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保全,羅承選
大學精神的倫理形態(tài)及其參與社會道德治理路徑研究
趙保全,羅承選
大學精神是以至善為特征的倫理精神,是倫理實體和道德主體的統(tǒng)一,是大學道德理想和道德現實的綜合體,不僅反映著大學的倫理關系和倫理秩序,而且規(guī)定著大學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為。發(fā)揮大學精神的能動作用推進社會道德治理,一方面能夠推動大學參與塑造社會倫理實體,形成更加民主、自由的社會倫理關系和穩(wěn)定和諧的社會倫理秩序;一方面能夠更好地發(fā)揮大學的道德教育功能,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提升公民的道德品質素養(yǎng)和道德行為,培育社會道德主體。
大學精神;倫理;道德;價值;至善
大學因其教育屬性天然地具有倫理追求。基于辦學實踐產生的大學精神是一種特殊形態(tài)的倫理精神,不僅規(guī)定和引導著大學人的精神生活、道德行為,也是推動社會道德治理的重要精神資源。因此,從道德哲學視域審視大學精神的基本要素、內部結構、運行模式,深入把握大學精神的倫理特質,是大學參與社會道德建設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大學精神被看作大學的靈魂和大學文化的核心。湯用彤先生曾言,大學精神之于大學,猶如人之靈魂之于身體?;谖幕暮诵氖莾r值觀的判斷,有學者把大學精神界定為“大學發(fā)展的價值取向及其在大學設置與運行中的體現”[1](P8)。筆者也贊同大學精神是在長期辦學實踐中不斷積淀、整合、凝練并為師生認同和踐行的價值觀念體系和群體道德意識。理想信念、價值準則、群體意識和行為規(guī)范構成了大學精神的基本元素,體現著大學的價值理性、終極追求和大學人的精神狀態(tài)和道德向度。
價值觀是對社會倫理和個體道德的核心凝聚。價值觀形態(tài)的大學精神,以大學倫理與大學人的道德規(guī)范為重要指向。道德自覺以價值認同為基礎,倫理實體以價值呈現為目標。從價值觀與倫理、道德的關系出發(fā),或言之,從“精神”領域把握大學倫理和大學道德,為審視大學精神提供了新的視野。黑格爾把精神、道德、倫理的關系判定為,“倫理是個體與共體同一的實體性精神,因而是真實的精神;道德是自由主體對倫理實體的認同,因而是對自身具有確定性的精神”[2](P107)。精神是倫理與道德的統(tǒng)一,倫理、道德是“精神”發(fā)展過程中的特定階段和特殊形態(tài)。此處精神是指包含“整個心靈和道德的存在”,以及包含個體性的“道德精神”在內的民族倫理精神。同理,大學精神是教育倫理精神,歸根到底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產物,是特殊形態(tài)的社會精神,體現大學倫理實體和大學道德主體的統(tǒng)一。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
1.大學精神以倫理實體為存在
倫理實體是價值和理性的重要依據。黑格爾把“倫理實體”視為由倫理關系和倫理秩序構成的倫理關系體系。作為大學倫理實體的大學精神,同樣要在大學倫理關系和倫理秩序中得以存在。大學的倫理關系,是一個關系復合體。大學與國家、民族等外部倫理關系,取決于大學作為教育組織的社會屬性,規(guī)定著大學在社會秩序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學人與大學、大學師生員工交往等內部倫理關系,取決于大學作為教育組織的知識屬性,規(guī)定著大學立德樹人的根本職能,體現大學穩(wěn)定運行的內部秩序。大學的外部發(fā)展秩序,因大學與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一致性,確立了大學作為“社會良心”、“知識圣殿”的地位,形成了合作協(xié)同、自由開放的倫理關系,以“生產、生活和精神活動的同質性所形成的強烈的集體意識”[3](P80)凝聚了大學的興學強國、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批判精神以及社會關懷精神;大學的內部發(fā)展秩序,根據大學的教學科研功能確立了以學科組織模式為架構、以學術單位為支撐的大學組織形態(tài),學術權力、行政權力各安其位,形成了師生教學相長、親密和諧、深入互動的倫理關系,推動了大學作為教育共同體、知識共同體、精神共同體的發(fā)展與完善,凝聚了科學民主、兼容并包、求真育人、協(xié)同合作的大學精神。大學內部秩序與外部秩序,通過大學治理結構和大學倫理規(guī)范予以整合連接,并以制度和傳統(tǒng)的方式涵養(yǎng)大學精神。因此,大學倫理實體通過大學辦學理念、組織運行、整體秩序呈現倫理向度,即大學精神以指向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為終極目標。同時,大學倫理蘊涵著大學道德,大學倫理關系和倫理秩序構成了大學道德的內在規(guī)范與客觀內容的基礎,統(tǒng)攝大學人的道德行為和人格系統(tǒng)。
