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靜, 何 洋
(東華大學 外語學院,上海201620)
語言學期刊論文引言語步的銜接與連貫
馬 靜, 何 洋
(東華大學 外語學院,上海201620)
作為學術(shù)論文的開篇謀局部分,論文的引言自是通篇論文的重中之重。本研究基于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主述位理論(Theme-Rheme Theory)和Swales的新CARS(Create A Research Space)模型,分析了應用語言學專業(yè)期刊論文中引言部分的銜接與連貫特征。研究發(fā)現(xiàn),在所采用的主位推進模式中,有效的延續(xù)型和述位一致型推進模式所占比例越高,越能成就引言這一特殊體裁在意義上的連貫,從而實現(xiàn)其命題承接、主題聚焦和修辭勸說等語篇功能。希望該研究結(jié)論對二語學術(shù)寫作課堂的教師和學生有所啟示。
主述位;主位推進;引言;銜接;連貫;論文寫作
作為學術(shù)論文的開篇,引言介紹了研究背景、研究問題及研究方法,并闡明研究的重要性。Swales認為必須為迎合讀者而考慮引言的布局,也就是說,引言的目的是吸引讀者,獲得其認可[1]。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基于主述位理論分析語篇的銜接與連貫特征。通常情況下,形式上的銜接與意義上的連貫是衡量語篇是否條理清晰和邏輯貫通的兩大重要指標,而語篇層面的連貫性主要體現(xiàn)在互相關(guān)聯(lián)的小句間,比如主位結(jié)構(gòu)和主述位推進。國內(nèi)外學者已經(jīng)開展了不少關(guān)于主位結(jié)構(gòu)及主述位推進的研究,如通過分析四六級作文來探討主位推進模式、語義銜接與英語寫作連貫性之間的關(guān)系[2],從主位類型和主位推進模式兩個層面對比研究英漢概要語篇[3],對比分析本族語新聞工作者和非本族語新聞專業(yè)學生在英文媒體寫作語篇中使用主位的情況[4],從跨學科角度分析學位論文摘要的主位類型和主位推進模式的選擇[5],探討泰國研究生和學者在英文學術(shù)寫作中使用連接詞和主位推進模式的關(guān)系[6],以及對比中美大學生用英文寫作時主位選擇的差異性[7]等。然而,關(guān)于期刊論文引言的主述位結(jié)構(gòu)與語篇間的銜接與連貫關(guān)系的研究卻不多見。本研究基于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主述位理論和Swales的2004版CARS模型,分析了應用語言學期刊論文中引言部分各語步之間以及步驟之間的銜接與連貫特征,旨在為學術(shù)論文撰寫者以及二語學術(shù)寫作課堂的教師和學生提供有益的指導。
隨著語篇分析研究從對語言的淺層描述過渡到對宏觀結(jié)構(gòu)的深層闡釋,新CARS模型被公認為是用于分析學術(shù)論文引言宏觀體裁結(jié)構(gòu)的一種有效模式,但要想進一步深入了解引言微觀層面句與句之間是如何呈現(xiàn)CARS模型及成就其語篇功能的,還需要借助主位推進理論。
(一) 主位推進模式
Mathesius認為,主位是小句中話語的開端,述位是與主位相關(guān)的新信息,是核心部分[8]。后來,Halliday和Matthiessen[9]發(fā)展了這一理論,認為主位(Theme/T)是信息的出發(fā)點,在其語境內(nèi)設定了小句的方向,述位(Rheme/R)則是剩余信息部分。只有當主位(部分)和述位(部分)存在某種內(nèi)在聯(lián)系時,這個語篇才是不斷向前推進的,才能實現(xiàn)連貫性。Danes[10]提出了3種主位推進模式,分別是連續(xù)主位推進、線性主位推進和派生主位推進。國內(nèi)學者如徐盛桓[11],黃衍[12]和朱永生[13]等也都根據(jù)自己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分類方法。本研究通過對所選應用語言學期刊論文引言的數(shù)據(jù)分析,發(fā)現(xiàn)其常用的主位推進模式主要有四種:一是延續(xù)型,即前一句的述位是后一句的主位;二是主位一致型,指前一句的主位是后幾句的主位,即主位相同,述位不同;三是述位一致型,指前一句的述位是后幾句的述位,即述位相同,主位不同;四是派生型,即后幾句的主位是上一句的主位或述位派生出來的。
(二) 新CARS 模型
