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 宇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的火爆播出,讓人們經受了一番古典詩詞文化的洗禮。而毛澤東詩詞,也成為了此次比賽的亮點之一,形成熱議。
通過《中國詩詞大會》,越來越多的人驚嘆于中國詩詞之美。中國詩詞之美,不僅僅在于意境之美,更是一種力量之美。而毛澤東詩詞在后一方面就達到了相當的境界。
“同樣是寫梅,陸游的梅是寒士之梅,毛澤東的梅是戰(zhàn)士之梅。做寒士時,有‘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的品質;做戰(zhàn)士時,有‘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的傲骨,兩者都是人生非常重要的品格,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梅的意象。”
節(jié)目嘉賓深入淺出的解讀,讓很多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開始了解并喜愛上了毛澤東詩詞。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奔騰急,萬馬戰(zhàn)猶酣”“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對于中國人來說,從毛澤東詩詞中,實際上很容易就能讀懂為什么中國共產黨能夠取得巨大的成功。當然,現在一些年輕人對此的理解可能還沒有那么深刻。
欣慰的是,《中國詩詞大會》的一些年輕選手,不僅僅對唐詩宋詞信手拈來,對毛澤東詩詞也同樣熟悉。
毛澤東詩詞中的力量之美,是革命者的情懷,是堅守信念者的宣言書 。?
浙江省義烏市人代會上,市長林毅唱了一首《故鄉(xiāng)的云》,呼喚在外的義烏商人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刷爆了網絡,市長成“網紅”。
河南讀者袁浩對此評論,相比于部分網民對“網紅”官員的擔憂,筆者以為,我們面臨的更大問題是,肯主動發(fā)聲的官員太少,敢“秀”出自己風采的官員太少。
有部分地區(qū),送文化下鄉(xiāng)面臨著不接地氣等問題,投入不少、實效不佳。
山西讀者秦風明、李紅巖對此評論,農民是農村文化主體,農村文化工作的手段不應是“送”,而應是“種”,將文化舞臺交給農民,幫助農民從文化的被動接受者成為主動積極的參與者,甚至創(chuàng)造者,讓農民自己的文化能夠走出去,甚至“送文化進城”才是最終目的。
云南省大理市制定出臺《關于建立改革創(chuàng)新和干事創(chuàng)業(yè)容錯免責機制的實施辦法(試行)》。
福建讀者陳開冬對此評論,一些干部把事情干好,沒有贊賞和肯定,而一旦出了問題往往就要被追責。于是,不少干部雖有干事創(chuàng)業(yè)之心,卻擔心多做多錯,束手束腳。容錯免責機制,讓干部卸下思想包袱,可以充分調動干部積極性,最終受益的是百姓。
國家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湖南省保靖縣,有一條全長63公里的“扶貧路”,然而,從“十一五”期間立項、“十二五”期間動工,到“十三五”仍未完工,“扶貧路”變“塞心路”。
陜西讀者元江對此評論,修路難的原因方方面面,例如資金不足和上級扶貧政策一刀切,地質復雜、修路項目技術變更、報批程序繁雜……這不是簡單推給某個相關部門就能解決的,這條路恐怕也不是唯一一個被擱置的扶貧工程。
編輯 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