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長芬
100194北京市海淀區(qū)蘇家坨中心衛(wèi)生院
基層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對精神病患者用藥的護理探析
赫長芬
100194北京市海淀區(qū)蘇家坨中心衛(wèi)生院
目的:探討基層社區(qū)精神病患者用藥護理措施。方法:對基層社區(qū)醫(yī)院20例精神病患者的用藥護理進行干預,包括:加強與精神病患者的溝通、掌握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點、對精神病患者開展用藥護理檢查、防止精神病患者用藥過量以及意外用藥的護理。結果:沒有出現精神病患者用藥不安全和用藥完全無效的現象。結論:基層社區(qū)精神病患者用藥護理具有很好的效果。
基層社區(qū);精神病患者;用藥護理;溝通;檢查;心理特點
基層社區(qū)是集養(yǎng)老、醫(yī)療、救助于一體的基層服務機構,在我國居民家庭服務中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1]。精神病患者由于其特殊性,在對其治療的過程中往往存在用藥不順從、不按照醫(yī)囑以及不配合用藥等問題[2]。因此,開展精神病患者的用藥護理對于提高精神病患者的治療效果,減少藥物不良反應,以及避免藥物過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對某市區(qū)大型基層社區(qū)醫(yī)院的20例精神病患者進行用藥護理,采用先進的護理措施,具體內容包括加強與精神病患者的溝通、掌握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點、對精神病患者開展用藥護理檢查、防止精神病患者用藥過量以及意外用藥的護理。本研究為基層社區(qū)精神病患者安全、高效用藥治療提供了參考。
2016年9-12月選取某市區(qū)基層社區(qū)醫(yī)院精神病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齡30~60歲,平均(45±15)歲;對其開展基層社區(qū)精神病患者用藥護理。
研究方法:①掌握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點:精神病患者由于其心智、行為、精神等方面都存在問題,低于正常人水平,在對其治療用藥過程中往往也存在不配合用藥的情況。因此,要讓精神病患者配合醫(yī)護人員正確用藥,醫(yī)護人員就要認真分析并掌握不同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點,并根據心理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3]。容易表現出用藥不順從的精神病患者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沖動型,這類精神病患者由于容易沖動,行為不容易得到控制,醫(yī)護人員對其進行藥物治療時往往不配合,并采取各種辦法反抗用藥。二是精神分裂癥患者,這種類型的精神病患者由于表現出精神世界的兩面性,既存在正常人的思想,也有表現出不正常的一面;當其表現出不正常一面時,會對抗用藥。因此,對于容易表現為用藥不順從的精神病患者的護理,應該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沖動型精神病患者的用藥應該在精神病患者心情相對平穩(wěn)的情況下開展,且要采取一些相對強制性的措施;精神分裂型精神病患者應該在其精神正常時用藥。②加強與精神病患者的溝通:精神病患者在治療用藥過程中容易出現不肯用藥、隱藏藥物、少用藥物以及不配合用藥等不順從[4]。為了避免這些情況的出現,基層社區(qū)醫(yī)護人員應該先與精神病患者進行溝通;根據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現狀,做有針對性的談話交流;在交流過程中應該告訴精神病患者藥物治療的重要性,并讓患者認識到嚴格按醫(yī)囑吃藥對疾病控制的作用。利用溝通的方式來讓精神病患者配合吃藥,需要根據精神病患者的疾病現狀來分析是否采用這種方法,主要是適用于受到精神打擊但還能夠通過溝通并改變其心理狀態(tài)的一類精神病患者。③對精神病患者開展用藥護理檢查:用藥護理檢查包括對精神病患者的身體和智力的一般檢查、藥物使用情況的檢查。對精神病患者的身體和智力的一般檢查主要是對其腦部、四肢、內臟等身體各部位開展詳細的檢查,判定精神病患者的嚴重程度,以及行為能力、身體健康程度[5];同時,也要開展傳染病的檢查,判定精神病患者是否帶有一些烈性傳染病。根據精神病患者的檢查結果確定用藥治療中應該采取的合理護理措施。藥物使用情況檢查主要是對精神病患者是否按照要求用藥進行檢查。主要采用實時跟蹤監(jiān)督用藥、利用精神病患者的肢體動作來判斷其用藥情況、通過口腔檢查的方法跟蹤其口腔是否含有藥物[6]。實時跟蹤并監(jiān)督用藥是對精神病發(fā)放治療藥物后,在現場直接監(jiān)督其完成用藥;利用精神病患者的肢體動作來判斷其用藥情況,是指對精神病患者發(fā)放藥物后,吩咐其用藥,然后隔一段時間來檢查其用藥情況,并通過肢體表現來判定其是否服用了藥物。通過口腔檢查的方法跟蹤精神病患者口腔是否含有藥物,也是直接判定其用藥情況的重要檢查方法,避免精神病患者把藥物含在嘴里而不服用。④防止精神病患者用藥過量:精神病患者在用藥治療中很容易出現服用藥物過量的情況,由于精神病的治療藥物都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當藥物使用量偏大時對精神病患者會造成不良反應。因此,在對精神病患者用藥護理過程中如何防止其用藥過量和用藥過量后的護理措施具有重要意義。防止精神病患者用藥過量的主要方法就是醫(yī)護人員要認真對待,每次只能給予1次的治療用量,不能把幾次用藥量1次發(fā)放。用藥過量后的護理措施則應該根據不同的藥物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同時也要根據精神病患者實際過量用藥的情況來區(qū)分;如果用藥過量情況較為嚴重,則應該采取催吐或促進排泄的方法減少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如果是少量的過量用藥則應該根據藥物的不良反應類型和嚴重程度來采取有針對性的解救措施[7]。⑤意外用藥的護理:意外用藥也是精神病患者護理中容易出現的一種情況,主要是由于精神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服入一些別的藥物,甚至一些是不良反應較大的藥物。對發(fā)生這種意外情況的患者,采取的護理措施主要為加強照護、管控好精神病患者日常生活周邊的藥物、采用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應對意外用藥。