體裁分析學家Swales通過對大量實證型學術(shù)論文引言部分的研究,于1990年提出了以語步(Move/M)和步驟(Step/S)為基礎的引言語篇分析模式,稱作CARS模型。這一模型包括三個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語步,分別是確立研究領域、確立研究地位和展示當前研究。每個語步又通過若干可選擇的步驟來實現(xiàn)引言這一特定體裁的交際目的。然而,不同學科的論文引言結(jié)構(gòu)有所差異。Samraj[14]對比分析Wildlife Behavior和Conservation Biology兩個不同學科的論文引言部分后,發(fā)現(xiàn)回顧前人研究不僅僅出現(xiàn)在語步1中,也可以是語步2指出差距后的有力證明,亦可嵌入到語步3步驟1的具體研究目的中,從而實現(xiàn)不同的交際功能。同時,Samraj也指出,語步2中需增加一個步驟,即提出正當理由。Swales[1]采納了多位學者的建議,并于2004年修訂成新的CARS模型,如圖1所示。
語步1確立研究領域步驟1 從一般到具體概括命題語步2確立研究地位步驟1A 指出前人研究的不足或步驟1B 介紹前人的研究成果步驟2 提出正當理由語步3展示當前研究步驟1 介紹研究內(nèi)容或目的步驟2 提出問題或假設步驟3 闡述定義步驟4 總結(jié)方法步驟5 宣布主要結(jié)果步驟6 陳述研究價值步驟7 列出文章框架
圖1 Swales的新CARS模型(2004版)
按照新CARS模型,語步2中的步驟2可以選擇;語步3中的步驟1是必需的,步驟2-4則是可選的,出現(xiàn)的順序也更加靈活,步驟5-7僅出現(xiàn)在某些特定的領域中。
本研究語料選自國際知名語言學期刊Journalof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和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從中分別隨機抽取了15篇論文,將引言部分建立數(shù)據(jù)庫。首先按照新CARS模型對語料進行語步和步驟劃分,再從語步間和步驟間的主位推進模式這兩個層面分析引言的內(nèi)在銜接與連貫特征,以期揭示學術(shù)語篇引言這一重要體裁結(jié)構(gòu)的規(guī)律性屬性。
根據(jù)上述語步和步驟劃分方法,本研究重點分析了主位推進模式在應用語言學學術(shù)論文引言中的使用情況,以及在語步和步驟這兩個層面間的具體呈現(xiàn),旨在探討應用語言學期刊論文引言體裁形式銜接與意義連貫之間的關(guān)系。
(一) 語步間的主位推進及其語篇功能
系統(tǒng)功能語法理論認為,任何一個小句都能按照主位(部分)或述位(部分)來切分。那么,語篇可以被看作是若干個主位和述位的集合體,共同達成傳遞信息的目的。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語篇內(nèi)部的連貫性,前一句主述位和后一句主述位必然存在著某種語義和邏輯上的銜接方式,也即主位推進模式。主位推進模式的具體使用情況因語篇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下面就其在語言學期刊論文引言語步間的分布情況和所實現(xiàn)的語篇功能來展開討論。
綜合分析30篇應用語言學期刊論文的引言部分后發(fā)現(xiàn),有27篇引言是按照新CARS模型語步1、語步2和語步3的先后順序依次呈現(xiàn)。表1顯示了在這27篇引言中主位推進模式是如何實現(xiàn)語步和語步之間的語篇功能的。語步1主要通過延續(xù)型模式(51.85%)推進到語步2,而語步2過渡到語步3則以延續(xù)型(40.74%)和述位一致型(48.15%)主位推進模式為主。
表1 主位推進模式在27篇引言語步中的分布情況
語步排序主位推進模式頻數(shù)百分比主位一致型→主位一致型13.70%主位一致型→述位一致型311.11%語步1主位一致型→延續(xù)型27.41%|述位一致型→述位一致型414.82%語步2述位一致型→延續(xù)型311.11%|延續(xù)型→主位一致型27.41%語步3延續(xù)型→述位一致型622.22%延續(xù)型→延續(xù)型622.22%
在延續(xù)型主位推進模式(51.85%)中,前一句的整個述位或述位的一部分以同義、反義、等值等關(guān)系成為下一句的主位,同時這個主位引出新的述位,并且此述位或其某一部分又充當了下一句的主位,這樣的推進過程反映了語篇語義的層層遞進關(guān)系。從信息結(jié)構(gòu)上看,未知信息變?yōu)橐阎畔?,又引出新的未知信息,再通過陳述將其變?yōu)橐阎畔?。這種由未知到已知的信息加工方式,體現(xiàn)了語步1向語步2推進的命題承接關(guān)系,從而實現(xiàn)了篇章的連貫性,如例1。
例1 M1 Failure to apply these skills successfully (T1) may produce incoherence in the first case and/or odd sounding text in the second (R1). M2 Problems with thematisation (T2) are not traditionally a priority in English classes for native speakers (R2).
