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瑤 (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710127 陜西師范大學 民族教育學院 710062)
淺析媒介融合趨勢下少數民族春晚的困境與出路
——以2017年《花兒盛開春風里》為例
陳 瑤 (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710127 陜西師范大學 民族教育學院 710062)
少數民族春節(jié)聯歡晚會將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與少數民族文化相聯結,是最能體現“中國特色”的儀式化電視綜藝晚會。本文以2017年中國少數民族迎春大聯歡電視晚會為例,結合媒介融合的發(fā)展趨勢,分析少數民族春晚遇到的“雞肋”困境,探討少數民族春晚如何在內容與渠道上找到新出路。
媒介融合;少數民族春晚;民族文化
春晚作為華人春節(jié)最有象征意義的一臺晚會,很大程度上是華夏兒女精神依托的“年夜飯”?!爸腥A民族一家親”,致力于民族大團結,營造喜樂、和諧氛圍,展現少數民族風土人情的少數民族春節(jié)聯歡晚會,更是敲響民族團結、和諧的黃鐘大呂。自200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首府城市銀川聯合其他四個自治區(qū)首府城市開辦少數民族春晚以來,歷經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fā)展歷程。從2008年僅5個少數民族自治區(qū)首府城市電視臺、5個少數民族、400余人參與,發(fā)展到2017年已有24個城市臺、30多個少數民族、500余人參與。
在媒介融合時代,媒介技術、受眾選擇、產業(yè)發(fā)展等因素促使媒介組織一步步走向聯合,“媒介融合”已經成為傳媒發(fā)展的必經之路。在這樣的背景下,少數民族春晚的發(fā)展困境愈加凸顯。當然,在遭遇“雞肋”挑戰(zhàn)之時,媒介融合也為其增加了更多的發(fā)展機遇。
1.聯歡晚會不等于歌舞晚會
說到少數民族,首先想到的就是能歌善舞。然而,對于一場長達近三小時的少數民族晚會而言,滿屏歌舞,可以說是模式僵化,形式單一,內容傳統(tǒng)。以2017年《蓋網?花兒盛開春風里》少數民族春晚為例,晚會共22個節(jié)目,都以歌曲、舞蹈、歌伴舞的形式呈現。載歌載舞的表演在絢麗的燈光與背景的襯托下,有刻意追求形式美感的傾向。整臺晚會充滿原始的歡騰,更像民族歌舞界中的自娛自樂。在節(jié)目內容上,主要以各民族傳統(tǒng)文化為基調,展現民族特色活動,如侗族大歌《十二月勞動歌》、土族舞蹈 《輪子秋》、苗族歌舞《對歌對到日落坡》等。節(jié)目雖然力求原汁原味,但缺乏時代感的內容并不能吸引年輕人的眼球。
2.現場互動不等于場內互動
民族風情濃郁的節(jié)目主要以主持人的串詞連接,有條不紊、松緊有度的主持人是一臺晚會順利的關鍵。在本次晚會中,身著民族服飾的12位女主持人如同“十二朵金花”,在串詞時能夠自如互動。在一問一答間,介紹民族特色活動。如侗族主持人在回答如何慶祝佳節(jié)時,舉出一個寨子會舉寨前往另一個寨子做客的“月也”活動。但是,這樣富有民族風情的活動,只有主持人三言兩語的概括,拋了“磚”,卻沒有引出“玉”,激發(fā)了觀眾的興趣,卻沒有滿足觀眾的探知欲。此時加入參與“月也”活動的視頻直播連線或者參與過“月也”活動者的連線,互動效果會更佳。同樣,在介紹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如果可以與“非遺”匠人互動,節(jié)目效果更突出。
3.傳播方式不等于電視播放
隨著媒介融合地加深,受眾選擇空間更大,電視的吸引力不斷弱化。本次少數民族春晚,先在參與晚會錄制的呼和浩特、拉薩、南寧、烏魯木齊、銀川等24個城市臺播出。播出時間從1月27日陸續(xù)到2月11日。同時,晚會也在澳大利亞華語電視臺以及國內部分網絡媒體播出。但是,查閱相關視頻,僅有騰訊視頻、玉米網等極少數網絡媒體播放,且點擊率僅1000+,評論數為0。搜索新浪微博,在關鍵詞中輸入“2017 少數民族春晚”,相關視頻數為0,圖片數為5,文章數為12,幾乎在新媒體領域沒有太大影響力。
