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月嫻
(浙江臺州學院藝術學院,浙江 臺州 318000)
黃沙獅子藝術形態(tài)淺析
林月嫻
(浙江臺州學院藝術學院,浙江 臺州 318000)
臨海黃沙獅子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鮮明的地方特色,是民間精湛武術和傳統舞蹈、音樂、雜技、工藝、民俗的完美結合,是臺州為數不多的多種藝術形態(tài)相互融合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黃沙獅子;藝術形態(tài);舞蹈;武術;音樂
黃沙獅子是始創(chuàng)于北宋慶歷年間的漢族傳統獅舞,因流傳于臨海白水洋鎮(zhèn)黃沙洋一帶而得名,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
在我國民間,舞獅習俗由來已久。獅子舞是自漢代由西域傳入的假形舞蹈。獅舞的技藝引自西涼的“假面戲”,唐代獅舞是十分盛行的一項活動,并被引入宮中,成為“燕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唐人段安節(jié)在《樂府雜錄》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zhí)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盵1]詩人白居易在《西涼伎》中寫道:“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棠緸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
黃沙獅子相傳由北宋慶歷年間臨海黃沙洋楊岙村的拳師楊顯槍所創(chuàng)。臨海白水洋鎮(zhèn)多丘陵山地,少水田,歷史上也無驛道。加之處于靈江上游,溪流曲折,灘多水急,旱澇多發(fā),交通閉塞,經濟落后,但民風淳樸敦厚,勇敢驃悍,崇尚習武以自強,舞獅時尚由來已久。舞獅一為祭神娛人,二為強身健體,三為賣藝謀生。每逢農歷大年三十至第二年農歷二月二傳統的漢族民俗節(jié)日,黃沙獅子挨家串村去拜年、賀喜,為百姓賜吉祥、保平安、祈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國泰民安。在當地打花鼓、舞獅子也是藝人們的一種謀生手段。千百年來,黃沙獅子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鮮明的地域民俗特色,是民間精湛武藝和傳統舞獅表演的完美結合,驚險刺激、剛柔相濟、雅俗共賞,是江南地區(qū)為數不多的多種藝術形態(tài)相互融合的傳統文化遺產。
本文試從舞蹈、武術、音樂、雜技、工藝、民俗等方面淺析黃沙獅子的藝術形態(tài)、藝術特征及人文價值,以增強人們對黃沙獅子這一臺州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認知和傳承保護意識。
舞獅藝術屬于傳統的民間舞蹈。黃沙獅子分地面表演和上桌表演兩種。獅子舞的主要角色是耍球人(引獅員)與由兩人扮演的獅子(獅頭、獅尾各一人),一般由個子較小的扮演獅頭,個子較大的玩獅尾(便于表演獅子直立時把個子小的人舉起來),表演時講究獅頭、獅尾以及耍球人與獅子之間的默契配合。表演上桌獅子時輕功好的人玩繡球,引導獅子一層層地上桌。
耍球人的基本動作有操花球、耍肩球、耍腳下球、上下左右溜球等。
