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時代和讀懂教育
主 持 人:張安妮
專家支持: 張梅玲(著名教育心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國家級有特殊貢獻專家)
嘉 賓:Y警官(指揮中心民警)
主持人:大家好,“心理場”又如期與大家見面了。
隨著“家庭教育系列”進入第三期,我們收到越來越多民警發(fā)來的信息,有的在尋求解惑,有的在分享作為警察父母的心得,還有的在表達從工作中(比如與轄區(qū)未成年人打交道、處理涉及青少年的案件等)獲得的反思與感悟。準備本期話題之時,正值高考放榜和填報志愿,家有考生的民警紛紛吐槽:“與兒分別已近在眼前,是放手讓兒飛還是繼續(xù)留其在身邊,實在令人糾結”“我們想的多是從這個專業(yè)畢業(yè)后是否好就業(yè),但孩子卻是跟著感覺走,愛好哪個選哪個。當夢想照進現實,一切都是矛盾啊”……本期,我們會先請張梅玲教授回復一位民警的來信,然后,從讀懂時代與讀懂教育的角度,繼續(xù)暢談家庭教育的智慧。
Y警官:您好,張教授,我兒子今年參加高考?,F在就業(yè)形勢并不樂觀,我們希望他選擇一個相對熱門、未來也好就業(yè)的專業(yè)。但我兒子不這么想,他是憑興趣去選專業(yè)。對此,我跟他媽,與他發(fā)生了很大的分歧。
張梅玲:你說的這個現象,是不少高考家庭會面臨的問題。
關于選擇專業(yè)的問題,原則上是要尊重孩子意見的。這并不等于父母對此不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在尊重的基礎上,如果發(fā)現孩子的選擇并不恰當,父母還是要及時干預。
具體來說,可以通過問孩子以下三個問題,來幫助他確定合適的專業(yè)。
第一,“這個專業(yè)是不是你喜歡的?”一般來說,既然是孩子自己的選擇,這個專業(yè)應該就是他中意的。大多數孩子回答這個問題,應該是肯定的答案。
第二,“這個專業(yè)是不是你所擅長的?”根據人具有多元智慧的理論,每個人都有自己所擅長和不擅長的領域。對于大部分孩子來說,大學專業(yè)的選擇其實也是職業(yè)生涯的起步,因此選擇專業(yè),要把自己的優(yōu)勢作為一個重要因素來考慮。
第三,“你報考的這個專業(yè)有沒有長遠的發(fā)展前途?”
這個問題是需要父母幫助孩子分析的。現代科學技術發(fā)展得特別快,當前看起來發(fā)展勢頭不錯的專業(yè),可能不久之后就會被時代淘汰。對此,父母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并以此為標準來幫助孩子分析問題。比如,有的孩子想當明星,覺得這個職業(yè)名利兼收。父母要引導孩子理智地看待這個現象,不要認為明星名利兼收就是合理的。換句話說,如果孩子選擇專業(yè)的標準是以掙錢快、掙錢多為標準,父母要及時給他一個更健康的方向分析和指導??即髮W填報專業(yè)志愿,從某種意義上說,也體現了孩子的價值取向。對于那些很有主意、但價值方向確實有些問題的孩子,父母們也要做好一個心理準備,就是讓他先摔一個跟頭,明白一些道理了,或許會更利于他今后的成長。當然,關于價值取向,父母自身的價值理念是非常重要的,這會直接影響孩子。很多孩子的價值取向出現問題,都不一定源于孩子自身,根源在父母身上。
總結一下,關于高考后選擇專業(yè),父母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聽聽孩子怎么說,以判斷孩子的價值取向,并給他作出正確、健康的價值取向引導。如果孩子說得有道理且價值取向正確,父母還是要尊重孩子的選擇。
主持人:接下來我們進入本期的主題——“家庭教育系列三·讀懂時代和讀懂教育”。
張教授,上一期,您說“未來,孩子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合作、交流和選擇”,不建議家長只看重或過于看重孩子的成績,強調引導孩子全面發(fā)展。這是不是在告訴父母,家庭教育也要與時俱進?