該句表明,未能順利掌握這些技巧(T1)可能會導致連貫性不佳和音系銜接不當(R1)。這些與主位化相關(guān)的問題(T2)在英語課堂上不被母語者重視(R2)。這里的問題(T2)是指前面的連貫性不佳和音系銜接不當(R1),是通過對語步1中具體命題的語義承接來開展語步2的論述。這樣的延續(xù)型主位推進模式符合人腦的認知規(guī)律,不僅吸引了讀者對所屬問題的關(guān)注,而且逐步達到了確立研究地位的目的。
2.1 延續(xù)型的修辭勸說功能
在語篇構(gòu)建的過程中,作者往往會先對讀者感興趣的內(nèi)容作出假設和預判,然后選擇不同的方式來組織不同的信息。為吸引和說服讀者認同并接受其構(gòu)建的主題,從語步2到語步3的推進過程中,也即從確立研究地位到向讀者展示當前研究的過程中,作者采用了延續(xù)型主位推進模式(40.74%),旨在向讀者重點介紹自己的研究內(nèi)容或目的,并闡述研究的意義所在。這體現(xiàn)了學術(shù)論文引言的一項重要修辭功能,即積極推銷當前研究,促其成功發(fā)表[15],如例2。
例2 M2 This requirement (T1) responds to the function of the English-language abstract, which is “to guarantee that the reported results of scientific work will circulate worldwide” (R1). M3 Taking previous studies in the field as a starting point (T2) the present paper sets out to analyze the global organization of RA abstracts from linguistics journals (R2).
譯文:這一要求(T1)反映了英文摘要的目的,即要在全球范圍內(nèi)傳遞論文作者的研究成果(R1)。本研究以前人研究為起點(T2),著重分析語言學期刊論文摘要部分的宏觀結(jié)構(gòu)(R2)。
例2所示引言選自一篇有關(guān)英文摘要研究的語言學期刊論文,仔細分析即可看出其語步間的層層遞進關(guān)系。在延續(xù)型推進方式的作用下,作者先闡述摘要所具有的重要功能(R1),然后聲明當前研究以此為基礎(T2),最后過渡到當前研究內(nèi)容(R2),這有助于作者快速向?qū)W術(shù)社團展示自己的研究,最終促其成功發(fā)表。
2.2 述位一致型的歸一性功能
述位一致型推進模式表現(xiàn)為,前一句的述位是后一句的述位,即述位相同,而主位不同。這體現(xiàn)出引言將不同的信息歸納到某一點上,使其具有歸一性。由語步2過渡到語步3時,采用述位一致型(48.15%)的方式更能凸顯出當前研究的內(nèi)容,如例3。
例3 M2 Less (T1) has been said on Swales’ writing style and the language he has employed to construct his ideas and reputation (R1). M3 In this paper I (T2) squeeze into this, admittedly very narrow, research gap to explore how he uses language to position himself, present his ideas and interact with his readers (R2).