2.大學精神以道德主體為承載
價值規(guī)范是社會生活意義與秩序的表現形式。大學精神在反映大學倫理關系、倫理秩序、倫理規(guī)范的同時,還以道德主體的方式反映大學共同體的倫理存在。從人的類與個體兩重向度,大學道德可以劃分為群體道德和個人道德兩個層次。群體道德在類的層面反映大學人的生活秩序、組織整合、體制系統(tǒng),通過學術倫理、學術道德與社會公德相聯,為大學人樹立了道德行為規(guī)范和統(tǒng)攝性價值理念,展示了大學人以追求真理為核心的科學精神和以自我超越為核心的人文精神;大學個體則以“原子式”在大學生活中彰顯大學人崇德向善的德性,在大學場域內呈現主體應有的道德理念、道德情操、道德行為,對大學精神進行認同、堅守和踐行,培育道德品質、型塑道德人格。從類和個體兩個層次來看,大學師生作為大學精神生成和傳承的主體,把大學組織崇德向真的美好品性、勇于批判的進取精神、向往幸福和自由的彼岸精神、堅守終極關懷的倫理特質轉化為大學人共同的價值取向、理想信仰和道德規(guī)范,通過實踐直接或間接地對共同體成員的思想、意志、情感、行為產生影響。概括而言,大學道德在大學倫理關系、倫理秩序中生成,并通過大學辦學實踐、大學人的具體活動把大學組織理想、組織規(guī)則變?yōu)樾袨橐?guī)范,引導大學人的道德行為、形塑道德品格,展示大學最具體、最發(fā)展的形態(tài)的品質和力量。
綜上所述,大學精神不僅是自在的“倫理實體”,而且是自為的“道德主體”。大學精神作為倫理精神,是辦學實踐以及大學人生活的綜合關系、整體秩序的倫理反映,也包含維護個體內在秩序的道德精神,體現大學人追求主體自覺、實現人格價值的目標,是大學人理性、意志、情感、心靈的統(tǒng)一。大學倫理實體與道德主體在“精神”層面實現統(tǒng)一,不僅規(guī)定著大學在社會倫理秩序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存在和運行的狀態(tài),而且規(guī)定著大學個體的精神提升價值及其路徑,為大學個體踐行大學倫理性要求,提升道德境界確立了基本前提。
教育的精神意向是對人性之善的執(zhí)著追求。[4](P24)從價值形態(tài)看,教育的善是正向的價值,指向了有德性的生活,至善則是生活意義的最高追求和道德的最高境界。大學致力于探求真理,追求幸福。善成為大學精神本質的規(guī)定性。至善是大學倫理實體的價值目標,也是大學倫理存在的終極形態(tài)。至善從本體和實踐的維度規(guī)定著大學精神的形態(tài)載體和運行邏輯。
1.至善的共同體形態(tài)
大學至善追求以共同體形態(tài)為依托。真正的共同體始終體現著一種向善共生的倫理指向和團結互助的道德邏輯[3](P80)。大學共同體以推動真正人性的生長和對人的德性的真正造就為旨歸,與馬克思關于“真正的共同體”在于能否實現個人獲得真實自由和全面發(fā)展的倫理價值目標的論斷相一致。
共同體為善而生、因善而長。共同體的善是理想之善和現實之善、實體之善和主體之善的統(tǒng)一。大學倫理和大學道德都以至善為追求,賦予了大學之善超越性的理想形態(tài)和在社會生活中具體展開的現實之維。理想之善是對大學辦學終極目標與大學功能發(fā)揮的社會預期,即對大學理想和理想的大學形態(tài)的認知,其圖示來自于對大學在社會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對大學共同體和辦學實踐的現實批判。因此,大學人通過倫理實踐,把理想之善具化為普遍的道德規(guī)范或道德規(guī)范系統(tǒng),形成合乎大學教育教學規(guī)律或推動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的倫理秩序,進一步鞏固和優(yōu)化了大學作為知識共同體、精神共同體、道德共同體的組織形態(tài)。而現實之善是依據理想大學對大學存在狀態(tài)、大學人的精神生活進行判斷,包含道德行為是否合乎大學道德規(guī)范、道德情操是否與道德理想相一致,進而堅守和秉承大學理想之善。因此,大學之善由大學共同體的倫理實體承載,既能使得大學和其他主體之間存在的價值得到確認和尊重,又能通過大學品格、大學人的德性實現大學主體內在價值的自我確認。
