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任紅
俟河之清
◎ 文 | 任紅
黃成德老師是南明河的民間河長。黃老師對我說,來南明河看看吧,你在北京寫貴陽,寫出的東西不會感動人。
這是我第一次從一條河流的頭走到尾。
花溪水庫是貴陽的水源地,九公里的河道型水庫。微風吹動,空氣沁甜,浪花破窗而來。這個水源地跟別的水源地不同,是個兼?zhèn)渲篮椤l(fā)電功能的水庫?;ㄏ畮毂旧硭粔蚨?,每年還要跟上游的松柏山水庫買水,才能夠解決貴陽市的飲水問題。我們從大壩往下看,隱約看見了山間水廠。
從花溪水庫出來的南明河水清澈見底,水草在河底油油地招搖。這樣的清澈,在城市河流中并不多見。但是黃老師并不滿意,他是帶我們來看問題的?;ㄏ雍宛B(yǎng)牛大溝的交匯處,有涇渭分明的所在。由于設(shè)計上的缺陷,導致了目前的排污問題,環(huán)保整改工程正在進行。
進入主城區(qū)的南明河變得沒那么明凈了。前幾天的一場雨也讓河道更加渾濁,倒有不少白鷺在河上捕魚和飛翔。河上有一大塊磯石,一些貴陽城的故事與這塊石頭有關(guān)。黃老師說,南明河要恢復清澈,最好是關(guān)停上游中曹水廠,改由水量富裕的西郊水廠來替代,這樣每天能騰出15萬方生態(tài)水流入南明河中下游。
此行的最后一站是與南明河交匯的支流——普渡河。這算真的出了城。普渡橋是清朝乾隆年間修建的。在夕陽中看河水,空氣里彌散著浮藻的氣息。黃老師說,下游有家小水電,這里是尾水回水區(qū)。他說,人要講良心,負責任,不能把不好的水排給下游。
南明河出城的位置有座塔,叫來仙閣。李四光就是在這座曾經(jīng)是尼庵的塔里寫作《中國第四紀冰川》的。從我們的角度看塔,高速鐵路的高架就在塔的另一側(cè),不時有列車從塔頂呼嘯馳過。而這里也是航道,不時有大飛機迎面飛來。同行的央視攝制組記錄下了高鐵、飛機和塔影在南明河上空交匯的畫面。而這個畫面正是我們時代的象征。它象征著高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文明,現(xiàn)代社會的傳統(tǒng)文化和信仰歸屬,以及人類給河流與人類自己留下的空間。
不止一個貴陽人對我說,他們兒時的南明河清澈見底,可以游泳和直飲。黃成德老師和他的環(huán)保組織一直在為南明河的治理呼吁和奔走。古人說“俟河之清,人壽幾何”,說的是黃河。受地質(zhì)條件影響,黃河攜帶黃土高原的大量泥沙,不清未必是壞事。但對南明河,這條從小龍井的涓滴細流中流淌出來的河,我們期待著它重現(xiàn)清澈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