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郇 雷
分配正義與當代中國發(fā)展
文丨郇 雷
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指標中,資源汲取能力、動員組織能力和再分配能力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以此反觀當代中國發(fā)展,再分配能力無疑是需要補強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
當前,我國正面臨著在發(fā)展起來的情況下如何解決貧富差距的國家再分配難題。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發(fā)表主旨演講時強調,“我們將完善再分配調節(jié)機制,在做大蛋糕的同時分好蛋糕,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笨梢姡源龠M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可謂抓住了當代中國發(fā)展之關鍵。
貧富差距是當今世界各國面臨的一項普遍性課題。與經濟學家把貧富差距簡單地理解為一種經濟現象不同,比較政治學更傾向于把貧富差距視為國家政治制度的產物,而且強調貧富差距的擴大將越來越損害現代國家社會治理的質量。因此,比較政治學普遍認為,增強國家的再分配能力是應對貧富差距壓力的重要方式。
所謂國家的再分配能力,就是指國家在不同社會集團或成員階層間對稀缺資源進行權威性調配的能力,其理想目標是保障社會成員的經濟利益與安全,并在此基礎上縮小社會不平等的程度。概括說來,一個國家再分配能力的高低取決于兩大因素:一是再分配的意愿與動機,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國家政權是由富人階層或其代理人壟斷,那么這個國家再分配的意愿與動機必然會不高,相反如果國家政權能夠擺脫利益集團的限制而具有獨立性,則必然會從公共利益出發(fā)強化再分配意愿與動機。這第一點表明了國家政權屬性對再分配能力的主導性影響。二是政策性因素的影響,也就是說一個國家要想強化再分配能力,首先要求社會要保持經濟活力,國家能夠從社會中汲取足夠多的財政資源以供調配,其次在此基礎上國家要通過合理的公共政策將所汲取的財政資源從富人階層向窮人階層轉移,從而達到社會補償效果。
經濟自由主義信奉市場原則,認為市場能夠合理配置資源,而不同利益群體則從這種資源的最優(yōu)配置中獲取各自的市場利益。經濟自由主義的論調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它顯然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占據經濟主導地位的利益集團會通過控制政治議程的方式,制定符合其市場利益的公共政策,使得公共性國家制度為其集團或私人利益服務,而這種對公共政策的控制明顯違背了社會公平正義?!?1世紀資本論》的作者托馬斯?皮凱蒂發(fā)現,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西方各國不同程度地出現了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現象,這一現象實際上與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所固有的缺陷——利益集團俘獲公共政策——息息相關。所以,經濟自由主義在國家政治領域的盛行實際上抑制了國家施行再分配政策的意愿,戕害了社會公平正義。
再分配能力已經成為衡量現代國家成熟與否的重要標志,這一點對于轉型社會而言尤其重要。與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不同,處于后發(fā)位置的轉型國家大多實行趕超型現代化發(fā)展戰(zhàn)略。受到趕超戰(zhàn)略思維的影響,維護市場和經濟發(fā)展成為轉型國家的集中選擇。因此,在追求經濟發(fā)展速度的過程中,后發(fā)國家更加強調增強社會活力,調動社會成員的積極性為發(fā)展經濟蓄力,市場化的效率優(yōu)先原則必然成為社會主流價值。在此情況下,政府的再分配政策需求不可避免將讓位于市場激勵型政策需求。久而久之,伴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社會公平正義問題也將在逐漸累積后浮出水面。
由此可見,再分配能力是現代國家成長的必要素質之一。在現代國家的成長中,再分配政策承擔著卡爾?波蘭尼所說的保護社會免受純粹市場原則沖擊的功能。市場是必要的,但不是萬能的,尤其是在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方面,市場作用有限。從這個意義上說,再分配政策在公平正義領域具有彌補“市場失靈”的作用。
早在1993年,鄧小平就提醒全黨要注意分配問題的重要性。他講道:“少部分人獲得那么多財富,大多數人沒有,這樣發(fā)展下去總有一天會出問題。分配不公,會導致兩極分化,到一定時候問題就會出來。這個問題要解決。過去我們講先發(fā)展起來?,F在看,發(fā)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fā)展時少。”現在看來,這句話具有極強的歷史穿透力,讀來讓人警醒。
客觀說來,經濟發(fā)展與公平正義并非簡單的相悖關系。事實上,在保持經濟高速發(fā)展的同時,中國在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減貧最大貢獻國,絕大多數社會成員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覆蓋城鄉(xiāng)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實現全覆蓋,國家面向貧困人群或地區(qū)的轉移支付不斷增加,等等。但是,再分配領域出現的問題逐步顯現,由此帶來的社會公平正義問題也層出不窮。