張梅玲:是的。我們生活在一個互聯網的時代,網上充滿了各種各樣的信息,孩子要學會選擇和判斷(這些信息),進而學會綜合利用有用的信息。這是一種當代很重要的能力。
很多父母在意孩子是否最終得了100分,往往忽略了如何得到這個滿分的過程和策略。憑借死記硬背得來的100分,對將來沒有任何意義;如何得來這個分數的過程,要遠比最終的結果重要。雖然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是,對于哪條道路是最優(yōu)化的,能夠做出相應的判斷和選擇,是這個時代所需要的一種能力。在當前社會,如果不具備這種優(yōu)化選擇能力,往往會感到身心疲憊。與過去不同,現代人的累,是心累,這種心理上的累完全不同于身體的累,絕不是睡一場大覺就能消除的。
Y警官:張教授說得這點我深有同感。我們現在的生活節(jié)奏和工作節(jié)奏太快,人與人之間都是快餐式溝通,很多都是表面現象,缺乏真正的理解,讓人心累。
主持人:順應時代需求,父母在教育引導孩子上要注意哪幾個方面?
張梅玲:21世紀的社會發(fā)展速度非常快,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父母要給孩子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給予孩子智慧,引導孩子學會思考,學會批判性的獨立思考能力。而培養(yǎng)孩子的思考能力,關鍵是如何對待孩子的學習。家長不要只滿足于孩子一次或兩次的成績,成績只是一個結果,重要的是怎么得來的這個結果,引導孩子在思考中學會思考。舉個例子,孩子做完數學作業(yè),父母可以多問這樣幾個問題:“你是用什么辦法做出來的?(這是具體策略)”“還有別的辦法可以解開這道題嗎?(這是在引導孩子明白多元化解決問題的道理)”“這么多解題的辦法,那么,針對這道題,哪個是最好的辦法呢?(這是在引導孩子學會如何去優(yōu)化)。
首先,面對互聯網,孩子們要有批判性的思維,學會在各種信息去選擇(對自己有用的、有益的);網絡上的信息不是全部都正確,相反,相當一部分只是為了吸引人眼球,是沒營養(yǎng)的,關鍵是孩子要具備信息的選擇、整合和應用能力。
現在網絡上有很多“問吧”“學吧”,輸入任何問題,大部分都能得到答案。這帶來的好處不言而喻,我們快速地獲得答案,這也是現在“自聲音”時代的特點,從某種程度上講,培養(yǎng)了孩子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其缺點也很明顯,有的孩子會對此產生依賴心,遇到問題不動腦子了,直接上網就能獲得答案。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其實是制約了孩子的思維發(fā)展。因此,關于上網,父母最好給孩子制定文明上網的規(guī)定,約束上網時間。
其次,在今天的社會,世界已是地球村,孩子要敢于展示自己,加強責任性和遠大目標,敢于與外界交流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最后,面對今天的社會,孩子要有勇敢面對失敗的勇氣和能力,一個能夠勇敢面對失敗的人,才會坦然地去面對成功。作為父母,一方面要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狀態(tài),提出及如何發(fā)泄情緒的建議;另一方面要指導孩子自我調節(jié)情緒,也就是讓孩子正確地對待學習和生活中的成功與失敗。
我可以講一個我女兒的故事。她上小學時,我和她爸工作很忙,不得不把他送回上海老家讀書。當時的環(huán)境,周圍老人居多,女兒從一年級開始就成了鄰居中有名的小知識分子,加之在學校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在各種作文和數學比賽中頻頻獲獎,她慢慢就產生了一種優(yōu)越感。那幾年的時光,她一帆風順、洋洋得意。五年級下學期,我們給她轉學回北京。準備入學的是一所區(qū)重點小學,見面時,教導主任對她說:“所有轉學來的學生都要參加語文和數學考試,符合要求才能接收。小同學,你要不要回家準備一段時間再來考試?”誰知女兒立即自信地回答:“我明天就來考試!”一周之后,教導主任告訴我:“你女兒的語文還可以。但數學卷子上的題沒有一道是完全答對的?!边@時我才了解到,數學考試的內容是六年級競賽題。女兒這次考試的結果一方面有她自身學習上的問題,另一方面,考題確實有些超前了。
