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秀《思舊賦》賞析"/>
次仁吉
(西藏拉薩高等師范??茖W(xué)校,西藏自治區(qū) 拉薩 850000)
短歌微吟 哀思千古
——向秀《思舊賦》賞析
次仁吉
(西藏拉薩高等師范專科學(xué)校,西藏自治區(qū) 拉薩 850000)
《思舊賦》是向秀為了悼念被司馬光所殺的嵇康、呂安而作的一篇抒情短賦,其文并序雖只有寥寥幾行,卻寄托著作者對昔日友人的無限哀思和他作為一名士人不得不隱飾自己的情感而走向與政治合作的無奈。全文字字血淚,擲地有聲,令讀過者莫不為之慨然而嘆,抑郁感懷。
嵇康;向秀;《思舊賦》
嵇康、向秀所生活的魏晉之際恐怕是歷朝歷代中最讓士人感到無所適從,感到?jīng)]有出路的時代。歷史上似乎再也沒有哪一個王朝會那樣大批量地屠戮文化名人。那時候,正值魏晉兩派爭權(quán)奪勢之際,司馬氏深知士人的身行言論對政局影響之深,于是他不惜一切代價全力鏟除不與司馬氏合作之人,造成“天下名士去其半”的恐怖氛圍。嵇康作為“竹林七子”的核心人物,在當(dāng)時影響非常大:嵇康鍛鐵,向秀為其拉風(fēng)箱;呂安以其高致,“每一相思,則千里命駕”(《晉書?本傳》);少年趙至,偶見嵇康于洛陽太學(xué)寫石經(jīng),即被吸引,徘徊不能去(嵇紹《趙至敘》)。即使在嵇康臨行前,也竟有太學(xué)生三千人上書司馬昭請赦康,愿以為師,甚至有“豪杰皆隨康入獄”(《世說新語》注引王隱《晉書》),但就是這樣一位在社會上聲望極大的名士,卻硬是被司馬氏以莫須有的罪名誅殺,殺的就是你的威望和名氣,折的就是你的桀驁風(fēng)骨,殺一個名士,儆一代士人,司馬氏就是要讓天下的士人都看到,不與司馬氏合作者就沒有生路。在這種情況下,士人們已經(jīng)沒有多少獨自的精神空間,他們除了依附司馬氏別無選擇。他們沒有選擇生的方式的權(quán)利,他們也沒有直面死亡的勇氣,生命對于他們來說變得那樣縹緲而難于控制,他們不知道某一天的某一個時候自己就會被處死。那么再像建安文人那樣積極奮進(jìn)又何益?再像正始時期那樣沉思玄理又是何苦?他們拋卻了理想、抱負(fù),告別了禮義操守,當(dāng)把巨大的悲苦與蒼涼都看透的時候,留給自己的只剩下縱欲享樂的空白的心靈,淺白得一無所有??梢哉f,是司馬氏的文化高壓政策抹殺了西晉文人思想的熱力,造就了一個綺麗空泛、無所建樹的時代。
向秀正是這一文化轉(zhuǎn)型時期士人的代表,所謂殺嵇康而向秀矢圖,對于向秀我們不能用簡單的沒有操守、沒有氣節(jié)來看待他。據(jù)載,他當(dāng)時的處境非常艱難,嵇康死后司馬昭一直派人秘密監(jiān)視向秀,并予以拉攏,面對著友人被誅的現(xiàn)實,向秀選擇入朝為官也實屬無奈,基本上是“在朝不仕職,容跡而已”(《晉書?向秀傳》),在其位而不謀其政,以致司馬昭對他非常不滿意。因此向秀身上體現(xiàn)的是一種非常無奈的消極退避的選擇,可這種選擇在當(dāng)時未必不是一種抵抗。但是,縱使他內(nèi)心多么悲苦、多么無奈、多么蒼涼,這些情感只屬于向秀,拋去情感的因素,我們從向秀身上看到的卻依然是一代文人如何一點點地收束自己高潔的氣骨,隱飾自己悲愴的感情而走向與政權(quán)合作的乖順中去。文人的棱角在屠戮的血腥下失去了鋒芒,他們自覺地選擇了擺脫死亡的恐懼和生之痛苦的自適之路。從此在西晉士人身上,執(zhí)著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嵇康似的人物不再,終生如臨深履薄忍受內(nèi)心痛苦的阮籍似的人物也不再,有的只是輕松自在過日子的人們。
帶著這樣一種對魏晉之際士人心態(tài)的大致把握,我們再來看向秀的《思舊賦》,才能更為深刻地從中體味到一份深沉的悲愴和巨大壓抑的痛苦。
向秀走上了一條為了活下去而不得不走的依順之路,但向秀又與一般的依順之人不同。如果他天性就是趨炎附勢、背信棄義的小人,那他不會痛苦;如果說他是秉性愚鈍無分是非的庸才,那他也不會痛苦??伤疾皇恰K侨绱遂`透又良知不泯的一個人,他把司馬氏篡權(quán)奪位的狼子野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心底又深有一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一腔正氣。但是他面對著生與死的選擇只能背棄自己的良知,走上了一條為自己所不齒的道路,并且在這條路上曾經(jīng)有自己昔日好友鮮血的祭奠,他每邁一步都似乎要忍受巨大的痛苦,他內(nèi)心有巨大的矛盾在撕扯著,他的痛苦來源于自我心靈的拷問和折磨。正是在這樣的心情下,向秀和著血淚寫下了這篇哀思千古的《思舊賦》。
