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竹
安徽正新律師事務所,安徽 巢湖 238000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范圍的分析
——以死亡賠償金可否列為賠償范圍為視角
蔣 竹
安徽正新律師事務所,安徽 巢湖 238000
以物質損失作為形式附帶民事訴訟賠償范圍的受案原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最新司法解釋所遵循的主要原則。本文主要以死亡賠償金的視角為切入點,對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賠償范圍規(guī)定的缺陷和相關的完善措施進行了探究。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范圍;死亡賠償金;物質損失;精神損害
刑法附帶民事訴訟制度的構建,對刑法的犯罪懲治功能與民法體系中的受害人補償機進行了融合,它是對刑事案件的受害人及家屬的合法權益進行保障的有效方式。從附帶民事訴訟的結果來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問題解決的是刑事案件被害人在刑事犯罪行為產生以后的權利救濟問題。從《刑事訴訟法》新舊司法解釋的變更情況來看,死亡賠償金是否列入附帶民事訴訟賠償范圍的問題是法律界所關注的熱點問題。這一問題與法律體系對法律體系的公正性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在原有的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下,死亡賠償金是賠償性質。但是從各地法院的實際情況來看,因為法院強制執(zhí)行力度的缺乏和判決威懾力不足,讓刑事案件中的民事賠償表現(xiàn)出了難以實施的問題。也就是說,死亡賠償金執(zhí)行難的問題給法律公正性帶來的不利影響,這也是死亡賠償金問題的主要影響因素。但是從這一機制的必要性來看,死亡賠償金納入附帶民事訴訟的措施可以被看作是保障人權的客觀要求。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一機制可以讓受害者家屬擺脫因被害人死亡而引發(fā)的家庭生活困難問題。這一機制的構建,也是民法體系與刑法體系相協(xié)調的必然要求[1]。
(一)物質損害賠償項目相對較少
從立法的原意來看,非精神利益的損失,是《刑事訴訟法》最新司法解釋中存在的物質損失問題的表現(xiàn)。目前我國法學界對物質損失問題還存在著一定的爭議,爭議的焦點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一是物質損失作為附帶民事訴訟賠償?shù)囊罁?jù)的合理性;二是間接物質損失的賠償問題。其中,對間接物質損失不予賠償?shù)挠^點,筆者也是比較贊同的。
(二)精神損害賠償?shù)娜笔?/p>
死亡賠償金是否列入附帶民事訴訟范圍的問題,是我國法學界存在較大爭議的問題。一些學者認為,死亡賠償金是精神撫慰金的組成部分,在精神撫慰金被排除于附帶民事賠償范圍以后,死亡賠償金也需要被排除于附帶民事訴訟范圍以外[2]。一些學者在對刑事案件中涉及到的一些現(xiàn)實問題進行分析以后,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多數(shù)為弱勢群體,死亡賠償金納入刑事附帶民事賠償范圍以后,會讓這些被告人難以對被害人家屬進行補償。當然,也有一部分學者認為死亡賠償金需要納入到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賠償范圍之中,因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給被害人家屬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損害,死亡賠償金也應當包括在內。在筆者看來,將死亡賠償金納入附帶民事賠償?shù)拇胧┛梢宰尫傻膽徒渥饔玫玫郊訌?,即使在判決結果難以得到有效執(zhí)行的情況下,這一機制也可以讓刑事犯罪的犯罪成本有所增加。相反,如果將死亡賠償金等因素排除于附帶民事賠償之后,一方面不能有效地保護被害人家屬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立法上的妥協(xié)也會讓司法領域的腐敗問題有所加深。
(一)對物質損害賠償項目進行增加
在司法領域,死亡賠償金與殘疾賠償金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相似性,二者都可以被看作是間接性的物質損失,因而在一些刑事案件之中,死亡賠償金并不會納入到附帶民事賠償?shù)姆秶?。為了對刑事案件受害者家屬的切身利益進行保障,在對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賠償范圍進行完善的過程中,有關部門可以將因刑事案件受害人死亡以后,導致勞動能力減損問題給家庭帶來的財產損失列入到物質損害賠償項目之中。
(二)對精神損害賠償機制進行完善