獅子的基本步型有馬步、弓箭步、跪步、探步、碎步、立步、搶步、跳步等。獅子的基本動作有禮拜、站立、蹲坐、抓、撓、舔、叼、搖頭、抖毛、嬉戲、甩球、跳躍、滾翻、旋轉、絞子等。獅子的基本神態(tài)有喜、怒、驚、恐、疑、醉、醒、動、靜、尋、探、望、戲、鬧等。
地面表演是黃沙獅子正式表演的第一個部分,分上半坦和下半坦兩部分。
上半坦主要由獅子原地舞、耍球人溜四角、獅子跳四角、獅子搶球、獅子舞四角等組成。下半坦主要由獅子原地舞、獅子踞伏、獅子跳四角、獅子游球、獅子抓癢、獅子玩球等組成。
常見的表演場景是在鑼鼓樂的伴奏下,耍球人從獅子踞伏的身旁起立,操花球、耍肩球、耍腳下球,反復多次。獅子被耍球人逗醒后隨著鑼鼓的鏗鏘節(jié)奏將尾巴一下一下地蹺起來,很是有趣。接著,獅子慢慢地抬起頭來左右張望,當見到甩過來的彩球時,首先伸出腳爪去抓,隨之跳起來搶球。耍球人迅速抽回甩到獅子嘴邊的彩球,引著獅子跟隨找球;耍球人邊走邊耍球,獅子則搖頭晃腦、漫不經心地邁著步子,跟隨耍球人走到場地東邊。此時耍球人又耍起肩球、腳下球,將球甩向東甩向西,引誘獅子撲向東撲向西,翻滾搶球。地面上的表演主要是獅子戲球,其間,伴有翻滾、跳躍、騰挪、眨眼、抓癢、咬尾等動作。
上桌表演是黃沙獅子正式表演的第二個部分,分下盤和上盤表演兩部分。
下盤表演包括疊羅漢、騎人長和多人跳桌表演。下盤表演似乎是獅子舞的熱身運動,具有雜技表演的性質,即演員在地面和八仙桌上表演各種武藝、雜耍。上盤表演是黃沙獅子表演最精彩的部分,可分為演員上桌與獅子上桌兩大部分。其表演程式和動作難度更具技巧性,是民間舞蹈與雜技的完美結合,也是黃沙獅子的絕活之所在。
獅子舞分為文獅、武獅兩類,黃沙獅子屬于武獅。一般來說北方多武獅,南方多文獅。為什么流傳在臨海的黃沙獅子是武獅呢?這要與黃沙獅子的創(chuàng)始人楊顯槍說起。楊顯槍是北宋慶歷年間臨海黃沙洋楊岙村的拳師,不但拳術精湛,武功高強,刀槍棍棒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而且習得了舞獅的好身手。楊顯槍在家鄉(xiāng)開設武館,組織舞獅隊,招募當地青年習武健身,也教會了他們養(yǎng)家糊口的手藝。為了顯示自己的舞獅與眾不同,楊顯槍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特長,把學到的武術,特別是輕功,與舞獅相結合,創(chuàng)立了上桌獅子。所謂“上桌獅子”,就是在層層疊起的八仙桌上表演高難度的獅子舞動作。并在獅子舞前進行武術熱身運動,以刀槍棍棒和拳術套路吸引觀眾。這種舞獅前的武術表演也叫“掃場”,即在場地中騰出足夠的空間,以便進行舞獅表演。掃場一般包括舞鋼叉、拳術和棍棒表演。掃場過后,隨著鑼鼓的鏗鏘節(jié)奏,獅子在引獅員的引領下一躍而起,先在地面做獅子戲球等動作,然后跳上層層八仙桌表演疊羅漢、翻筋斗、懸桌角、接人長、翻九臺、蛤蟆吃水、插蠟燭、穿山洞等高難度技巧。表演時講究雙人配合的高度默契,以及表演者的彈跳、空翻、平衡技巧,這種武術表演絕技沒有經過長期訓練是很難勝任的,這也是黃沙獅子的與眾不同之處。
黃沙獅子藝人的拳術表演是自古以來代代傳承下來的“絕三拳”,亦稱“十三拳”。其基本動作按嚴格的武術套路進行:分勢、勸手、葉里仙桃、腳手并步、松手、半金剛式、旋風腿、二起腳、鏟腿、四平槌舞馬槌、甩槌、長掌、鳥風卷洞、老虎開口、甩槌、截槌、沖天槌、金雞獨立、鯽魚翻白、老人挑擔、扁擔槌、還原。也有采用少林拳套路來表演的,時間長短由表演者臨場發(fā)揮需要決定。
舞鋼叉表演和棍棒表演也有固定的套路,棍棒表演分為單人表演的單棒和雙人表演的雙棒。舞武結合反映了黃沙獅子作為南方武獅的高超武功和獨特風格,也是黃沙獅子與其他地方獅子舞的最大區(qū)別。