2.至善的運行邏輯
崇善是大學精神的價值取向的起點,從善是大學精神的實踐形態(tài)和存在的狀態(tài),而止于至善則是大學的理想形態(tài)和終極追求,形成了一個完整圓滿的大學精神運動軌跡[5](P23)。至善追求規(guī)定著大學精神內斂外放的運行邏輯和運行方式,自內向外展示大學精神作用于大學人、高校、區(qū)域、國家的行動邏輯,即堅持以“向社群開放的、連續(xù)的同心圓結構”[6](P40),經由“崇善”、“從善”、到達“止于至善”,促進了大學與國家、大學精神和時代精神的互動。大學精神運行以至善為引導,把大學人內在的德性與外在的倫理、現實的生活與大學的理想貫通一體。大學以倫理實體履行教育功能、立德樹人,把培育“至善”的個體作為大學教育的最高境界和辦學目標,催生了服務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人文精神;大學倫理實體運行穩(wěn)健和諧,把握大學之道,呈現大學追求“至真”的理性,擔負起創(chuàng)新知識發(fā)展和服務社會的責任,催生了對大學價值認同、對幸福生活追求的大學超越精神;大學的理性和倫理作用于大學人的實踐,是以道德理念、道德行為、道德情操等要素對大學人的存在進行“道德”規(guī)范,達到實體與主體或“倫”的實體與“德”的主體的同一。
總之,大學精神以倫理、道德兩個緯度,揭示了大學組織的倫理存在和大學人的倫理生活方式,以倫理的方式實現大學的超越性,推動大學成員從共同體獲得普遍性規(guī)定特征和具體內涵,推動個體的價值理性、道德品格、精神境界的協(xié)同提升。
倫理與道德總是指向人的存在。大學精神抽象又具體,既有抽象的、一般的存在的大學倫理規(guī)范,又有具體、鮮活的大學道德形態(tài)。概括而言,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是大學精神的基本維度,也是大學精神形體具象化的重要依據。劉經南院士認為,科學精神的核心是追求真理,精髓是崇尚理性,內在動力是質疑批判,終極目標是只問是非,不計利害。人文精神的核心和本質是以人為本,精髓是獨立思想與自由精神,要義是尊重人權、人格,內在動力是自強弘毅,價值目標是民主與科學、公平與正義[7]。科學精神以崇尚知識、推崇學術、追尋理性和鼓勵創(chuàng)造為導向,人文精神以道德精神和價值理想為內核。根據大學精神的存在形態(tài)和運行邏輯,把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交融下的大學精神予以具象化,是推動大學倫理規(guī)范與大學道德品格的相互轉化的必要前提。
1.作為倫理實體的大學精神具體形體
由大學的教育本性、教育倫理決定,其本質是教育精神,內涵求真育人精神和批判創(chuàng)新精神。取決于大學的雙重屬性。求真育人、服務社會是大學存在的基礎,是大學的價值追求和國家、社會的價值互動的結果,也是大學精神得以產生和發(fā)展的源頭。大學擔負服務國家發(fā)展、服務民族振興的時代使命,以興學強國精神構成了大學倫理底色。大學求真育人,以追求高深知識、探索真理為基,致力于發(fā)現和應用自然社會規(guī)律,同時以高深知識、道德規(guī)范作為教育內容,建構大學師生合作互助的倫理關系和穩(wěn)定的倫理秩序結構,形成了與其他社會組織相對獨立又密切相連的大學倫理實體。無論是大學的創(chuàng)造精神,批判建構精神,還是自由民主精神、包容開放精神,都建立在大學作為知識共同體、精神共同體的基礎之上,建立在探索高深知識、立德樹人的超越性追求之上。所以,求真育人精神是大學精神的主體,其中蘊含的科學理性精神、自由民主精神、批判創(chuàng)新精神、人文道德精神,在實踐中體現為科學與人文并舉,愛國與愛校相通,傳統(tǒng)與現代結合以及求實與求新互應的大學具體行為。
2.作為道德主體的大學精神的具體形體
