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豪,孫志麗
(黑龍江大學 政府管理學院,哈爾濱 150080)
龍江發(fā)展智庫
黑龍江省社科類社會組織的管理與發(fā)展研究
馮 豪,孫志麗
(黑龍江大學 政府管理學院,哈爾濱 150080)
社科類社會組織是哲學社會科學類學術性社會團體的總稱,是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構建和諧社會,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和獨特的價值。在社科類社會組織的管理和發(fā)展方面,黑龍江省的社科類社會組織既取得了相當多的成果,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既有各類社會組織所存在的共性問題,又有黑龍江省社科類社會組織自身在管理模式和社會文化背景下產生的特殊性問題。黑龍江省的社科類社會組織需要進一步深化對社科類社會組織整體發(fā)展現狀的,以解決社會組織在發(fā)展過程中面臨的共性問題。通過對有代表性的社科類社會組織進行抽樣問卷調查,結合問卷的具體內容,發(fā)現黑龍江省社科類社會組織在發(fā)展過程中主要存在社會組織發(fā)展不均衡、雙重管理體制下不完備、創(chuàng)新活力不足、公信力有待提升等問題。從目前來看,黑龍江省的社科類社會組織可以從增強業(yè)內互助、明確權責、整合資源、發(fā)展創(chuàng)新、統籌規(guī)劃、拓展影響等方面進行優(yōu)化調整,從而為我國的社會文化建設貢獻更多力量。
社科類社會組織;創(chuàng)新力;公信力
社科類社會組織是我國社會文化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哲學社會科學在社會上開展相關學術活動的重要載體。社科類社會組織對構建和諧社會,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和獨特的價值,但由于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民眾對社會科學的認識不夠全面,社科類社會組織自身在建設和發(fā)展上也存在諸多問題,使得社科類社會組織在社會上的影響力較小,公信力不足。大多數社科類社會組織沒有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也沒有發(fā)揮出自身對推動社會文化發(fā)展和發(fā)揮學術創(chuàng)新力的價值。黑龍江省的社科類社會組織既有社科類社會組織的共性,又在黑龍江省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社會文化背景之下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點,研究黑龍江省社科類社會組織,對調整社科類社會組織的發(fā)展方向,改善社會文化環(huán)境,提升經濟文化水平等,具有重要意義。
“社團組織”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概念,至今也沒有一個嚴格而確切的定義。國外對社團組織也有多種定義,其指代范圍有:非營利組織(NPO)、非政府組織(NGO)、中介組織、社會組織、公民社團、第三部門、自治團體等,雖然具體含義并不完全相同,但在廣義層面上是基本一致的。我國學術界對類似組織一般是用“社會團體”或者“民間團體”等中性詞來稱謂。 我國《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將社會團體定義為:“社會團體是指由中國公民自愿組成,為實現會員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開展活動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1]據此,本文認為社會科學類社會組織(以下簡稱社科類社會組織)指的是由熱心于繁榮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事業(yè),從事哲學社會科學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研究的人員,為實現共同意愿,按照章程自愿組織起來開展活動的學術性社會團體。
通過對黑龍江省社科類社會組織的整體分析,以及根據《黑龍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團體會員名錄》對重點單位進行的問卷調查和訪問,本文綜合分析了黑龍江省社科類社會組織的發(fā)展現狀。
根據黑龍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在2014年5月公布的《黑龍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團體會員名錄》顯示,黑龍江省共有省級社會科學類社會組織148個。