轉學失敗,我又帶她來到另一所學校,入學規(guī)則同樣是需要考試。當老師問女兒是否需要準備一下再來考試時,她低下頭,想了一會兒,很認真地回答:“我準備一下再來?!蔽抑溃畠阂呀浺庾R到在前一次轉學考試中自己的不足。
在經過了近一個月的復習后,女兒順利通過了這一次轉學考試。盡管如此,開學后,我們發(fā)現她的成績在班里其實是屬于較差行列的,有的同學甚至有些瞧不起這個看起來黑黝黝、剛從上海郊區(qū)轉學來的小姑娘。那段時間,她的臉上毫無笑容,新環(huán)境與之前充滿贊譽的環(huán)境相比有著天壤之別。我知道,女兒已處在成長中的逆境中。
終于有一天,她傷心地對我說:“媽媽,我覺得同學們都不喜歡我,瞧不起我。他們都不愿意跟我玩。”作為母親,這番話自然令我很難過。我對她說:“要讓別人瞧得起自己,不是憑說,而是憑干。你不比別人缺什么,只要努力,媽媽相信你會學得很好。你的同學也會因為了解你而接納、喜歡你的。”我想,我只能對女兒作原則上的指導,具體的學習還得靠她自己。
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她的成績在慢慢提升,小升初考試時,她以學區(qū)前三名的成績進入市重點中學。在這個學校有更多能力強、成績好的學生,她的成績一度顯得不那么突出。我依然告訴她,不要只看中分數,重要的是你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經過轉學、升學等一系列的事情,女兒已經懂得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初中三年,她的狀態(tài)一直比較好,中考以理想的成績直升本校高中部。
Y警官:張教授女兒的故事非常勵志!
張梅玲:父母在孩子面臨失敗或挫折時,既要有正確的認識,也要會創(chuàng)造條件促使孩子有一個良性的轉化。在孩子受挫時,不要簡單地訓斥孩子,更不能簡單粗暴地歸因于孩子的過失,而是要了解孩子失敗的原因。我女兒第一次轉學考試失敗,客觀原因是試卷超出了她的能力范圍,都是她沒有學過的知識點,這不是她智力和學習態(tài)度上的問題;主觀原因是對于考試,她確實沒有全面地估計自己。作為父母,我得幫她分析出這些原因,讓她切身感受到并不是自己沒有能力學好,從而重新樹立起自信心。在這個過程中,父母首先要做好自我情緒調控,不能跟孩子一起停留在沮喪的狀態(tài)中,認識到失敗其實是對孩子意志力的磨練,要盡快以積極的心態(tài)引導孩子做下一步的努力。
主持人:孩子需要從自己的人生經驗中獲得“蛻變”,慢慢積累屬于自己的人生經驗和智慧,從而實現成長中的飛躍。
張梅玲:是這樣的。
Y警官:對于張教授前面提到的文明上網,請問該如何避免孩子產生網癮呢?我的一個同事,為了防止上小學的兒子玩游戲或上網成癮,家里一直沒裝網線,電腦配置也比較落后。
張梅玲:作為父親,你的同事這么做,不能說他不對,但還是比較消極的行為。家里沒網線,但不能保證孩子在外面不上網。簡單地否定并不符合當今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在這個大的時代背景下,父母避免孩子產生網癮,不是去堵,而是要疏導。父母如果完全不讓孩子接觸網絡,只會讓這件事顯得更加神秘,反而促使孩子更大的好奇心。對于小學生,父母可以陪著他上網,一邊科學地利用網絡,一邊引導他文明上網。
主持人:張教授,您覺得孩子幾歲時可以接觸網絡或電子游戲產品?我了解到有的兩三歲幼兒已經可以自己在手機APP上選動畫片看、訂餐,甚至購物。
張梅玲:根據孩子的發(fā)展規(guī)律,我不主張六歲之前接觸電子產品。一是對眼睛的發(fā)育不好;二是其中的科幻內容會讓他們分不清虛幻與現實。比如,有的動畫片或游戲中有從高空往下跳的情景,六歲之前的孩子在認知發(fā)展上還沒有達到區(qū)分虛實的程度,他們會去模仿,這就會帶來安全隱患。如果孩子看了這樣的類似內容,父母一定要跟孩子解釋清楚:“這不是真的,現實生活中的人是不能這么做的!”