從最高人民法院針對死亡賠償問題所作出的新的司法解釋來看,它并沒有對被害人一方獲得死亡賠償金的權利進行嚴格禁止。根據(jù)《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在交通肇事行為構成刑事犯罪的情況下,法院在案件審判過程中依然可以依據(jù)《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關內容對賠償責任進行確定。也就是說,在交通肇事行為構成刑事犯罪的情況下,受害者一方有權依據(jù)《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關規(guī)定,請求肇事方(侵權者)進行死亡賠償金賠償。但是在這一賠償機制下,賠償機制成為了一些犯罪行為較為輕微的加害人獲得緩刑的量刑依據(jù)。一些涉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惡性交通事故的肇事者,也可以借助賠償機制獲得減、緩刑期的機會,這種現(xiàn)象的存在,會對法律的強制性帶來不利的影響。因而最高法針對死亡賠償問題所作出的新的司法解釋,是對形式附帶民事訴訟案件審理過程中出現(xiàn)的困難進行解決的應急機制,在新司法解釋出臺以后,有關部門需要對精神損害機制進行完善。
精神損害賠償機制的構建,可以讓法律體系的人權保障功能得到強化。它對公民的人格權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維護。從我國法律體系的現(xiàn)狀來看,《侵權責任法》對精神損害賠償?shù)囊?guī)定與《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對精神損害賠償問題的規(guī)定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從審判工作的實際來看,法官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的審判過程中往往依據(jù)《刑事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的相關規(guī)定進行宣判。這種存在于法律規(guī)范之中的沖突會對法律的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帶來不利的影響。在對精神損害機制進行完善的過程中,有關部門需要對《刑事訴訟法》(修正案)及《侵權責任法》中的精神損害賠償規(guī)定進行統(tǒng)一。從刑法體系與民法體系之間的差異性來看,刑法體系可以被看作是公法體系的代表、民法體系可以被看作是私法的代表。利用法律手段對受害人的損失進行有效彌補,是私法的法律價值的表現(xiàn)。在對精神損害賠償機制進行完善的過程中,有關部門還需要建立一種“刑不代賠”的法律理念,即刑事案件的加害人所承受的刑罰并不代表著對受害方的賠償。
(三)對刑事案件當事人的救濟制度進行完善
刑事案件對社會的安全穩(wěn)定有著嚴重的危害。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及親屬難以支付死亡賠償金的問題,是刑事案件審判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實際問題。國家救助制度是對刑事案件受害人及家屬進行補償?shù)挠行Х绞健N覈壳霸诒桓嫒藶閲覚C關工作人員的刑事案件中應用的國家賠償制度,就可以被看作是國家救濟制度的表現(xiàn)。如《刑事訴訟法》(最新修正案)第140條規(guī)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時,侵犯他人人身、財產權利構成犯罪,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應當告知其可以依法申請國家賠償。”從國家救助的性質來看,這一賠償機制可以被看作是國家社會福利保障體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刑事案件受害人(及家屬)專項救助基金納入國家財政預算體系的措施的應用,是對國家救助體系進行完善的一種有效措施。國家救助制度的落實,可以在對刑事案件的受害人所遇到的生活困境進行緩解的基礎上,通過對刑事案件受害人家屬所做出的極端行為進行規(guī)避方式來穩(wěn)定社會秩序。這一機制的完善,也可以對國家司法機制的公平性進行強化。在這一機制的構建過程中,司法部門也可以將沒收的罰沒款項應用于國家救助體系之中[3]。審前階段財產保全制度的建構,也是對當事人救濟制度進行完善的措施。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范圍與普通民事訴訟賠償范圍之間的差異性,讓刑法與民法之間的矛盾性成為了影響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shù)闹饕蛩?。在《刑事訴訟法》的最新司法解釋出臺以后,針對死亡賠償金、精神損害賠償?shù)刃淌聦徟兄械膶嶋H問題,有關部門需要從整個法律體系的框架入手,在對現(xiàn)有的法律體系進行突破的基礎上,對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賠償范圍進行完善。
[1]傅銳.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范圍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3.
[2]蘇昊然.論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賠償范圍[D].吉林大學,2015.
[3]劉敬宇,趙方迪.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應列入附帶民事訴訟賠償范圍的研究[J].法制與經濟,2016,12:128-129+133.
D925.1;D925.2
:A
:2095-4379-(2017)26-01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