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 曦
“建安三神醫(yī)”之一的董奉
■ 晨 曦
董奉,生卒年不詳,約為公元三世紀人。又名董平,字君異,號拔墘,侯官縣董墘村(今福建省長樂市古槐鎮(zhèn)青山村)人。東漢建安時期名醫(yī)。他精于醫(yī)術,擅長養(yǎng)生,與張仲景、華佗被后世并稱為“建安三神醫(yī)”。而他不慕名利,廣植杏樹以賑濟貧民的高尚義舉,也自此成為“杏林春暖”一詞的濫觴。
董奉少年學醫(yī),信奉道教。年輕時,曾任侯官縣小吏,不久歸隱。他住在山里一邊練功,一邊行醫(yī)。他醫(yī)術高明,醫(yī)德高尚,治愈患者無數(shù),卻分文不取,只要求治愈的重病患者在山中栽杏樹五株,治愈的輕病患者在山中栽杏樹一株,“如此數(shù)年,得十萬余株,郁然成林”。山中百禽群獸在杏林中嬉戲,替他看管杏林,杏樹下不生雜草,就像專門有人鋤草一樣。當杏樹開始結(jié)果之際,“于林中作一草倉”,并告訴人們?nèi)绻胭I杏的,只管拿一罐谷物倒進倉房,然后裝一罐杏子走,不必通知他。相傳曾經(jīng)有人用少量的谷物換取多量的杏子,這時杏林中的一群老虎就會吼叫著追過來,貪心的人因為受到驚嚇就急忙逃命,罐里的杏子不斷掉出,到家時稱量剩下的杏,往往恰好和送去的谷物一樣多。相傳對于偷杏的人,老虎就會一直追到偷杏人的家中把他咬死,死者家人知道一定是偷了杏,就原封不動地把杏奉還給董奉,并磕頭謝罪,董奉“乃卻使活”。董奉每年把剩余的杏置換成谷物,再用所得之谷賑濟貧民,供給行旅。他一生行醫(yī)濟世,救死扶傷,不收錢財?shù)母呱嗅t(yī)德被傳為美談,而后世稱頌醫(yī)家的“杏林春暖”之語,即源于此。至今,在長樂有一座山就被稱為董奉山,在福州的茶亭街河上村有一座明代的救生堂,均為人民紀念董奉所建。
董奉也出行在南方一帶行醫(yī),所到之處除了治病賑濟以外,還遍訪名山大川,采集野生植物制成丹藥給人治病。有一次到交州(今廣東、廣西、越南北部一帶),恰遇交州太守杜燮病死已三日,董奉將粒藥丸放入病人口中,用水灌下,并“捧其頤搖消之”。稍后,病人手足能動,膚色逐漸平復,半日后即能坐起,四天后就能說話,不久病愈。為回報董奉,他為董奉在院里起了一座樓來侍奉他。董奉不食用別的食物,只吃些干肉和棗,飲少許酒,杜燮就一日三頓供奉肉、棗和酒。一年多后,董奉向杜燮辭行,離開杜府,繼續(xù)云游行醫(yī)。
董奉晚年到豫章(今江西)廬山下隱居,繼續(xù)行醫(yī)。他在江西行醫(yī)期間,有一縣官的女兒得了怪病,遍請名醫(yī)仍無療效,請董奉醫(yī)治即獲痊愈,于是縣令便把女兒嫁給董奉為妻。因董奉長年累月外出為人治病,怕妻子孤單,便收養(yǎng)一女侍候妻子。董奉死后,人們?yōu)榱思o念他,還在廬山上建有董奉館?!墩嫦赏ㄨb》記載:“奉在人間百年,其顏色常如三十許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