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婉君 (山東科技大學 266590)
平面構成教學方法淺析
——以視覺傳達設計專業(yè)為例
杜婉君 (山東科技大學 266590)
平面構成課程是藝術類學生的基礎必修課之一。目前,我國各高等藝術學校的平面構成課程在教學方面存在不少問題,應該優(yōu)化平面構成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本文簡要指出了合理化的建議。
平面構成;教學方法;訓練
平面構成是設計類學生的基礎必修課,該課程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在二維空間內的基本造型能力、設計創(chuàng)意能力、構思表現能力和視覺審美能力。平面構成課程一般主要在低年級開設,教學目標主要體現在:一是培養(yǎng)學生在平面空間中的造型能力,通過對視覺造型元素的研究,進行形態(tài)的組織和再創(chuàng)造,熟悉和掌握基本技法及形式原理,建立起基本的視覺語言體系;二是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意構思能力。三是提高造型審美的形式感受能力,在設計的過程中,“感受”是一種可以培養(yǎng)的審美感覺,而設計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既具有人類共性的審美感受,又具有個性的審美感受能力。四是訓練二維空間內的表現能力,創(chuàng)意構思再好,如果不能通過合適的形式表現出來,也不能創(chuàng)造打動人的作品??傊矫鏄嫵烧n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二維空間內的思維能力、構思創(chuàng)意能力和創(chuàng)作表現能力。
1.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手段單一
在我國各高等藝術院校的平面構成教學中,一般采用的還是傳統(tǒng)教學模式,教師講授基礎理論知識,采用的也是傳統(tǒng)教材,然后留習題讓學生訓練。但是由于平面構成理論過于抽象,教師對教材也是生搬硬套,不注意開導和啟發(fā)學生,缺乏對知識和理論的深入理解和思考,學生缺乏學習興趣,不能深刻理解學習平面構成的目的和意義,對平面構成的理解表面、膚淺,作業(yè)也是照抄照搬,從而阻礙了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開拓和培養(yǎng)。
2.過分強調手繪
目前,國內大多數學生平面構成作業(yè)都主張手繪方式完成,一定的手繪方式能夠培養(yǎng)學生踏實的工作作風,但是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教師有時過分的強調作品的工整,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制作,從而忽視了作品的創(chuàng)意內涵,不利于學生形象思維和想象力的培養(yǎng)。
3.課程的教學內容和后期的專業(yè)課的學習脫離
雖然平面構成課是在其他專業(yè)課開設之前進行的,但是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不注意和后續(xù)專業(yè)課進行聯(lián)系,在講授的過程中,圖例展示和案例分析缺乏明顯的方向性,導致學生無法理解構成課和后續(xù)專業(yè)課之間的聯(lián)系,更無法將構成基礎的理論應用到后期的專業(yè)課學習和實際的應用中。
1.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循序漸進,引導學生多做轉換練習
如何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平面構成理論,而不覺得理論枯燥而乏味,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循序漸進,增強學生的興趣。
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適度的要求學生,不能急于求成,平面構成理論是抽象的、理性的,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多進行的素描和水粉寫生,這種創(chuàng)作多是感性的、形象的、寫實的繪畫創(chuàng)作,因此,平面構成理論相對晦澀和模糊,如果將作品分解為文字、圖形、色彩、肌理的編排,學生很容易理解,但是如果將作品分解為點、線、面抽象元素的分解,學生可能理解起來就比較困難,因此,在一開始,學生只要能夠理解點、線、面基本造型元素相對的概念就可以,沒有必要讓學生一開始就一定要理解平面作品包含點、線、面等造型元素。
其次,在學生掌握了平面構成點、線、面的相對概念后,啟發(fā)學生運用點、線、面的共性來分析作品。學生要完全忽略作品是由文字、圖形和色彩組成的,而是將設計元素根據其大小、面積和形狀理解為點、線、面等造型元素的組合。例如,畫面中出現單個文字就將其視之為點,一行文字就視為線,一段文字就視為面。畫面中出現的形也根據其形狀可以理解為點、線或面,如圖,康定斯基就將舞蹈表演者的姿態(tài)還原為線,再比如一個球的形狀,我們可以根據它在空間中出現的大小的不同,將它理解為點或者面。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所有的設計作品都可以理解為點、線、面的組合,即可以還原為平面構成作品,運用這種方法分析作品,就能讓學生將學習的平面構成原理和設計作品有意識的聯(lián)系在一起,理解他們之間的聯(lián)系。
最后引導學生多進行這種構成轉換練習,讓學生將設計作品還原為點、線、面等造型元素的組合,這種訓練是以點、線、面的共性展開的,在訓練的過程中,學生達到了從對點、線、面概念的理解到在設計作品中應用點線面的共性。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加深了對點、線、面的設計理論的理解,同時也能夠在實際中應用點、線、面,加強了和后期所學知識的聯(lián)系。
2.啟發(fā)學生使用多種工具和材料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多讓學生使用毛筆和墨水進行黑白兩色的圖片的繪制,平面構成課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意思維能力,黑白兩色的使用限制和束縛了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筆者建議,老師在教學中不應該墨守陳規(guī),應該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和使用新材料和新工具。要引導學生去不斷的認識和使用新材料和新工具,了解新材料和新工具的性質和所產生的視覺規(guī)律,這樣可以使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感受到極大的滿足和成就感,從而增強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習質量。
其次,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除了采用手繪訓練外,也可以運用coredraw、freedhand、photoshop等專業(yè)設計軟件來進行構成作品的制作,因為計算機有著無可比擬的速度,可以極大限度的提高作業(yè)效率,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實現多種表現效果,嘗試多種表現形式,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進行多種編排組合,從中選出最佳的方案。這樣學生就可以有更多時間去創(chuàng)意和思考,而不是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作品的制作上。
3.引導學生多做以比較為主的訓練
平面構成在設計活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應用十分廣泛,沒有哪一個設計活動能離開平面構成,很多人認為在構成課中,重復,近似、特異等形式規(guī)律是平面構成課程的核心,實際上,這給學生造成了一個誤導,只要學好了這些形式規(guī)律就等于掌握了平面構成,實際上,在實際的設計過程中,絕對不是對這些理論的生搬硬套,而是對點、線、面的造型元素的綜合運用和把握,包括對畫面的比例、主次、虛實、輕重、節(jié)奏、韻律等總體安排,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多做以比較為主的練習,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作品中各種元素這樣組合的原因,綜合的考慮各個元素之間的關系,讓學生了解什么是虛實、主次、比例、韻律等以及他們在設計中的應用,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平面設計能力,為后期的專業(yè)課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平面構成基礎課作為設計類的基礎課之一,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不斷地注入新的知識和運用新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深入的理解平面構成原理,應用平面設計原理。但是這也并不意味著教師要輕言廢棄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特別是這些經典的基礎課程教育。
[1]李鐵.平面構成.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
[2]牛建琳,伍立峰.平面構成教學中逆向思維的應用和轉換練習[M]大眾文藝,2010.
[3]歐陽昉.平面構成教學方法分析與探討[M]美與時代(上),2012.
[4]孫文平,李美學.淺談平面構成的教學方法[M]藝術與設計(理論),2008.
杜婉君,女,山東泰安人,山東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為視覺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