少數民族春晚的處境,幾乎處于“雞肋”的尷尬境地。但是,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又促使它要不斷創(chuàng)新,擴大影響。媒介融合與之而言,帶來的不止威脅,更是機遇。蔡雯教授將媒介融合分為三種,即媒介內容的融合、傳播渠道的融合、媒介終端的融合。其中,“內容融合是媒介融合實現的資源基礎,網絡融合是前提條件,終端融合則是其最終得以實現的載體,也可說是內容融合、網絡融合的集成端口”1。少數民族春晚的出路,可以從中探尋。
1.內容融合
少數民族春晚在沿襲以往傳統(tǒng)歌舞的優(yōu)勢表現下,可以對節(jié)目表現形式與內容進行探索與創(chuàng)新,大力汲取不斷變更中的新的時代元素。受眾分眾化以及時間碎片化,要求節(jié)目形式豐富多樣,二胡與小提琴、雜技與現代舞、變臉與魔術,傳統(tǒng)與現代的文化融合,或許能夠碰撞出藝術的火花。同時,從更大的市場中挖掘節(jié)目,即“開門辦春晚”,通過面向全國、海外眾多渠道征集節(jié)目,將時下最熱的少數民族明星、民族活動納入晚會中。奧運冠軍苗族小伙龍清泉、《中國好歌曲》中的滿族歌手霍尊、《中國好聲音》中的維吾爾族歌手帕爾哈提等,這些在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并擁有大批粉絲的少數民族同胞如若加入少數民族春晚,必定會引起關注,提高少數民族春晚的知名度與收視率。內容是媒介融合實現的資源基礎,更是晚會致勝的最重要法寶。
2.渠道融合
除內容方面的創(chuàng)新,少數民族春晚也應尋求著傳播渠道的融合以及如何拓展傳播渠道。于少數民族春晚而言,渠道融合貫穿著晚會內容生產的全部過程,主要包括有效整合晚會已有的播放渠道以及更多地融入網絡平臺和移動平臺。春晚播放前,可以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進行宣傳,同時,利用新媒體“造勢”,增加話題量,從而吸引更多的受眾觀看少數民族春晚。在播出時,制造互動話題或活動實現網絡、手機的多屏互動。作為傳播渠道的同時,讓少數民族春晚轉而成為媒介事件,從而制造二次話題,贏得更多關注。新媒體的傳播不僅是一種傳播方式的創(chuàng)新,更是一種主動意識的覺醒。
3.終端融合
終端融合首先是指終端設備融合,其次是指終端設備融合帶來的信息平臺和服務內容的融合。技術的支持帶動終端設備不斷推陳出新,當智能電視“觸網”,將由一個普通電視接收機成為了一個開放、兼容的智能化終端;當智能手機“觸網”,摧毀了傳統(tǒng)媒介與受眾之間傳者到受者的穩(wěn)定關系,手機終端的及時發(fā)布性、數據傳輸和共享等特性賦予了受眾更多話語權。少數民族春晚,借助智能終端的渠道,必將打開更廣闊的天地。2017年少數民族春晚由蓋網冠名,蓋網作為一家新興民族互聯網企業(yè),協辦少數民族春晚,搭建了民族特產與網絡營銷的信息平臺,是終端融合的體現,更是傳統(tǒng)民族文化融合“互聯網+”領域的跨越。
在媒介融合的今天,少數民族春晚不僅晚會形式、內容等要尋求改變,晚會的主創(chuàng)人員更應立足于時代的特點,以創(chuàng)新的精神融合民族文化與傳播方式,以更加平和的姿態(tài)自我揚棄,在少數民族春晚受到沖擊的同時也為其向在媒介融合的道路上發(fā)展提供更多選擇與生機。少數民族春晚,從2008年到2017年,從“從無到有”到“從有到優(yōu)”,這之間的距離,或許不止一個“十年”。
注釋:
1.蔡雯,王學文.角度?視野?軌跡——試析有關“媒介融合”的研究[J].國際新聞界,2009(11).P89-90
[1]郜書鍇.媒介融合時代的國際傳媒業(yè).人民日報出版社,2012
[2]任貴珍.傳統(tǒng)媒體與網絡媒介融合的困境及突破路徑思考[J].中國傳媒科技,2016(12)
[3]韓業(yè)庭.春晚:對媒體深度融合的一次檢閱[N].光明日報,2017-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