根據所屬學科分類,可分為15類。其中,哲學類社會組織5個,經濟類社會組織22個,財政類社會組織8個,法學類社會組織6個,政治類社會組織12個,社會類社會組織14個,教育類社會組織10個,文學類社會組織8個,語言類社會組織7個,文化類社會組織10個,歷史類社會組織6個,管理類社會組織13個,綜合類社會組織14個,行業(yè)類社會組織9個,民辦社科研究機構4個*注:社會組織個數及分類均參照《黑龍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團體會員名錄》。。
根據主管單位分類,主管單位為黑龍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以下簡稱黑龍江省社科聯)的社科類社會組織有73個,占省級社科類社會組織總數的49%;主管單位為企業(yè)單位的只有黑龍江省工商銀行主管的黑龍江省金融學會1個;其余的74個社會組織的主管單位為黑龍江省的各個政府部門,占省級社科類社會組織總數的50%。其中,黑龍江省教育廳主管的社會組織共有6個,是政府機構中主管社會組織最多的部門。其他社會組織大多分散掛靠在中共黑龍江省委宣傳部、黑龍江省文化廳、黑龍江省農業(yè)委員會、黑龍江省科學技術協會、黑龍江省財政廳等政府機構中。通過對社科類社會組織的主管單位進行分析,目前社科類社會組織的主管單位主要集中在黑龍江省社科聯和政府部門兩個方面。省社科聯主管的社科類社會組織占總數的近一半,可以看出,黑龍江省社科聯擁有的社會科學類資源較多,對其所主管的社科類社會組織,在學術交流和資源共享等方面可以發(fā)揮較好的調控和資源配置功能。各個社會組織借助省社科聯這個平臺進行溝通與聯系,增強了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其他社會組織大多分散掛靠在各個政府部門中,許多政府部門只主管一個社會組織,這就使得這部分在政府部門掛靠的社科組織,缺乏統一、有效的管理以及廣闊的交流平臺。政府機關內部的社會科學學術資源也相對較為匱乏,日常的學術研究和交流活動開展較少。
根據托管單位分類,主管單位為政府部門的社會組織,一般托管在政府機構或其下轄的分支機構中,主管單位為黑龍江省社科聯的社會組織,除3家仍然托管在社科聯,其余均托管至各個學校或科研單位。其中,托管于黑龍江大學的社會組織數量最多,共有15個,占社科聯主管的社會組織的20%左右;托管于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的共有8個,占10%左右;托管于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的共有6個,占8%左右;托管于哈爾濱師范大學和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的各有5個,各占7%;托管于哈爾濱商業(yè)大學和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的各有4個,各占5.5%。其余的社會組織分散分布在東北農業(yè)大學、黑龍江省婚姻家庭(婦女)研究所、黑龍江省青少年研究所、哈爾濱家庭素質教育研究所等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內。
從社科類社會組織的托管單位來看,掛靠在政府機構的社科類社會組織仍然由政府部門負責日常的工作,而由省社科聯主管的社會組織則主要由高校和科研院所負責日常管理。政府機構所管理的社會組織之間彼此較為獨立,學術交流活動較少,學術資源相對匱乏,缺乏有效的交流渠道和溝通平臺。從調查結果來看,由政府部門管理的社科類社會組織所承擔的科研任務較少,科研成果產出的質量和數量也都低于由社科聯主管的社會組織。由各高校和科研院所日常管理的社會組織則承擔了大部分的科研任務,各個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間有日常的學術交流機制,依托高校這個平臺,各個社會組織之間的學術交流活動數量較多,活動的質量和影響力都較大。
調查顯示,黑龍江省社科類社會組織的日?;顒哟嬖谝韵卢F象:
1.社科類社會組織面向社會開展的各項活動整體水平較高。社科類社會組織所開展的活動整體表現出種類豐富、數量多、質量高的特點。其中,調查研究類活動占所有社科類社會組織活動的27%,收集資料、提供信息類活動占活動總量的26%,政策建議類活動占活動總量的18%,出版刊物活動占活動總量的13%,舉辦展會占活動總量的7%,組織考察、參展、培訓等占活動總量的9%??梢钥闯錾缈祁惿鐣M織的活動開展已經具備了一定水平和規(guī)模,但是活動的質量仍然有上升的空間,社科類社會組織仍然需要努力探索新的活動類型和方式,擴大自身的社會影響力。
