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欣 (山西師范大學 041000)
淺談國畫中的梅
范 欣 (山西師范大學 041000)
“凌寒獨自開”是梅花傲骨凌霜魅力的真實寫照,王安石筆下的梅超凡脫俗,畫家王冕的一首詠梅詩也表達了這般意境。在花鳥畫中,大部分是以“四君子”為背景,寓意高尚的人格和氣節(jié)。它們常被文人志士詠嘆,表達高雅脫俗的志趣、正派的作風、謙虛的人格和高潔的精神,譽有“君子”的稱號。梅既是“四君子”之首,又是“歲寒三友”之一,中國人對于梅蘭竹菊的稱贊由來已久,自是達成共識。其幽芳逸致、風骨清高、不作媚世之態(tài),致人胸懷氣度和人格志趣于高潔之品質(zhì),深博后人的喜愛。
梅花產(chǎn)于我國,屬植物,它既是花也是樹,花色可以觀賞,果實可以食用。其氣味清香宜人,枝干的形狀尤為豐富。花期早,凌寒而開,被譽為“花魁”。不怕天寒地凍,不畏風雪來襲,在冰天雪地中屹然挺立。人們對梅花不僅喜之愛之,更是大贊大詠其高尚的品質(zhì)與無私奉獻的精神。王安石的《梅花》中寫道:“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唯有暗香來?!闭自姶钆淝擅钭匀?,突出了梅花在艱難的環(huán)境中不畏冰雪侵襲而獨自開放,這種不畏嚴寒的堅貞氣節(jié)令人們嘆服。短短幾句就把梅花的精神品質(zhì)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同樣畫梅花也是表現(xiàn)它的特點,更加突出那種不畏嚴寒,經(jīng)霜傲霜的鮮明個性。
梅花和中國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文化緣份。在古人,學者及廣大民眾的心中,梅花寓意我國偉大的民族精神,并代表著龍的傳人的精神。中國是梅的發(fā)源地,擁有自然的本土性的文化精神,從古代到現(xiàn)在,喜梅愛梅變成了我國的一種文化趨向。歌頌梅花者不計其數(shù),梅花被看作為“五福吉祥之花’’,“迎春報春之花”,清香而淡雅脫俗,散于天地之間,所以梅也成為中國畫的素材。中國畫表現(xiàn)形式豐富多彩,追求審美意趣和精神寄托,這種意象的繪畫題材巧妙的映照在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審美習慣和特征上,因此,以梅為題材的最佳作畫方式就是中國畫。畫梅時用中國畫的方式,既能很好的體現(xiàn)梅的韻味和精神,也能形象地描繪梅花的形態(tài)和無窮魅力,所以梅與中國畫是相融相通,不可分割的。
五代時期畫梅大多以組合形式出現(xiàn),以工筆重彩,勾勒設色等作畫方法繪成,唐宋也是如此。在《頤園論畫》中談到唐宋時期的畫梅方法:“唐宋以來,花多勾勒,然后填色,其皴染悉有陰陽,一筆不茍作,一點不輕施?!本瓦@種畫法的筆墨走向及運用來看,稱為工筆畫。所謂工筆畫是以其細致精湛的畫法,來表達所畫之物,以線勾勒,要求線條纖細,嚴謹工整等,是工筆畫的核心。用色鮮明,以固有色為主,有濃厚的色彩審美意識。
兩宋是工筆花鳥最繁榮的時期。北宋畫家趙佶的《臘梅雙禽圖》,圖中兩只山雀在梅枝上相互凝望對視,松葉與臘梅花相互穿插,再加白梅點綴,使整幅作品栩栩如生,臘梅與雙禽描繪的惟妙惟肖。馬麟的《層疊冰綃圖》中描繪了兩枝梅花,枝干細而挺拔,花多繁茂,先用淡墨加以渲染著色,畫法精湛細膩,錯落有致。這兩幅畫都是以淡墨勾勒花瓣,以重墨勾花蒂,再以濃墨勾畫枝干。染色的時候以暗黃色染梅花,黃綠分染花的暗部,胭脂涂花萼,藤黃點花蕊,以白勾花絲,最后修整而成。
