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佳佳
(桂林博物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桂林 541001)
苗族服飾設計中的歷史記憶符號研究
齊佳佳
(桂林博物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桂林 541001)
本文從苗族服飾設計對歷史記憶的視覺表現(xiàn)出發(fā),結合社會實際,對苗族服飾設計中歷史記憶符號的視覺價值進行著重分析。
苗族服飾設計;歷史記憶符號;研究
前言
苗族在漫長的發(fā)展歷史過程中經(jīng)歷過長期的戰(zhàn)亂,也沒有本民族的代表性文字,但是,他們卻沒有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反而能夠在世界眾多的民族中保持自己獨有的民族特色,擁有著強烈的民族歸屬感。究其原因則是其民族的傳統(tǒng)服飾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苗族人以服飾為載體,在進行民族服飾的設計時將自己燦爛的民族歷史文化符號繡在民族服裝上,刻在苗銀飾品上。通過服飾傳承與弘揚民族文化,不僅使得自己民族特色得以保留,而且還加強了民族的認同感與榮譽感。因此,需要我們對苗族服飾設計中的歷史記憶符號進行詳細的研究。
(一)對歷史審美形態(tài)的表現(xiàn)
苗族服飾的審美形態(tài)能夠對其民族的美學表現(xiàn)進行高度的濃縮,并通過苗族的服飾設計中崇尚力量歷史符號、陰柔符號、繁復符號以及拙稚符號等將其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1]。對于苗族來說,其對力量的崇拜心理與本民族的歷史生存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關系,由于苗族歷史上居住的地點經(jīng)常會遭受到野獸的攻擊,為了尋求庇護就會不斷地加強對力量的崇拜,所以尚力意識伴隨著苗族實踐活動的始終。例如,苗族人認為頭是人們力量的源泉,因此苗族婦女的頭飾與他們的頭部相比要大得多,盡管現(xiàn)在已經(jīng)對婦女的頭飾進行了改良,但是仍然還保留著一部分能夠體現(xiàn)頭部力量的代表性設計元素。陰柔符號則在苗族服飾上側重于對柔順的含蓄美的喜愛。由于苗族在歷史上注重表現(xiàn)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在苗族服飾設計上通常會通過“山洞”“魚蛙”等能夠代表女性化的形象表達對女性的崇敬之情。此外,現(xiàn)代化改良過后的苗族服飾通過最為自然舒適的棉麻為制作原料,以飽和度較低的冷色調為主來強調對女性的尊敬。與此同時,還保留了男性草衣短裙以及女性長裙挽髻的服飾習慣,以此體現(xiàn)出苗族服飾中溫柔敦厚的設計美感。
(二)對歷史文化風貌的表現(xiàn)
通過苗族服飾的發(fā)展脈絡能夠清晰地展現(xiàn)出當時的歷史文化風貌。有位著名學者曾經(jīng)說過:“一個民族的文化與其民族的發(fā)展有著密切的關系,甚至能夠表現(xiàn)出高度的統(tǒng)一性。”[2]也就是說一個民族服飾最終的呈現(xiàn)效果是受該民族對社會的認知狀態(tài)以及所表現(xiàn)出的文化整體內涵的共同影響所形成的。與其他民族明顯不同的是,苗族的婚俗文化傳統(tǒng)是崇尚不同族群的少男少女之間進行自由結合,很少在其族群內部之間進行婚戀嫁娶,所以要求苗族的民族婚娶嫁衣服飾在設計時必須能夠表明新娘的家族身份。因此,苗族的婦女在繡嫁衣時都會通過添加新娘家族歷史成績或特有的符號意義等元素來將新娘的身份特征在嫁衣裳上進行充分體現(xiàn),并在此基礎上促進兩個族群的文化融合與發(fā)展。
(三)對歷史生存記憶的表現(xiàn)
苗族服飾設計中的歷史記憶符號能夠真實地體現(xiàn)出苗族的歷史生存狀態(tài),因此可按照苗族的歷史習慣方面、歷史含義方面以及歷史教育方面等對苗族服飾的設計方向進行把握。具體來說,歷史習慣方面苗族的服飾設計歷史基本上就等同于苗族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歷史,通過苗族古老歌曲《種棉歌》《棉花謠》中的內容以及流傳下來的歷史傳說都表明苗族女性的祖先是產(chǎn)生于大自然的神明,她教會了苗族人使用樹皮以及樹葉制作最原始的衣服,并且在此后的發(fā)展過程中苗族人開始利用棉布作為本民族的服飾面料,進行民族服裝的設計以及制作,并一直延續(xù)到今天;歷史含義則是指苗族通過民族服飾表達自己對過往歷史的沉思以及崇敬之情。最為常見的就是在服飾上加入三條不同顏色的橫向線條的設計,這不論是在苗族男子服飾中的腰帶、背牌、鞋子還是女子服飾中的披肩、肚兜以及飄帶中都能夠明顯地發(fā)現(xiàn),而這三條橫向條紋最開始是設計在苗族的戰(zhàn)袍之中,表示苗族的先輩們進行民族遷移的歷史發(fā)展路線,因此,哪怕是苗族的姑娘出嫁也要在自己的嫁衣上體現(xiàn)出這樣的設計;對于民族歷史教育方面來說,由于苗族的先輩們十分尊崇歷史,因此在苗族的服飾上也能夠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比如苗族婦女在觀賞賽龍舟等活動以及參加其他節(jié)日慶典時,都會穿著用苗族特有的刺繡手法進行設計制作的民族服飾,在進行服飾設計創(chuàng)作時不僅要將龍舟的熱鬧場景加入其中,還要專門繡上先輩們正在對后輩進行規(guī)矩教導的訓誡場景,以此體現(xiàn)出苗族的民族歷史教育。