六歲之前的孩子,應該多接觸大自然。
主持人:很多孩子能在看似一片不起眼的枯木或沙堆中玩很久。相反,一件電動玩具未必能長時間吸引他的注意力。
張梅玲:這就是孩子的特點,原因也很簡單,他們能在自然中獲得自由;而電動玩具都是設置好的程序,孩子在這些東西面前其實是被動的。人需要自由,這是一種本能??鞓肥鞘裁矗褪亲晕倚枰玫綕M足后產生的情緒。獲得自由的本能得以滿足后,當然就會快樂了。而孩子的最大需要就是自由地玩耍。這一部分我會在“讀懂孩子”中展開說。
主持人:讓我們再聊聊如何讀懂教育。
張梅玲:關于教育,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接受教育。而教育,從不同維度看,也可以做出不同的劃分。從教育場所來看,教育可以分為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我們一直在談論的家庭教育。
每個人都必然要接受這三種教育,對于全面地塑造孩子的人格,它們三者是一種整合的關系,既相互聯系,也不可互相替代,各有主導的方面:家庭教育,側重塑造我們的人格修養(yǎng),也是對每個人影響最大的方面,尤其對于六歲之前的孩子來說,家庭教育尤為重要。學校教育,側重把我們所學的知識轉化為智慧,是帶有一定計劃和目的去造就一代人,學齡期間,從接受知識和技能的角度,學校教育會很重要。社會教育,每個人都在無形中接受著這部分的教育,它是一種大的氛圍,不受人為控制,而對孩子來說,社會教育也是潛移默化的。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做好如何利用社會教育中的正能量來教育孩子,在面對孩子的疑問時,也要學會客觀、理性地分析社會中的負能量事件。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最終要達到的是同一個目的——自我教育,這也是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人的需求層次理論”中的最高層次——自我實現的需要。因此,我們現在所談的教育,絕不僅是針對孩子的教育,也包括每個成年人(父母)。人,最終要學會自己教育自己,也就是終身學習。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提出“立德樹人”,前面我們也提到父母的價值取向會影響孩子的選擇,因此,在教育中,根本原則都是要給人以明確且正確的價值觀方向,最終使人們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做自己喜歡的事,做能推動社會向前進的事,哪怕是一點點的力量,把自己奉獻于社會進程中,實現自我價值。
從每個人的成長角度來看,教育可以分為四個階段:首先是“我就是我”,即嬰幼兒階段時期,這是完全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三歲之后開始上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慢慢成為“社會中的我”,與外界有越來越多、越來越密切的關聯;然后是“社會有用的我”,這是一個人成為人才并貢獻社會的階段;最后,則是“我就是我,我又不是我”,這與最初的“我就是我”截然不同,這是人與社會、自然相結合的階段,換句話說就是老子創(chuàng)造的“天人合一”,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從具體方式上看,教育重在積累,快不得;教育不是工業(yè),是農業(yè),不能按照一個模子成批生產,需要精耕細作和精雕細刻,最終實現“讓我們成為最好的自己”。
從具體內容上看,教育要結合時代特點。比如,過去,我們教育孩子時習慣說:“大人說話,小孩子別插嘴!”現在,我們則是這樣教育孩子的:“大人說話時,小孩也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但要有禮貌地表達!”過去,大人們總說“好孩子就是要聽話的”;現在,我們認為“聽話可以是好孩子的標準,但絕不是唯一標準”,我們已經認識到從某種程度上講,“聽話”是不動腦筋、沒有自我的表現,我們開始更多地主張孩子多一些提問、多一些質疑、多一些思考、多一些與伙伴的合作交流、多一些自我展示。
關于教育,還可以打一個比方,教育像鞋履,父母要做的,是給孩子制作一雙適合他們腳丫的鞋,未來的路要靠孩子自己走,腳上的這雙鞋很重要;不一樣的年齡需要不一樣的鞋,在同樣的年齡,每個孩子的腳的形態(tài)又不一樣,同樣需要量腳制鞋。做好這雙鞋,是父母最好的擔當。
主持人:張教授,為孩子在不同時期定制一雙“合腳的鞋”,作為父母,可以具體怎么去做?