當前我國再分配領域面臨的公平正義難題是由發(fā)展帶來的,最主要表現為貧富差距的擴大。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的數據,近年來我國基尼系數處于持續(xù)高位運行的態(tài)勢,最高時達到0.491,給經濟社會的平穩(wěn)運行帶來風險挑戰(zhàn)。201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發(fā)布的《社會管理藍皮書——中國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報告》甚至指出,我國的貧富差距逼近“社會容忍線”,大量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由此產生。貧富差距也帶來社會成員心理層面的變化。根據復旦大學發(fā)布的《中國網絡社會心態(tài)報告(2014)》,不公平感和不安全感已經成為網上相對廣泛的負面社會情緒。如此看來,如何化解伴隨發(fā)展而來的貧富差距壓力已成為我們黨的執(zhí)政考驗。
正是在此意義上,現代國家的再分配能力至關重要。應該說,自1994年實行分稅制改革以來,我國政府的財政汲取能力大大提高,這為國家增強再分配能力提供了基礎。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分配正義的社會調劑功能并沒有得到特別顯著的提高。分配正義應該起到一種社會調劑的作用,這種社會調劑要立足于社會的整體利益,對于初次分配之后的社會利益格局進行一些必要的調整,使廣大社會成員普遍地不斷得到由發(fā)展所帶來的收益,進而使社會的質量不斷地有所提升。因此,初次分配主要側重于經濟領域,而分配正義的社會調劑主要側重于社會領域。反觀當前,我國社會階層結構則存在著固化危險,階層利益沖突對立現象較為突出,這說明了國家再分配能力相對于經濟發(fā)展能力明顯滯后。
毋庸置疑,提高再分配能力,進一步實現分配正義,是我國現代國家成長的一項基礎性任務??梢哉f,促進再分配領域的公平正義是解決中國改革發(fā)展所面臨的重大矛盾問題的關鍵性制度選擇,是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實現分配正義既需要國家宏觀政治框架的頂層設計,也需要具體的公共政策制定與實施。在頂層設計上,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經作了有益探索,將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定位為改革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也就是說,將社會公平正義作為改革的重要取向,成為評判改革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標準。這標志著我們黨治國理政思維的重大變化,從鼓勵效率到更加強調社會公正,更加強調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加強調調節(jié)社會階層利益沖突。當然,社會公平正義包括的內容十分廣泛,分配正義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深化改革過程中,社會公平正義觀念的樹立有利于全社會形成分配正義的社會共識,從而降低國家實行再分配政策的利益阻力。
分配正義的實現同樣離不開具體公共政策的支持。再分配公共政策如財政政策、稅收政策、社會保障政策及各種利益補償政策等,要立足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各利益群體的正當利益,加強各政策相互配合,綜合利用各種政策手段,促進利益協調與相對平衡。
十八屆三中全會還把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立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也就是說,當前我國的現代化建設要靠改革來驅動,分配正義的實現也必然離不開改革的持續(xù)推進。所以,必須要把分配正義的發(fā)展與全面深化改革緊密聯系在一起,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要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一面鏡子,審視我們各方面體制機制和政策規(guī)定,哪里有不符合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哪里就需要改革;哪個領域哪個環(huán)節(jié)問題突出,哪個領域哪個環(huán)節(jié)就是改革的重點?!庇绕湟七M再分配領域的制度建設,積極探索分配制度改革,解決好困擾分配正義的體制機制問題,使得各利益階層既各盡其能,又各得其所。
現代國家成長是一個不可逆的歷史過程,其本身也存在一個價值選擇與引導的問題。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也是實現國家現代化的重要價值標準。隨著現代化的持續(xù)推進,再分配領域的公平正義對于國家建設的作用越發(fā)重要。作為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中國的現代國家成長要體現社會主義價值優(yōu)越性,實現好分配正義,并以此為基本價值遵循,促進現代國家在保持發(fā)展活力的同時又安定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