例3顯示,作者點明了關(guān)于Swales寫作風格和語言特點的研究(R1)還較少(T1),然后直接過渡到當前研究內(nèi)容,即探討Swales如何通過語言來構(gòu)建身份、表達見解以及實現(xiàn)與讀者的互動(R2)。從指出前人研究的不足(R1)到展示當前研究的內(nèi)容(R2),作者保持了述位的一致性,意在強調(diào)當前研究的重要性,引起讀者的興趣和關(guān)注。
(二) 步驟間的主位推進及其語篇功能
學術(shù)論文引言除了宏觀上的語步關(guān)聯(lián)之外,還通過微觀上的命題銜接來層層推進,沒有邏輯的學術(shù)話語是難以令人信服的。而主位推進模式正是借助主位間的相互銜接來完成信息傳遞的交際目的的,是構(gòu)建語篇的一種重要邏輯手段。以下就其在引言步驟間的具體使用情況來分析其語篇功能。
1. 延續(xù)型與研究領域確立
根據(jù)新CARS模型,為了達到確立研究領域的交際目的,論文作者首先需要回顧相關(guān)領域的背景,然后通過小句主位向讀者依次展示前人研究的不同成果,并在述位中簡短介紹或評價,以方便讀者獲取有用的信息。從回顧宏觀的背景,再具體到某一與當前研究密切相關(guān)的研究背景中來,后者通常是前者的一部分,也即后一句的主位中某個成分來源于前一句的述位,或是對前一句述位中某一成分的擴展,這正是延續(xù)型主位推進模式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
表2 主位推進模式在27篇引言語步1中的分布情況
語步1延續(xù)型主位一致型述位一致型派生型步驟161(58.65%)21(20.19%)18(17.31%)4(3.85%)
根據(jù)表2的數(shù)據(jù),不難發(fā)現(xiàn),在語步1中,使用延續(xù)型主位推進模式的比例最高,達到58.65%。作者通過延續(xù)型這一推進模式的使用,不斷深化命題,使之更加具體,這實質(zhì)上也是受到引言聚焦方式的影響。這樣一來,讀者甚至只需通讀各個主位便可理清作者文獻回顧的思路,迅速把握主題,如例4。
例4 In scientific discourse (T1), the academic research article (RA) genre plays a pivotal role... (R1). Understood as the “master narrative of our time” (Swales, 2004, p. 207) (T2), the genre is the culmination of an involved process of research (R2). Where the law is concerned (T3), the research article is...but also to portray the nature of contemporary legal research (R3).
例4中,作者開門見山地指出,在科學語篇中(T1)學術(shù)論文這一體裁(R1)的重要性。接著引用Swales對學術(shù)論文的評價(T2=R1),點明前人對這一研究領域的不斷探索(R2)。再將主題具體到法律語篇(T3)的研究,強調(diào)法律學術(shù)論文的重要性。正是通過延續(xù)型的推進方式,主題范圍從一般到具體,一步步聚焦到某一確定的命題上,從而確立研究領域。
2. 述位一致與研究地位確立
引言具有篇幅雖小,但信息承載量大的特點。即便如此,在引言中,作者對于如何繼承前人的研究成果,依然會著力強調(diào)并展開積極辯護,旨在確立研究地位,幫助讀者充分了解當前研究的定位。這與述位一致型的特點相吻合,即述位相同,主位不同,將不同方面的說明和闡釋歸納到某一主題上。研究發(fā)現(xiàn),述位一致型推進模式主要分布在步驟1B,出現(xiàn)26次之多,以介紹前人的研究成果,如表3。
表3 主位推進模式在27篇引言語步2中的分布情況
語步2延續(xù)型主位一致型述位一致型派生型步驟1A步驟1B15(53.57%)50(47.62%)4(14.29%)23(21.90%)9(32.14%)26(24.76%)06(5.72%)步驟231(49.20%)16(25.40%)12(19.05%)4(6.35%)
這樣的推進模式不僅體現(xiàn)出學術(shù)語篇中多歸納總結(jié)的特點,還能起到強化主題的作用,如例5。
例5 For example, Coxhead and Nation (2001) (T1) reported that the AWL words cover around 8.5—10%...(R1). Cobb and Horst (2004) (T2) showed that the knowledge of the AWL words are necessary (R2). Other research studies (T3) have shown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AWL...(R3).