倫理精神,是教育共同體的基本人格條件。道德是教育實踐活動品質之前提。道德并不是大學人存在的全部內容,但是始終以大學人存在的具體性、全面性為內容。通過大學道德追求,大學之理想與大學師生自身的完善提升呈現內在的統(tǒng)一性。學校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因教與學形成的師生倫理關系和知識生產形成的學術倫理秩序,決定了大學精神是以學者精神為主、學生精神為輔的共同體精神,核心是教師“傳道授業(yè)”的示范精神和學生“好學上進”的進取精神,體現為師德、學風、學術道德,實質是知識分子在推動人類文明延續(xù)與發(fā)展之中承擔的光榮使命、神圣責任和道德人格顯現。費希特認為,學者使命主要是為社會服務,以提高整個人類道德風尚為己任,成為該時代道德最好的人。因此,大學教師不僅以研究學術、從事教育為要義,具有以勤勉踏實的治學精神、為人師表的高尚品德、教書育人的崇高風范、關愛學生的真摯情懷為內涵和特征的現代師德,還應該包孕強烈的社會關懷及可作表率的人格修養(yǎng)的意蘊,以報效祖國和人民的堅定信念自覺弘揚社會理想和價值,以學術方式對社會現實進行理性反思和價值構建,捍衛(wèi)社會理想、針砭時弊、引領社會風氣、塑造道德人格,以道德守望者和示范者的身份提升社會道德水平。這種沉潛于學問的深處、生活的深處、生命的深處的境界,其根基源于大學對社會發(fā)展和人類終極關懷的興學強國精神、寬厚博愛精神、包容開放精神、超越功利的獨立精神。
根據大學精神作為倫理精神的構成要素、運行結構以及具象呈現,尤其是從倫理實體維度和大學道德主體維度出發(fā),決定了大學精神進入社會生活、作用于社會道德建設的兩個基本途徑和大學精神具體形態(tài)發(fā)揮作用的著力點。
1.發(fā)揚大學求真育人精神和創(chuàng)新批判精神,推動大學倫理道德和精神追求融入社會倫理道德體系,密切大學倫理實體與社會倫理實體的互動,助力構建適應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要求的倫理實體。主要從倫理關系和倫理秩序入手,以完善社會倫理道德建設制度規(guī)范優(yōu)化倫理關系,以創(chuàng)新社會公共組織促進倫理秩序的穩(wěn)定。
(1)把大學求真育人形成的科學民主、協(xié)同合作、鼓勵創(chuàng)新的先進理念融入社會倫理實體。
一是要把大學組織的倫理道德理念融入社會道德治理體系,把大學精神至善追求融于社會治理體制機制,以更加包容開放、理性平和的心態(tài),推動社會公共關系和公共秩序完善。鑒于倫理實體是制度和精神的統(tǒng)一體,要把大學內涵的道德規(guī)范和道德理念適度制度化,以制度建設塑造社會倫理實體。關鍵在于發(fā)揮大學智庫功能,發(fā)動高校專家學者深度參與社會道德治理體制機制設計,以大學至善的追求推動德治和法治相結合,為社會打造倫理型組織提供理論支撐,增強社會治理的倫理效度。
二是推動大學倫理和社會倫理的契合,為大學精神作用于社會道德建設提供認同基礎。大學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的基礎在于大學在服務國家發(fā)展和民族復興形成的勇于擔當精神和強烈的國家意識。要自覺研究大學精神和社會核心價值觀的關系,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大學精神實現時代化,把大學立德樹人、追求卓越的職業(yè)精神、寬厚博仁義的大愛精神與社會公德建設內容相結合,為建構社會個體內在的精神信念提供精神文化資源,教育引導個體形成理性善良的價值判斷。
(2)以開放包容、民主協(xié)作的大學人本精神大力培育社會公共組織,從組織形體、組織結構、組織運行上,促進大學與社會組織的倫理結合,打造社會治理運行的倫理實體,充分發(fā)揮大學在構建和優(yōu)化社會倫理秩序中的作用。
一是要發(fā)揚大學作為社會公共組織的示范引領作用,把大學對知識和真理探索的熱忱、對公平和正義堅定維護的正向精神,建立在共同體基礎之上的相互關愛、自由民主、大力協(xié)同合作的精神,以及大學所具有的依法辦學、崇尚理性、包容開放、尊重自信的品格拓展到社會公共組織,推動社會公共組織運行和內部治理體系的完善,以至善的追求引導社會組織實現共善,推進社會公共精神增長。
二是發(fā)揮大學的現實批判精神,積極關注倫理道德難題,推動社會倫理秩序的建構。大學要對整個社會道德、理智和精神狀況做出回應,根據“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的轉型帶來的社會倫理、道德相分離的困境,推動道德建設的前沿問題研究,用客觀理性、公平正義、民主仁愛等價值觀去引導和教化社會公眾,創(chuàng)造性地塑造和引導時代精神,促進社會德性和理性的共同發(fā)展。重點研究高校作用于公民道德建設的道德認同機制、實踐轉化機制,從精神、思想、文化層面增強人們對道德的認同、踐行,推動大學道德精神向社會領域拓展。
2.發(fā)揮大學的道德精神和德性示范作用,改進大學道德教育方式,推動大學精神文化融入社會、濡化生活,引導公民自覺提升生命的效度和深度,助力社會道德主體成長。
