,沒有固定的標準,也完全不需要一個“框架”來限制創(chuàng)作者的發(fā)揮。要使音效體現(xiàn)良好的表達效果,就得在具體操作中不斷摸索。
由于經歷有限,水平有限,筆者感到此文涉及的音效運用內容不夠全面,理解不夠透徹,思考不夠深入。帶著這些不足之處,希望與廣大同仁一起研究探討,一起思考總結。
(編輯:高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