舞獅自古以來與音樂結合?!杜f唐書·音樂志》記載:“太平樂,后周武帝時造,亦曰五方獅子舞,綴毛為獅子,人居其中,像其俯仰馴狎之客,二人持繩秉拂,為戲弄文狀?!睔W陽修《新唐書·禮樂志》記載:“銅鈸二,舞者四人,設五方獅子,高丈余,飾以五色……”[2]俗話說“鑼鼓響,腳底癢”,民間舞獅必有鑼鼓伴奏。黃沙獅子表演時采用的音樂是臨海民間流傳的“骨牌鑼鼓”,演奏的樂器由大鑼、小鑼、叫鑼、大鈸、皮鼓等組成。其演奏與舞獅結合,當地人稱之為“獅子鑼鼓”?!肮桥畦尮摹笔且悦耖g常見的娛樂器具麻將牌縮編變種的三十二張“骨牌九”而得名,其鑼鼓經以各張牌的圖案、俗稱、點數編成不同的曲牌。因骨牌中花色與點數的不同其稱謂也不同,如天牌(兩個六點)、地牌(兩個一點)、梅花(兩個五點)、板凳(兩個二點)、紅九(五點和四點)、丁三(一點和二點)、黑七(五點和二點)等。[3]黃沙獅子鑼鼓點一般以“板凳四”開始,依次為“元寶五”“蛤蟆六”“二五七”“三五八”“三六九”等,節(jié)奏時慢時快、時輕時重、時急時緩,緊密配合場上的舞獅表演節(jié)奏。如遇獅子搶繡球時,音樂敲三五八;獅子上桌音樂奏三六九;當獅子爬到桌子頂層,表演走桌腳、并脫鞋脫襪時,為了保持場內安靜和緊張氣氛,音樂只奏“叫鑼”一種樂器。[4]在骨牌鑼鼓中,根據舞獅表演的需要,樂曲篇幅可長可短,曲牌的使用、節(jié)奏的掌握、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強弱、重復的遍數,均根據舞獅表演的環(huán)境、場地、氣氛、動作、情緒和演員的表演內容等具體情況靈活運用。在樂隊中鼓手起到核心作用,他通過特有的鼓點節(jié)奏指揮整個樂隊的起止、節(jié)奏、力度、情緒,使樂隊與舞獅表演者默契配合,心領神會。打擊樂起著渲染情緒、烘托氣氛的作用,獅子舞的威武、勇猛、機靈、歡騰、熱烈、喜慶、詼諧、風趣、驚險等不同的情緒、神態(tài)在鑼鼓樂的音樂語言中得到很好的體現。而骨牌鑼鼓這種打擊樂編配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間藝人的智慧。
黃沙獅子的最大特色是上桌表演,這就類似于高空雜技的表演形式。其中九層高臺表演要用四十五張八仙桌,第一層為九張,自第二層起依次為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張,最高層再加一張四腳朝天的八仙桌。演員在頂層做各種高難度的絕技,如:1、插蠟燭(演員在九層高的八仙桌上層層表演倒立,演員最多時達26人同時表演);2、懸桌角(演員在八仙桌的最高層表演類似于鞍馬的旋轉動作);3、蛤蟆吃水(演員雙手按桌角,嘴觸到桌面,雙腳朝天豎起,每層二人,各立兩邊);4、仰撲翻(兩人同時向上翻,一人仰翻,一人撲翻,從一層開始翻到頂層,在頂層一人拜天,一人拜地,雙手合十,三拜);5、長蛇溜(演員身體挺直,頭朝下從上層不用手溜到一層,然后雙手按桌邊翻筋斗下地);6、拔倒蹬(演員仰臥在頂層桌上表演鯉魚打挺);7、仰天豎(演員在頂層仰放的八仙桌腳上表演各種豎頸倒立);8、走桌腳(演員在頂層四腳朝天的八仙桌腳上表演走步和金雞獨立);9、拜天地(演員在高層八仙桌上身體懸空表演拜天地);10、脫鞋著襪(演員在頂層四腳朝天的八仙桌腳上表演脫鞋穿襪);11、引獅上桌(耍球人拋繡球將獅子一層層引上八仙桌頂層,其中獅子鉆桌子名曰“獅子穿山洞”);12、獅子吞人(獅子張開大口將繡球和耍球人吞進肚子);13、引獅下桌(演員扮斫柴人將獅子引下桌);14、獅子拜謝(獅子走到地面掀開獅子皮向觀眾作揖行禮,接紅包)。
整個表演過程環(huán)環(huán)緊扣,驚險刺激,令人嘆為觀止,這需要表演者具有高超的武術、雜技功底。