2.社科類社會組織內部成員的整體學術水平較高。調查資料顯示,組織內部成員承擔的課題有100余項,其中,國家級社科項目所占比例達到了17%??蒲谐晒舶l(fā)表在各級學術刊物上,發(fā)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論文所占比例達到了14%。另有10余本專著出版發(fā)行,反映出社科類社會組織所具有的科研能力較強,組織成員的學術修養(yǎng)較高。
3.社科類社會組織的經費來源較為單一。調查中,絕大多數社科類社會組織表示經費主要依賴于政府的財政撥款,部分社科類社會組織存在會員自籌經費的情況。所調查的社科類社會組織普遍沒有得到過企業(yè)的商業(yè)贊助,自身也無法從出版物和商業(yè)活動中獲得經費。
4.社科類社會組織的信息公開不夠完善。受訪的社會組織進行信息公開的渠道主要依賴于網絡和內部刊物,公開的內容主要有財務狀況、人事變更、換屆選舉情況、會員評比及獎懲、對外學術交流情況、活動舉辦情況、組織規(guī)章制度、項目招投標、行業(yè)內評獎評優(yōu)等方面。但是,部分社科類社會組織仍然沒有進行信息公開,特別是財產和人事等重要信息的公開渠道較少,影響力不夠。
5.社科類社會組織的考核范圍較窄、頻率較低。調查中,只有一半的社科類社會組織建立了完善的考核機制,包括社科類社會組織內部對會員進行考核、監(jiān)管部門和掛靠部門對會員進行的考核、第三方評估機構對會員進行的考核等。大部分的考核頻率為一年一次,頻率較低,效果難以保證。
黑龍江省社科類社會組織的發(fā)展時間較長,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就已經有社科類社會組織開始進行學術交流活動,而隨著社會科學的不斷發(fā)展,近幾年也新成立了很多社會組織。各個社會組織之間由于成立時間、發(fā)展規(guī)模等方面存在差距,在社會資源和學術資源的分配上也相應存在較大差異。
以T學會和S學會為例,T學會成立時間較早,實力較強;S學會成立時間較晚,尚在發(fā)展過程中。從理事數量上來說,T學會的理事數量是S學會的兩倍左右。在承接項目、發(fā)表論文、辦公經費等方面,T學會也都大幅度領先于S學會。由于社科類社會組織在申請項目、參與學術活動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競爭關系,而社會組織自身所擁有的資源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競爭的結果,這就使得發(fā)展較好的社科類社會組織能夠通過競爭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源,從而加劇了社會組織之間發(fā)展的不均衡現象,而這種發(fā)展不均衡的現象只能通過頂層設計來進行調節(jié)。
所謂雙重管理體制是指對社科類社團的登記注冊管理及日常管理,實行登記管理部門和業(yè)務主管部門雙重負責的體制[2]。登記管理部門就是社科類社會組織的主管部門,業(yè)務主管部門就是社科類社會組織的托管部門。
日間精密度通過任意選取2個樣品,連續(xù)測定5 d,每個樣平行測定6次,計算平均值及SD值(n=30)。如表3所示所有樣品的SD值均小于0.3‰,質控樣的測定值與標準值接近,也顯示準確性好,因此,該方法具有良好的日間精密度。
通過對社科類社會組織的主管部門和托管部門的對比分析來看,主管部門為政府機關的社科類社會組織,托管部門與主管部門都存在緊密的聯系,托管部門一般都是主管部門的下屬單位。主管部門為省社科聯的社會組織,托管部門與主管部門的關系較為松散,各個高校和科研單位與省社科聯并沒有實際的上下級管理關系。從這一點來看,由政府機關主管的社科類社會組織在日常管理上較為統一,主管單位與托管單位能夠形成有效的雙重管理,但政府機關自身的社科類社會資源相對較為缺乏,對社會組織發(fā)展提供的支持較為有限。
各個高校和科研單位擁有的學術資源較為豐富,但主管單位與托管單位的聯系不夠緊密。在具體的日?;顒又斜憩F出,社科聯為各個社會組織搭建了平臺,各個社會組織進行學術交流和社會活動。但由于主管單位和托管單位之間存在一定的真空狀態(tài),就使得兩者在管理權限和職責分配上不夠明確。在具體的活動實施過程中,主管單位搭建了平臺,卻缺乏強有力的統籌協調和統一的規(guī)劃管理,各個社會組織之間的聯絡和溝通渠道也不順暢,這導致了社科類社會組織在進行學術交流活動的過程中封閉性和獨立性較強,社會影響力和社會公信力不足。
社科類社會組織的活力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自身在學術研究相關活動上的活力;另一方面是學術研究成果面向社會進行轉化的活力[3]。針對學術研究活力,社科類社會組織的學術研究成果和學術交流活動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規(guī)模,但在活動的形式和內容上都缺乏創(chuàng)新,現有活動大都是在原有活動的基礎上進行延續(xù),缺乏創(chuàng)新和突破。針對學術成果的社會轉化,社科類社會組織在這一方面的活力普遍偏低,社科類社會組織參與商業(yè)推廣的程度較低,這就導致學術研究成果缺乏有效的途徑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綜上可以看出,社科類社會組織的創(chuàng)新水平整體不高。
