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國圍鄾之戰(zhàn)
重慶是西周分封的巴國之都,姬姓,子爵,是周王室的同姓封國。《左傳·桓公九年》記有巴國和楚國與鄧國的一場戰(zhàn)爭,我名之為“巴國圍鄾之戰(zhàn)”。巴國因為這場戰(zhàn)爭被記入史冊,戰(zhàn)事中表現(xiàn)了巴人追求和平和不畏強敵的智慧和勇氣。
公元前703年,周桓王十七年,也就是魯桓公九年。春天,“巴子使韓服告于楚,請與鄧為好?!保ā洞呵锶齻鳌せ腹拍辍罚倏浊鸬龋骸洞呵锶齻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8-79頁?!蹲髠骷ⅰ氛f:“巴國,在巴郡江州縣。江州縣,隋改江州為巴縣?!薄对~源》釋“巴縣”說:“縣名。屬四川重慶市。周巴子國都城?!?/p>
巴國的國君派名叫韓服的使者到楚國訪問,告訴楚武王,巴國要與鄧國和好。鄧國與巴國相鄰,在今河南鄧州市一帶,大概鄧國強于巴國,兩國此前曾有爭執(zhí),故巴國找大國楚國從中協(xié)調(diào)與鄧國和好。楚國知道鄧國強于巴國,可能不肯與巴國和好,因此派大夫道朔領(lǐng)著韓服,帶著禮品去訪問鄧國。當?shù)浪泛晚n服到達了鄧國南部邊境的鄾(在今湖北省襄樊市東北)城時,鄾人攻擊道朔、韓服一行,“鄧南鄙鄾人攻而奪之幣。”②孔丘等:《春秋三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8-79頁。奪取了他們訪問鄧國的禮品,殺死了韓服和道朔。楚武王派將軍薳章抗議鄧國,鄧國不接受楚國的抗議。
夏天,巴國派兵包圍了鄧國的鄾城,楚武王派將軍斗廉率兵援巴。鄧國派大夫養(yǎng)甥、聃甥率兵救鄾。鄧軍避開楚軍三次驅(qū)逐巴軍,不分勝負。見此,斗廉與巴軍帥密商一計,改變部署,迎戰(zhàn)鄧軍。
鄧國驕傲自大,不但欺凌弱小的巴國,而且也不把大國楚國放在眼里。這時的楚武王已在位38年,是楚國歷史上很厲害的國君,其將斗廉是精通軍事謀略的名將,對如此強大之對手,鄧軍不但不知,也不放在心上。
巴軍再次圍攻鄾城,養(yǎng)甥、聃甥也再次進攻巴軍。兩軍交戰(zhàn),鄧軍集中力量攻擊巴軍之中軍,企圖把巴軍一分為二,巴中軍敗北,鄧軍直追巴中軍。正當鄧軍自以為乘勝追擊之時,兩翼的巴軍從后面直追鄧軍,被追的巴軍突然止住逃跑,轉(zhuǎn)身迎擊鄧軍,同時與后面兩邊的巴軍一起向鄧軍殺來,形成了一個倒“品”字形大陣,“夾攻”鄧軍,“鄧師大敗”③孔丘等:《春秋三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8-79頁。。
原來,斗廉與巴軍商定,把楚軍“橫陳其師于巴師之中以戰(zhàn)”,④孔丘等:《春秋三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8-79頁。鄧師攻擊后,楚軍佯敗,把鄧軍誘入陣中,然后巴軍追擊,楚軍反擊,把鄧軍夾入巴軍和楚軍之中,前后夾擊,聚殲鄧軍,結(jié)果“鄧師大敗”。
巴軍圍鄾之戰(zhàn)比《孫子兵法》的著成早近200年,其用兵方法卻極合《孫子兵法》。楚將斗廉從“楚子使薳章讓于鄧”,鄧人不接受楚國的譴責,知道鄧軍驕傲狂妄,故此“因敵而制勝”,⑤吳九龍:《孫子校釋》,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0年,第103頁,第13頁。制定了“卑而驕之”⑥吳九龍:《孫子校釋》,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0年,第103頁,第13頁。之計。驕傲的人總是小瞧別人,看不起別人,就是對別人“卑之”。鄧國之所以拒絕巴國的和好,拒絕楚國的調(diào)停,不但是小瞧巴國,也是對楚國的卑視。對于鄧國之“卑”視巴國與楚國,對鄧軍的傲慢無知,斗廉不是先殺他的傲氣,而是順其驕氣,使之更驕,這就是“卑而驕之”。所以在用兵時不但毫不聲張,而且將楚軍橫于巴軍之中,裝成巴軍,開戰(zhàn)后“佯北”,假敗逃跑把鄧軍引入巴軍之后,然后與巴軍前后夾擊,戰(zhàn)而勝之。此戰(zhàn)不但顯示了巴軍和楚軍的“知彼知己”,而且表現(xiàn)了鄧軍的“不知彼,不知己”(《孫子·謀攻》)的狂妄無知,他們不僅不知楚軍的厲害,連楚軍“衡陳其師于巴師之中”也不知道,所以“鄧師大敗”是必然的。
鄧軍大敗之后,鄾人宵潰,逃散而去。
巴國從主動要求與鄧國和好,與鄰為善,到取得楚國的支持,派使者帶著禮品在楚國使者的引領(lǐng)下到鄧國訪問,到最后打敗鄧軍,擊潰無禮攻劫的鄾人,可以看出巴人力爭和平,秉持正義的軍事智慧。從中也可以看出《孫子兵法》是對古代戰(zhàn)爭經(jīng)驗的總結(jié)。也許,巴國圍鄾之戰(zhàn)就是孫武研究過的戰(zhàn)例。
巴國的做法是值得深思和借鑒的。
(名崗 編寫)
The Battle of Ba State Besieging You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