黃沙獅子道具的制作是一種民間工藝美術。其獅頭、獅皮的制作材料選用竹篾、木頭、毛邊紙、苧麻、布、顏料等。獅頭制作工序:用竹篾和木頭做成獅子頭形狀的骨架,再黏貼上較有韌性的毛邊紙,包上藍布、紅布,繪上彩色圖案。眼睛用毛竹筒制作,貼上玻璃紙,繪上黑、白色。獅皮制作工序:以布為皮,獅子背上用大紅細布,兩邊身段用深藍色細布,肚下用紅色絨布,手工縫制,色彩艷麗,另在獅身各處系上苧麻作為獅毛。獅衣、獅褲、獅爪的制作一般按照舞獅者的身材做連體衣褲,褲腿為掛毛的燈籠褲。獅爪一般用布包住棉花等填充物縫制,并依據舞獅者鞋的大小,將獅爪繃在鞋上。獅球的制作一般用紙糊或布包,著色并畫上彩圖,裝飾得光彩奪目,再用鉛條將彩球固定在托架內,托架周圍綁扎綢帶,以彩球可在托架內自如轉動為宜。
精美的制作工藝將黃沙獅子裝扮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道具的美觀、造型的逼真給獅子舞表演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我國民間舞獅活動是一種普遍的民俗文化現象,早期的獅子舞伴隨著宗教活動、民間廟會、宮廷燕樂、節(jié)日慶典、城鄉(xiāng)娛樂等文化活動的盛行而逐漸形成,經過千百年的發(fā)展,已經成為中國民俗文化的象征。[5]
黃沙獅子一誕生便與當地的民俗結下了不解之緣,祭神、拜歲、跳郎、婚慶、送子、節(jié)慶、廟會等場合的表演,無不體現了當地的民俗風情。中國社會是從農耕文明發(fā)展而來的,傳統的節(jié)日風俗與古老的農業(yè)文明有著深刻的聯系,人們?yōu)榱伺浜限r事生產,掌握節(jié)氣變更,就將各種傳統節(jié)日與祭祀活動結合起來。在這些節(jié)慶活動中,人們慶祝豐收、祈求平安,以瑞獸來驅鬼娛神便成為一種深受歡迎的民間活動被傳承了下來。
每年農歷臘月二十開始至新年的二月二期間,是黃沙獅子表演的活躍期,藝人們放下手頭的活計,帶上平時準備好的行頭,走村串鄉(xiāng)挨家挨戶去拜歲賀喜。附近各地的廟會、紅白喜事、慶壽祝福等日子,也會請黃沙獅子班助興。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必有黃沙獅子表演。此外,當地還有洞房花燭夜獅子“鬧婚床”的習俗,寓意“獅子送子”;新媳婦新女婿結婚后第一次回娘家拜歲,要請舞獅隊來“跳郎”賀喜;“老爺壽日”祭神也要請黃沙獅子表演??梢哉f舞獅是最為常見的民俗現象,是我國民間一個特殊的文化符號。
臨海黃沙獅子以其獨特的舞獅表演融合了精湛的武術、雜技,以及民間音樂、工藝美術和民俗文化等不同的藝術形態(tài),極富人文價值、審美價值和地域特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臺州本土屈指可數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由于傳承隊伍的青黃不接、后繼乏人,以及現代人生活習俗、文化消費觀念的轉變,傳統的民間藝術面臨失傳的危險。希望更多的人關注它、愛護它、保護它,讓黃沙獅子一代代傳承下去。
[1]沈建中,鄭瑛中,邵志根等.臨海黃沙獅子[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9.
[2]陳乾英,邵志根.臺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骨牌九鑼鼓樂”探析[J].四川戲劇,2012(6).
[3]陳乾英.臺州“骨牌九鑼鼓樂”的文化內涵[J].四川戲劇,2013(10).
[5]呂韶鈞,呂成.中國民間舞獅習俗的文化觀照[J].民間文化論壇,2010(3).
G852.9
A
林月嫻(1976-),女,浙江溫嶺人,浙江臺州學院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