在用藥治療過程中進行的一系列的護理措施,包括掌握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點、加強與精神病患者的溝通、對精神病患者開展用藥護理檢查、防止精神病患者用藥過量以及意外用藥的護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參與研究的患者病情均得到了較好的控制,沒有出現較嚴重的藥物治療不順從、藥物治療不到位的行為,也沒有出現精神病患者用藥不安全和用藥完全無效的不良現象。因此,本研究采用的先進護理措施對精神病患者的用藥安全、高效,具有非常重要作用。
精神病患者的用藥一直以來都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包括用藥不順從、用藥不正確、用藥不安全等情況,這些問題的解決,只能通過有效的護理措施來實現。因此,基層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機構對精神病患者的高效用藥護理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對基層社區(qū)醫(yī)院的精神病患者用藥護理采取了一系列的護理措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些護理措施是根據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點和用藥過程中實際存在的問題,采取的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分析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和行為特點是開展有效用藥護理的前提,實施全面的檢查是有效應對精神病患者用藥不良反應的基礎,避免過量用藥和意外用藥是精神病患者用藥護理中需要重點防范的內容。
[1]錢紅霞.社區(qū)老年癡呆病人的家庭護理管理[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5,8(3): 248-249.
[2]樊菲.精神病患者用藥順從性改變及其護理對策[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1996,4(5): 212-216.
[3]劉家騏.加強精神病患者藏藥的護理及措施[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2,9(7): 321-325.
[4]任華.精神病患者藥物依從性改變的護理[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8(23):115-118.
[5]金松月.老年癡呆病人的健康教育[J].中國病案,2010,9(10):22-25.
[6]王靜,許夢雅.40例老年癡呆病人康復訓練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 8(12):676-678.
[7]張淑娟,史麗珍.老年癡呆病人的分期護理[J].護理研究,2007,13(27):213-216.
Nursing care of patients with mental health in grassroots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He Changfen
Sujiatuo Central Hospital of Health,Haidian District,Beijing City 100194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nursing measures of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s in grassroots community.Method:We intervened the nursing care of 20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s in grassroots community hospitals,including:to strengthen the communication with the mental patients,grasp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s,the spirit of the patient to carry out drug care and inspection,to prevent the excessive use of mental patients,as well as accidental drug care. Results:There was no adverse drug use in patients with mental illness and medication.Conclusion:It has a good effect on nursing care of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s in grassroots community.
Grassroots community;Mental patient;Medication nursing;Communicate;Check;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10.3969/j.issn.1007-614x.2017.1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