關于社科類社會組織缺乏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學術活動的組織能力不強;二是學術交流不活躍;三是科研成果較少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四是缺少新思想、新精神、新方法、新智慧。根據受訪單位的反饋意見,認為主要原因是科研成果較少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一項的所占比重最大,占到全部結果的35%,認為學術交流不活躍的占29%,認為缺少新思想、新精神、新方法、新智慧的占24%,認為學術活動的組織能力不強的占12%。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人員的流動方面,社科類社會組織的管理層普遍流動率較低,每年新加入的會員比例也較小,這就導致社科類社會組織新鮮血液的加入不夠充分,新的管理理念和創(chuàng)新方法也難以實際應用。二是,社科組織的外部創(chuàng)新環(huán)境方面,社科類社會組織普遍缺乏創(chuàng)新性培訓,難以構建起富有創(chuàng)新活力的外部環(huán)境。三是,社科類社會組織對創(chuàng)新活力的重視程度不夠,工作熱情不高,缺乏激勵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有效手段。
關于社會組織的社會認可度和公信力方面的主觀態(tài)度。其中,42%的受訪單位表示對社會組織的社會認可度和公信力感到非常滿意,25%的受訪單位表示比較滿意,17%的受訪單位表示一般,還有16%的受訪單位表示對于社科類社會組織的社會認可度、公信力和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感到不太滿意。社科類社會組織的社會認可度較低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社科類社會組織缺乏有社會影響力的宣傳途徑,社科類社會組織的日?;顒泳窒抻趯W術交流和其他科研活動,范圍較窄,而學術研究成果缺乏面向社會的宣傳渠道[4]。二是,社科類社會組織由于自身學術研究的專業(yè)性較強,對于受眾的專業(yè)性要求較高,大多數學術研究成果并不能直接面向社會公眾進行應用和宣傳。大多數學術交流活動也是面向學術研究人員進行,存在著重形式、輕結果,重過程、輕內容的現象,使得社會公眾對于社會組織缺乏全方位的了解。
為了優(yōu)化黑龍江省社科類社會組織的管理與發(fā)展,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對策。
社科類社會組織的發(fā)展離不開外部扶持,政府和其他主管部門應該繼續(xù)加大對社科類社會組織的扶持力度。一是,要加強人才引進的力度,可將社科類社會組織的專職工作人員選擇性地納入編制,提高薪資待遇,從而吸納更多人才,激發(fā)工作人員的工作熱情。二是,針對社科類社會組織不均衡發(fā)展的現狀,在扶持過程中既要注重整體,又要保證針對性。對由于客觀原因導致發(fā)展受限的社科類社會組織,要設立專項資金進行針對性扶持。三是,針對社科類社會組織黨建工作不完善的問題,應設立專人專項進行管理,集中培訓,統一規(guī)劃,督促社科類社會組織完成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
社科類社會組織之間也應該形成良好的內部互助機制,提升整個行業(yè)的活力。社科類社會組織的主管單位可以聯合發(fā)展較好的社會組織成立資源共享平臺,為其他社會組織搭建社會資源和學術交流平臺,實現黑龍江省社科類社會組織和整體社會科學學科的有序發(fā)展。
黑龍江省社科類社會組織的雙重管理體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黑龍江省社科類社會組織的發(fā)展,但是現有的雙重管理體制需要進一步地規(guī)范和改良,如此才能更好地實現管理部門的職能。一是,要明確主管部門和掛靠部門的權責關系,明確責任劃分和管理權限,既要制定相關管理的規(guī)章制度,也要針對工作中的具體事務制定具體的管理規(guī)程,避免出現雙重管理的真空狀態(tài)。二是,主管部門和掛靠部門對自身的資源要進行歸納和整合,實現資源間的共享與交流,既要聯合管理,又要聯合扶持,讓社科類社會組織能夠真正利用兩方面所提供的資源,從而更好地發(fā)展。三是,相關部門可以引入中立的第三方機構對社科類社會組織的管理進行考察和評估。第三方機構對于社科類社會組織的發(fā)展既可以起到督促監(jiān)察的作用,又可以幫助協調社科類社會組織與其管理部門的關系,搭建溝通的渠道和平臺。