(1)通過文化傳播推進大學精神實體化、社會化,為社會公民認同大學精神提供文化資源。大學精神以及大學人所蘊含的理想信念和群體意識,能夠以文化形態(tài)和物質形式呈現,也可以通過各種媒介進行傳播。
一是推進大學精神文化的實體化和物化。大學精神以文化的方式存在,可以通過新聞媒體、學術文化交流活動、大學推廣運動等手段向社會廣泛擴散和傳播,同時也可藉此影響力向社會各領域以及廣大的國際外部空間進行拓展,發(fā)揮積極作用[8](P4)。大學精神豐富而多元,需要借助深入發(fā)掘大學歷史和人物故事、拍攝大學專題影片、大學文化動漫設計、大學校長演講等多種方式,讓抽象的大學精神變得更加形象具體、鮮活生動,增進社會各界對大學精神的理解、感觸和認同。比如“蘭大駱駝”段子、中科大動漫電影《牛轉乾坤》以及反映西北聯大辦學的電影《壩上燈火》,對于宣傳新時期的大學精神取得了良好效果,獲得了社會的積極反響。
二是完善大學道德教育模式,發(fā)揮大學道德教育基地作用,破除社會重利輕義的庸俗道德觀,增強社會公眾對美德倫理的認同,把大學道德精神轉化為社會各種群體的高尚德性追求。大學在培養(yǎng)在校大學生,為社會提供道德個體的源頭時,還要針對區(qū)域內的社會群體和個體開展道德教育,打造社會道德教育基地、道德示范高地。建設開放式校園,成立道德文化講師團,面向市民開放院士講座、名師論壇、文化論壇等,圍繞社會公德和高校道德文化進行宣講交流。開放高校各類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科技創(chuàng)新基地、校史館、博物館、檔案館等教學、科研、文化平臺,把公共教育資源融入社會道德文化資源。
(2)打造大學道德向社會輻射的實體基地,推動大學道德規(guī)范、道德情操社會化,增強公民對美德倫理的情感認同和行為貫徹。大學道德精神要對社會群體道德行為產生作用,必須創(chuàng)設一個類似大學道德生成的場域,才有助于大學道德在社會生活展開。根據高校精神文化資源可以覆蓋和影響的區(qū)域和群體,主要從兩個方面發(fā)揮大學道德精神文化的輻射作用。
一是發(fā)揮大學自身的“社會良心”楷模作用,高校師生在從事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的活動中篤信大學道德理念和堅守大學道德規(guī)范,展示大學人作為社會先進群體的道德示范作用,讓社會主動欣賞、認同、接受高校先進道德文化。
二是以高校教師群體工作生活地為核心領域,發(fā)揮大學校園、大學城社區(qū)和高??萍际痉秴^(qū)等倫理實體的道德輻射作用,打造市民道德示范引領高地。用大學共同體充滿誠摯和關愛的人情味,用相互理解、協(xié)同一致的強烈情感喚起社會對美好倫理的追求,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升社會文明素質。
[1]儲朝暉.中國近代大學精神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樊浩.“實踐理性”與“倫理精神”——基于黑格爾道德形而上學理論資源的研究[J].哲學研究,2005(4).
[3]王露璐.共同體:從傳統(tǒng)到現代的轉變及其倫理意蘊[J].倫理學研究,2014(6).
[4]樊浩.教育的倫理本性與倫理精神前提[J].教育研究,2001(1).
[5]龐晉偉.崇善的大學——現代大學的倫理精神探究[D].東南大學,2006.
[6]陳來.充分認識中華獨特價值觀——從中西比較看[J].新華文摘,2015(11).
[7]夏靜,劉小英.“大學精神”重在與時俱進[N].光明日報,2013-06-18(6).
[8]李有亮.大學精神的缺失與重建[J].現代大學教育,2009(5).
趙保全,中國礦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副研究員;羅承選,中國礦業(yè)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江蘇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計劃資助項目“大學道德維度和大學精神培育研究”(CXZZ12-0921);江蘇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大學精神視域下的道德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2013SJD88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