張梅玲: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我們可以為孩子提供主要的五把“金鑰匙”:
第一,健康的體魄。這里所說的“健康”,不僅包括身體和心理的健康,還指要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第二,快樂的心態(tài)。前面已經提到了,快樂是自我需要得到滿足后產生的一種情緒,根據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求層次理論”,自我需要的最高層次就是自我實現,也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
第三,良好的習慣。關于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我著重談一點,也就是潛移默化的榜樣教育。兒童最早的學習是模仿學習,也就是模仿成人的行為,尤其是他認為親近的、他尊重的人的行為。從這個角度講,父母的行為對孩子來說是無聲的語言和有形的榜樣。比如,父母愛學習,節(jié)假日愛去逛書店,孩子自然會養(yǎng)成買書、看書的行為習慣;我曾碰見一位八九歲的小女孩對她媽媽嚷嚷時,她媽媽呵斥她:“小小孩子怎么說話這么大聲!”女孩立即回應:“你的嗓門比我的還大呢!”可見女兒的行為是從媽媽那里學來的。父母要教育孩子去做自己都沒有做到的行為,這種教育是無力的。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了一套最為綜合且廣為人們接受的模仿理論,他認為,兒童是通過觀察他們生活中可親可敬的人的行為,而學得社會行為的;兒童將這些觀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號表征的形式存儲在大腦中,來幫助他們模仿行為。因此,父母的言行對孩子尤其是兒童來說就是模仿的對象,是一本生動的無字無聲卻又是現實的教科書,父母務必要用自己的良好的行為習慣來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習慣。
第四,靈活的思維。在知識信息化、經濟全球化、科技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靈活、創(chuàng)新的思維,也是時代的需要。簡單地說,父母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培養(yǎng)孩子的靈活思維:一是給孩子提供一個平等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在一個怎樣的家庭氛圍中成長,直接關系到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尤其關系到孩子探求欲望和好奇心的培養(yǎng)。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交流,要多一點商量和建議,少一點命令和服從,讓孩子感受到尊重與平等。二是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玩”的天地。玩,是孩子的天性,父母尤其要正確對待孩子在“玩”中的“破壞”活動,這種“破壞”實際上是一種探索活動,是其求知欲望的外在表現,孩子在這些探索中會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三是給孩子創(chuàng)設一個“思”和“問”的情景。創(chuàng)新,來自思考,思考始于問?;蛘哒f,孩子的智慧是問出來的。父母首先要保護孩子先天好問的本性,在欣賞孩子提出的“傻問題”的同時,耐心地回答這些問題,并引導孩子增長會問、善問的本領。四是給孩子提供可操作和活動的機會。孩子是在活動中得以發(fā)展的,而兒童思維是以動作思維和形象思維為主導形式的,應從小重視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并盡量讓其參與到有關的訓練活動中。五,給孩子一種成功的體驗。這一點,在前幾期都反復提到,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應把握適度,讓孩子努力一下即可達到,這樣,他們會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進而增強自信心。
第五:多彩的舞臺。這一點,上一期我們已經從人的多元智慧理論的角度說過了,在此就不贅述了。
主持人,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說:“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痹该恳晃痪彀謰尪寄艹蔀榫迋兊暮昧晳T的榜樣。讓我們共同期待下一期——“家庭教育系列四 ·讀懂孩子和讀懂成長”。再次感謝張教授,感謝Y警官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