例5中,述位部分都提及了AWL(學術(shù)字匯表)一詞,而主位部分則分別介紹了在不同時期對AWL開展過研究的學者們。作者通過對同一個主題AWL的聚焦和展開,指明了前人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有利于幫助讀者強化關(guān)于此主題的認識,進一步達到確立研究地位的交際目的。
3. 復合型與當前研究展示
根據(jù)新CARS模型,在“展示當前研究”這一語步中,論文作者不僅要闡述論文的研究目的,有時還需要介紹論文的假設或問題、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等,甚至會簡要提及論文的主要結(jié)果和貢獻。因不同的步驟承擔的語篇功能有所不同,所以每一步驟中主位推進模式的使用情況也存在差異。
表4 主位推進模式在27篇引言語步3中的分布情況
語步3延續(xù)型主位一致型述位一致型派生型步驟127(58.70%)8(17.39%)10(21.74%)1(2.17%)步驟26(100%)000步驟34(21.05%)7(36.84%)6(31.58%)2(10.53%)步驟46(27.27%)5(22.73%)10(45.45%)1(4.55%)步驟51(50%)01(50%)0步驟65(19.23%)12(46.15%)6(23.08%)3(11.54%)步驟73(17.65%)7(41.18%)1(5.88%)6(35.29%)
通過表4可知,步驟1中以延續(xù)型(58.70%)推進方式為主,步驟4側(cè)重于述位一致型(45.45%),步驟6多用主位一致型(46.15%),而在步驟7中主位一致型(41.18%)和派生型(35.29%)主位推進模式的比例亦相近。
3.1 延續(xù)型與研究內(nèi)容或目的
對引言的語步和步驟進行劃分時發(fā)現(xiàn),27篇引言均有涉及步驟1“介紹研究內(nèi)容或目的”。這一步驟中多采用語義邏輯清晰的延續(xù)型(58.70%),是為了強調(diào)當前研究的適用性,如例6。
例6 In this paper, we (T1) use meta-discourse to examine variation in author voice...( R1). This (T2) allows us to provide a fuller picture...than has tended to be shown by previous research (R2).
顯而易見,作者清醒地認識到對當前研究成果的展示是論文成果是否能被學術(shù)社團認可的關(guān)鍵。
3.2 述位一致型與研究方法
學術(shù)研究成果還往往體現(xiàn)在研究方法的創(chuàng)新上,總結(jié)方法時通常會以敘述與其相關(guān)的新信息為主,因此大量使用述位一致型推進模式(45.45%),這體現(xiàn)了作者通過強調(diào)研究方法的新穎,來彰顯其研究成果的價值所在,如例7。
例7 There (T1) is by now a well-established tradition in RA genre analysis, Introduction-Method-Results-Discussion (IMRD) macro-structure (Swales, 1990)...(R1). We (T2) draw upon the IMRD framework...(R2).
3.3 主位一致型與研究價值
在總結(jié)完研究方法,介紹新信息的基礎上,作者往往會圍繞某一主題進行多方面的分析,凸顯出其研究在學術(shù)社團內(nèi)的重要性,如例8。
例8 In consequence, analyzing such articles for their potential variability of the conventional IMRD structure and for their descriptions of the move categories across the genre’s text (T1) may yield useful information...(R1). Indeed, the analytical focus on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T2) is a useful guide for...(R2).