(四)對歷史倫常美德的表現(xiàn)
倫常美德對于我國民族的發(fā)展歷史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不僅能夠增強民族的凝聚力,而且對于人們對美的認知也有著重要的作用。對于苗族人來說最為重要的就是五緣倫理觀,即神緣、地緣、人緣、文緣以及俗緣[3]。由于苗族的倫常觀念里對于生命發(fā)展的良性秩序有著嚴格的定義,體現(xiàn)在苗族傳統(tǒng)服飾的設計上就是對“對立與統(tǒng)一”原則的應用。不論是“蝴蝶紋”還是“馬蹄花紋”,在設計時都表現(xiàn)出明顯的對稱性,不僅如此還使得人們的視線能夠短暫地停留在花紋的中間部分,從而減弱了花紋的外部張力對人們視覺的影響力。
(一)體現(xiàn)民族服飾族群認知身份
通過苗族服飾設計中歷史記憶符號能夠表明民族服飾族群認知身份。通過苗族服飾設計中歷史記憶符號能夠對苗族的身份進行規(guī)范與展示,不僅如此,還能夠憑借其身份特征增強苗族不同族群之間的民族認同感與歸屬感,并促進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有利于本民族的發(fā)展與壯大。
(二)締造民族服飾文化審美動機
苗族服飾設計中歷史記憶符號與其民族審美發(fā)展趨勢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通過苗族服飾設計中歷史記憶符號中蘊含的歷史韻味與深厚的文化內涵能夠有效地增強服飾設計的審美底蘊。一方面,苗族服飾設計中歷史記憶符號能夠冷卻當下的服飾設計的浮躁心態(tài),將人們慢慢地從快餐式的設計風格拉回到富有文化內涵的設計風格中去,使得設計風格趨于穩(wěn)定化。民族服飾能夠將本民族優(yōu)秀的歷史特性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通過對服飾設計中歷史記憶符號中蘊含的良好品格與精神內涵的深入挖掘,能夠讓人們重新回到對深層次審美需求的追求中去,讓服飾設計能夠體現(xiàn)出那份古老的對真善美等自然美好的向往;另一方面,苗族服飾設計中歷史記憶符號還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與審美事物之間進行文化層面交流溝通的平臺。在目前的服飾設計領域中設計思想表現(xiàn)出強烈的物質性,在對設計材料的選擇、服飾裝飾等方面尤為明顯,反觀苗族服飾設計中歷史符號的設計,能夠讓人們在視覺上感受到歷史的厚重感,彌補人們精神上的文化缺失。例如苗族服飾設計中大都會在構思中加入民族故事以及民間流傳的神話內容,通過運用苗族特有的刺繡手法將其繡在傳統(tǒng)服飾上,通過再現(xiàn)當時的情景,能夠給人們強烈的視覺沖擊。
(三)承載民族服飾傳媒消費指向
通過研究苗族服飾設計中的歷史記憶符號還能夠對民族服飾傳媒的消費方向進行提前預判。盡管其民族服飾與社會穿著服飾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別,但是卻能夠憑借自身所獨有的歷史文化符號對社會大眾的服飾消費產(chǎn)生導向性的影響。苗族的文化服飾歷史符號在經(jīng)過社會傳媒的二次加工之后使得其與社會大眾服飾之間的差距更加明顯化,能夠加深人們對其服飾內在價值的理解,進而引導當今的服飾設計師重新構建潮流服飾內涵。首先是通過歷史記憶符號使得當前的服飾設計融合文化歷史因素,進而對其進行設計元素內涵的重構。最為常見的就是苗族民族服飾中傳統(tǒng)的“太陽紋”“星紋”等元素被廣泛地運用到現(xiàn)代體育運動服飾的設計中,不僅如此,苗族傳統(tǒng)制衣材料藍印花布因其素樸、典雅的氣質進而被大規(guī)模地應用到當下最為風靡的文藝風格服飾設計中。除此之外,苗族服飾引起的重構還體現(xiàn)在思想意識領域。以最為常見的手工服飾來說,通過利用苗族傳統(tǒng)服飾中的蠟染布片,以具有人性化的特征去進行服飾的設計,能夠拉近人們與社會之間的距離,減少彼此之間的陌生感。由此可見,苗族民族服飾設計中的歷史記憶符號通過主流傳媒的加工能夠轉變人們對民族服飾的認知概念,使得現(xiàn)代的服飾設計者能夠敢于運用具有民族化的歷史符號進行服飾設計,促進現(xiàn)代服飾設計的文化底蘊提升,通過主導民族服飾消費的趨勢增強人們對服飾的審美能力。
綜上所述,苗族服飾設計中的歷史記憶符號是苗族文化發(fā)展歷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對于苗族文化的傳承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且還能夠為當今的社會發(fā)展提供有效的參考價值,因此,還需要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
[1]徐偉.少數(shù)民族服飾設計中的歷史記憶符號研究——以苗族服飾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4.
[2]王單.文山傳統(tǒng)苗族服飾文化的符號體系研究[J].文藝生活旬刊,2014.
[3]蔡紅燕.苗族服飾族群符號的文化認同研究——以昌寧縣兩村落苗族服飾為例[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5.
TS941
A
齊佳佳(1983-),女,廣西桂林市,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文博館員,研究方向:文物管理、文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