到了北宋后期,以工筆著色渲染的作品不再流行,以墨梅為代表的文人畫居于后期畫壇的主導地位。自元明以來的一些畫家借鑒文人畫的手法,出現(xiàn)了“半工半寫”,“小寫意”等,介于工筆和寫意之間。例如明代畫家呂紀就特別擅長寫意工筆相結合的畫法,工筆用來描繪花鳥,樹木石頭等則用寫意的粗獷筆法,將兩種畫法巧妙地結合融入到一起,使畫面形式更加豐富多彩。晚明的周之冕也是習慣于兼工帶寫,枝葉以墨色點染,花多勾勒而成,這種畫法稱為勾花點葉體。
工筆與寫意不同,兩者是相反的。前者屬于工整細膩,畫法很嚴謹,重視線條和賦色,細致工整是工筆畫最大的特征;而后者則是通過粗獷豪邁的筆法描繪其意韻,著重于把自己主觀的意繪入畫中。文人畫和院體畫都有寫意的追求,只不過是文人畫家的寫意更為明顯,用筆更加大膽,畫風更鮮明。兩宋時期的文人把對水墨的熱衷運用于花鳥畫的領域,西蜀的邱慶余,南唐徐熙和宋代尹白都是以寫意花鳥畫著稱的。除此之外許多文人也參與文人畫創(chuàng)作中,再加上對梅花日益高漲的審美追求,便產(chǎn)生了“墨梅”這一獨特的畫種。
據(jù)畫史記載,北宋中后期花光寺長老釋超然(字仲仁),首創(chuàng)墨梅,自成一格。畫梅不用顏色來區(qū)分,僅用墨的濃淡深淺來表現(xiàn),畫花瓣則以點墨暈染的手法,這種以黑寫白的手法非同一般,受到大多數(shù)文人的青睞。華鎮(zhèn)在《南岳贈仲仁畫梅花》中寫道:“世人畫梅賦丹粉,山僧畫梅勻水墨。淺籠深染起高低,煙膠翻在瑤華色……”據(jù)說仲仁發(fā)現(xiàn),梅花在月光下映在窗戶上的形態(tài)頗為動人,從而得到了靈感,畫出了用水墨深淺暈染形成的梅花。他與黃庭堅,蘇軾等詩畫互贈,墨梅最受歡迎,因此墨梅得以傳播開來。
仲仁之后的另一位畫梅高手楊無咎,又作了進一步的改善,創(chuàng)作出雙勾法來畫梅,一改暈染花瓣而是以墨線圈花,清新脫俗又充滿趣味。楊無咎擅長楷書,所以他所畫的梅花多藏有書法清秀之氣,墨梅成就尤為高,他的外甥湯正仲創(chuàng)“倒暈素質(zhì)”,即以水墨暈染背景,稍加勾勒,然后凸顯出花瓣。
元代的王冕繼承傳統(tǒng)畫法,并有所創(chuàng)新,一改宋人梅花的稀疏冷清,開創(chuàng)了千花萬蕊的“密體”梅花,給人以熱烈蓬勃的向上感。王冕酷愛梅花,曾在故鄉(xiāng)山上種植了千百棵的梅花,自號梅花屋主。畫家鐘愛梅花,除了愛梅花的清雅姿態(tài),更多的是愛梅花堅韌高潔的品格。王冕的《墨梅圖》里的梅嫩枝挺拔、生機盎然。在這幅傳世畫作中更有表達文人畫風格的題詩,“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边@首膾炙人口的佳句更是為這幅傳世佳作添加了無數(shù)意味。同時,通過這幅作品我們也可以看出王冕不僅僅是畫家,而且還是偉大的詩人,他那高雅脫俗的品格也在作品中展露無疑。明代的孫從吉,陳錄和中晚期的劉世儒等都受到王冕一定的影響,純用水墨繪花卉的創(chuàng)作方式更能抒發(fā)內(nèi)心的感情,成為寫意畫中最重要的一步,由于文人自古以來熱衷于梅花,所以墨梅這一獨特的繪畫形式在寫意畫的發(fā)展道路上也會越來越好。
[1]中國歷代梅蘭竹菊精品集[M].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
[2]郭怡孮.中國現(xiàn)代花鳥畫全集[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3]程杰.中國梅花審美文化研究[M].四川;出版集團著,2008.
范欣(1993- ),女,民族:漢族,籍貫:河南省滑縣,學歷:碩士一年級,單位:山西師范大學,研究方向:文人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