雖為賦體但此文并沒有洋洋灑灑,鋪陳排比之淋漓之勢,全文并序只有區(qū)區(qū)307字,用語極其簡潔,但可謂字字璣珠,寥寥數(shù)語之勾勒卻有無限的情誼躍然紙上。究其原因,何謂無聲勝有聲,無言勝有言,就像最大的悲苦往往是沒有淚的,激越澎湃,以排山倒海之勢盡抒胸懷的文章固然能使人心靈得到強(qiáng)烈的震撼;但是當(dāng)我們把無限的悲愴都蘊(yùn)藏于寥寥平淡之語中時,我們感受到是巨大的無法抒懷的壓抑,我們感受到的是無窮無盡的含蘊(yùn)的力勢。向秀在那樣的時代里,縱使心中有無限的痛苦也不可能盡抒其懷,他只能把情感的影子一層一層地籠在讀者心頭,讓你感受,讓你承擔(dān),讓你痛卻無法暢快。
此賦雖簡單卻也字字不落空,句句有準(zhǔn)的,小序與賦正文可謂是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小序是全文的支撐點,也是情感的落腳點?!熬又菇咏毖匀私磺橹?,“其人并有不羈之才”概括出二人風(fēng)骨之高絕。言嵇康曰“志遠(yuǎn)而疏”,道呂安為“心曠而放”,都乃世間難尋之高格者,卻雙雙“以事見法”,所以為何事?所見為何法?真是欲言又止,欲說還休。開言僅二句就概括了所思之人的風(fēng)神及遭遇,不可不謂之精妙。而此文最精妙處則在于善于選取最經(jīng)典的環(huán)境定格在最恰宜的環(huán)境中以獲得感天地泣鬼神的藝術(shù)效果。序文之景重在寫天寒日暮,所謂“日薄虞淵,寒冰凄然”,在那一刻空氣仿佛都因為冰冷而凝固,四下徒具一片陰寒;而賦文之景,則重在寫蕭條空寂,所謂“曠野之蕭條”“窮巷之空廬”,昔日那與好友同鍛鐵、共灌園的日子是多么美好,而今人去室空,自己所剩的只有茫茫無涯之孤寂。而就在這一片冰冷陰寒、孤寂蕭空里,那發(fā)聲嘹亮、幽怨哀婉的笛聲卻貫穿始終,徒增了多少悲涼!作者就是用這樣的景物把讀者的心一點點地涼透、掏空、揉碎,直到當(dāng)你發(fā)現(xiàn)你的心已經(jīng)脆弱得難以自持的時候,他又把一個凄美絕倫的形象拋給你,“臨當(dāng)就命,顧視日影,索琴而彈之?!辈⒎磸?fù)地在你眼前回現(xiàn),于是你那本已脆弱的不自持的心會霎時地碎了。這是何等讓人心悸的畫面,一個人面對著死亡之將至,尚能有索琴之雅興,這是何等之超脫,何等之安然,何等之心無所懼,情有所托?據(jù)說,嵇康當(dāng)時彈奏的是只有他才能彈奏的《廣陵散》,一曲作罷乃慨嘆曰:“《廣陵散》于今已絕矣!”琴聲之鏗錚,與氣節(jié)之凜然交相重影,琴聲因形氣而愈見高絕,形氣因琴聲而尤顯馨雅?!巴羞\遇于領(lǐng)會兮,寄余命于寸陰”在這暫存的頃刻之間,唯有琴聲可以傳遞無盡的力量,是對死亡傲然的蔑視,對黑暗時局無聲的反抗。死亡在這里成了美的陪襯,在絕塵之氣的毀滅中,每個讀者的心靈都在為之顫動,每個有良知的靈魂都體味著墜入無底深淵的苦痛。
《思舊賦》不論在藝術(shù)上還是在思想上都是極為成功的,但向秀卻絕不是刻意而為之,一個內(nèi)心懷有極大悲愴與苦難感的人是不用刻意為文的。日暮天寒之冰冷,曠野空廬之蕭條都是作者心境的折射,那幽怨的笛聲如泣如訴又怎不是作者心聲之流露,而那凄美絕倫之畫面,定是向秀心中感觸最深的一幕,對友人人格的無限敬仰,對其慘遭構(gòu)陷的悲痛都在那一刻定格,必每思之而淚下,每憶之而痛絕,此生猶難忘焉!
悲哉!《思舊賦》短歌微吟,哀思千古。
[1]徐中玉主編.古文鑒賞大辭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
[2]朱東潤.古文鑒賞辭典[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86.
[3]徐公持.魏晉文學(xué)史[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9.
[4]羅宋強(qiáng).魏晉南北朝文學(xué)思想史[M].北京:中華書局,1996.
[5]魯金波.隱逸避世的名士集團(tuán)[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8.
[6]崔承運,劉衍.中國散文鑒賞文庫[M].北京: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
[7]晉書?向秀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8]晉書·嵇康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J607
A
次仁吉(1984-),女,藏族,西藏拉薩人,碩士研究生,講師,就職于西藏拉薩師范高等專科學(xué)校,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