增強社科類社會組織的活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需要管理部門和社會組織從多方面、多角度進行創(chuàng)新能力建設,從而增強社科類社會組織的活力。一是,高校和科研機構組織著社科類社會組織的大部分日?;顒?,而且高校的學科基礎實力強,具有良好的學術創(chuàng)新能力。社科類社會組織應該利用這一優(yōu)勢,充分利用高校的學術資源和社會資源,提升自身在學科建設上的基礎實力,借鑒高校的學術創(chuàng)新方法,努力讓自身的學術研究成果走出去[5]。二是,社科類社會組織要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吸納創(chuàng)新性人才的加入。在管理人員方面,要保證換屆的公平、公正、公開,設立明確的連任年限,在管理層面上保障創(chuàng)新思想的活躍性。在組織會員方面,要努力吸納新鮮血液的加入,保障會員的活躍程度,從根本上增強社會組織的創(chuàng)新與活力。
社科類社會組織最終的目的還是要回歸社會,提升社會的整體文化水平,所以,社會組織要努力進行成果的轉化,提升社會的認可度和自身的社會公信力。一是,加大普及宣傳力度。社科類社會組織可以聯合政府相關部門針對特定主題或者特殊時期進行普及宣傳活動,增強自身和社會的聯系,提升社會科學在民眾當中的認知度,從而提升自身的社會認可程度。二是,政府要加強統籌規(guī)劃的力度,增強社科類社會組織的權威性。政府要借助自身的宣傳渠道,塑造社科類社會組織的公眾形象,擴大社會影響力。社科類社會組織自身也要努力走出去,與企業(yè)和其他社會團體聯合,努力將自身的研究成果面向社會進行轉化,提升自身的社會公信力。
整體來看,黑龍江省社科類社會組織整體處在良性發(fā)展的狀態(tài)中,但在發(fā)展過程中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從制度層面來看,社科類社會組織的雙重管理制度造成了社會組織發(fā)展過程中的真空狀態(tài);從社會組織的參與者層面來看,社科類社會組織的從業(yè)人員需要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創(chuàng)新活力;從社科類社會組織本身的屬性來看,社科類社會組織需要扎實的學術功底和理論水平,導致了不同社會組織間由于資源分配和發(fā)展程度不均而產生的不均衡現象,而社科類社會組織的學術屬性,也使得其在社會認可度和成果轉化方面需要進一步提升。影響社科類社會組織發(fā)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同因素之間也會互相影響,產生新的問題,這就使得在優(yōu)化社會組織發(fā)展上需要從多角度同時著手,從多個維度切入,共同推進社會組織的良好發(fā)展。一方面,制度層面要進行優(yōu)化,使得社科類社會組織的管理制度更加健全,責任分配更加合理;另一方面,社科類社會組織自身要積極動員多方力量,從主管部門、高校、社會企業(yè)等處吸收資源,再加以整合,形成行業(yè)之間的良性互動。隨著社科類社會組織的不斷發(fā)展,提升社會的文化水平,增強自身的社會認可度,社會資源才能更多地投入到社會科學的發(fā)展中,從而形成社科類社會組織發(fā)展的良性循環(huán)。
[1] 楊路平,等.中國社會科學類社團科學發(fā)展的戰(zhàn)略選擇[M]. 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9:10-13.
[2] 李彬琳.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類社團生存能力研究[D]. 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1:20-21.
[3] 欒曉峰. 北京市社科類社會組織社會創(chuàng)新力分析與激發(fā)對策[J]. 社團管理研究,2010,(12):20-22.
[4] 朱培蕾. 組織性質、政社關系與發(fā)展空間——基于對B省近150家社科類社會組織的考察[J].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4):144-149.
[5] 欒曉峰. 國外發(fā)展與管理社科類社會組織的經驗啟示[J]. 濱州學院學報,2010,(1):113-119.
馮豪,孫志麗.黑龍江省社科類社會組織的管理與發(fā)展研究[J].知與行,2017,(11):117-121.
2017-08-02
2015年黑龍江省經濟社會發(fā)展重點研究課題“黑龍江省社科類社會組織管理與發(fā)展研究”(15003)
馮豪(1992-),男,河南鶴壁人,碩士研究生,從事社會政策和社會工作研究。
D23
A
1000-8284(2017)11-0117-05
〔責任編輯:徐雪野 田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