主位一致型(46.15%)推進模式的恰當使用有利于將讀者的視線聚集在研究要點上,緊接著積極闡述研究價值,深化了當前研究主題,從而更容易獲得讀者的認同。
3.4 主位一致型、派生型與文章結(jié)構(gòu)
在步驟7“列出文章框架”中,作者常用主位一致型(41.18%)和派生型(35.29%)推進模式。主位一致型的例子如:“We first (T1) discuss...(R1). We (T2) review...(R2). We then (T3) discuss...(R3). We (T4) present...(R4). We finally (T5) present...(R5) ”。這樣的主位一致型結(jié)構(gòu)清晰明了,有助于讀者快速理清文章的布局和框架。
派生型主位推進模式表現(xiàn)為,多個分主位共享一個超主位,主位的層級關(guān)系決定了語篇的層級關(guān)系。如:“The reminder (T1) of this paper is organized as follows (R1). First, we (T2)...Second, we (T3)...”超主位(T1)派生出分主位(T2和T3)來介紹接下來的文章結(jié)構(gòu),這體現(xiàn)出作者在語篇中的“讀者態(tài)度”,便于和讀者建立良好的互動關(guān)系。
通過上述分析和討論發(fā)現(xiàn),在應用語言學期刊論文引言中,其宏觀結(jié)構(gòu)與新CARS模型的語步排序基本保持一致。由語步1推進到語步2的過程中,作者多采用延續(xù)型主位推進來實現(xiàn)命題從未知到已知的語義承接;在由語步2推進到語步3時,延續(xù)型和述位一致型的使用頻率較高,這是因為層層推進的延續(xù)型方式有助于作者快速展示研究內(nèi)容或目的,并勸說學術(shù)社團認同,而述位一致型則是將不同的新信息歸一到述位上,更加凸顯出當前研究內(nèi)容和焦點,以吸引讀者對研究命題的關(guān)注。
在微觀層面上,語步1多采用延續(xù)型推進模式,將主題范圍從一般一步步聚焦到具體;在語步2中,作者通過述位一致型推進模式來“介紹前人的研究成果”,體現(xiàn)出學術(shù)語篇中多歸納總結(jié)的特點;在語步3中,作者通過延續(xù)型,述位一致型,主位一致型以及主位一致型和派生型的方式來分別著重介紹研究內(nèi)容或目的,總結(jié)方法,陳述研究價值和列出文章框架,旨在強調(diào)當前研究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并達到“展示當前研究”的交際目的。
不同體裁所呈現(xiàn)出的篇章組織結(jié)構(gòu)和文體特征各有不同,因此體裁的差異性對主位推進模式的選擇有一定的制約作用[16]。在應用語言學期刊論文引言中,四種主位推進模式環(huán)環(huán)相扣,交互式穿插其中,以實現(xiàn)命題承接、主題聚焦和修辭勸說等語篇功能,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實現(xiàn)引言的布局謀篇和吸引讀者關(guān)注并獲其認同的目的。
[1] Swales, J. M.ResearchGenres:ExplorationsandApplication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229-234.
[2] 馬靜. 主位推進、語義銜接與英語寫作的連貫性——四、六級范型作文分析 [J]. 外語教學, 2001, 22(5): 45-50.
[3] 劉丹. 英漢主位結(jié)構(gòu)對比與英語寫作教學方法研究 [J]. 外語學刊, 2012, (3): 121-125.
[4] Hawes, T & Thomas, S. Theme choice in EAP and media language [J].Journalof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 2012, 11(3): 175-183.
[5] Arizavi, S., Shokouhi, H. & Mousavi, S. A. A cross-disciplinary analysis of thematic structure of dissertation abstracts [J].IranianEFLJournal, 2013, 9(4): 94-112.
[6] Chanyoo, N. A Corpus-Based Study of Connectors and Thematic Progression in the Academic Writing of Thai EFL Students [D].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2013: 1-161.
[7] Jing Wei. Thematic choice i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English essays [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 2016, 41: 50-67.
[8] 錢軍. 馬泰修斯及其語言理論.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2):60.
[9] Halliday, M.A.K. & Matthiessen, C. M. I. M.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 3rd ed. London: Hodder Education, 2004: 64-66.
[10] Danes, F. 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Text [A]. F. Danes(ed.).papersonFunctionalSentencePerspective[C]. Prague: Academia, 1974: 106-128.
[11] 徐盛桓. 主位和述位 [J]. 外語教學與研究, 1982, (1): 1-9.
[12] 黃衍. 試論英語主位和述位 [J]. 外國語, 1985, (5): 32-36.
[13] 朱永生. 主位推進模式與語篇分析 [J]. 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5, (3): 6-12.
[14] Samraj, B. Introductions in research articles: variations across disciplines [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 2002, 21: 1-17.
[15] Samraj, B. A discourse analysis of master’s theses across disciplines with a focus on introductions [J].Journalof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 2008, 7: 55-67.
[16] 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等.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概論[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168-170.
2016-08-11
馬靜(1966—),陜西咸陽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學、語篇分析。E-mail: marianmj@dhu.edu.cn
何洋(1992—),安徽蕪湖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學、語篇分析。E-mail: hyzikzin@163.com
H052
A
1009-9034(2016)03-014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