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妍 蘇曉蕾 李 晨 張明娟
南京農業(yè)大學園藝學院風景園林系 南京 210095
綠色景觀的生產性功能回歸*
張 妍 蘇曉蕾 李 晨 張明娟
南京農業(yè)大學園藝學院風景園林系 南京 210095
發(fā)展綠色景觀的生產性功能對快速城市化和工業(yè)化帶來的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資源匱乏等問題的解決至關重要。文章將綠色景觀的生產性功能結合城市雨洪管理設施、屋頂花園等,擴展景觀生產性功能在城市中的應用,進一步挖掘生產性景觀的功能。同時從景觀生產性功能的社會功能出發(fā),論述了景觀生產性功能的回歸帶給城市居民的田園關懷,對區(qū)域歷史文化的保護,以及對市民的科普教育功能。最后從理念創(chuàng)新的角度,闡述了綠色景觀的生產性功能回歸的重要性。
景觀的生產性功能,景觀生產性功能的回歸,生態(tài),功能挖掘
景觀的生產性功能來源于生活和生產勞動,它融入了生產勞動和勞動成果。包含人對自然的生產改造(如農業(yè)生產)和對自然資源的再加工(工業(yè)生產),是一種有生命、有文化、能長期繼承、有明顯物質產出的景觀功能[1]。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生態(tài)環(huán)境退化、資源匱乏問題以及人們對環(huán)境的需求問題亟待解決,景觀的生產性功能不僅可以增加城市綠量,改善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而且可以為城市生產生活提供必要的生產資料,解決一部分資源問題。我國早期的園林大多具備生產的功能,例如商周的苑和囿就是為了供應帝王狩獵而產生的。景觀的生產性功能伴隨著景觀的發(fā)展自身在不斷的成熟與發(fā)展,生產性功能一直是景觀中不能忽視的一項功能[2]。而現今,人們只關注景觀的生態(tài)和美化功能,景觀的生產性功能被忽視。
綠色景觀的生產性功能的回歸,首先體現在它的功能提升上,新材料的選用,在提升景觀效果的同時,可以提高景觀的經濟效益。第二,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擴張,人們回歸田園的心理需求越來越強烈,在城市中運用具有鄉(xiāng)土氣息的生產性景觀恰好可以滿足人們這一需求。第三,區(qū)域生產性景觀的合理運用對區(qū)域文化的保護以及對居民的科普教育活動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第四,綠色景觀的生產性功能的回歸也伴隨著新技術的運用以及對生產性景觀概念的延伸與拓展。最后,隨著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人們對健康問題的重視,食品安全隨之成為人們越來越重視的問題。在城市中種植生產性景觀可以使人們近距離地觀察到糧食水果的生產過程,近距離地接觸這些平常供人們食用的水果蔬菜,為人們創(chuàng)造一個直觀的糧食作物生產的展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顧慮。
1.1 生產與生態(tài)的結合
1.1.1 雨水花園生產性功能的挖掘
隨著城市雨洪管理的不斷提升,雨水花園成為城市雨洪管理的重要設計手段。生產性功能結合雨水花園的設計不僅可以對城市雨水進行收集,而且可以對生產性作物進行有效的灌溉,對水資源進行合理的循環(huán)利用。例如,位于美國堪薩斯18boardway的雨水花園用來解決當地的雨水控制問題。其場地建造在街道中央,呈規(guī)整的矩形,場地西北角到東南角有10 m的高差,利用高差在場地的西側建造雨水花園 ,遇到暴雨時,雨水經過街道流入雨水花園,雨水花園對雨水起到很好的儲存作用,降低了雨水對場地的直接沖刷。同時在場地的中央營造一片種植生產性作物的花園,這樣經過雨水花園貯存的雨水通過地形高差緩慢流入生產花園,為該花園中生產性作物的生長提供所需水源。這樣獨具匠心的設計不僅很好地解決了當地的雨水處理問題,而且實現了對雨水的循環(huán)利用,使生長在場地中的作物得到了有效的雨水灌溉,進一步發(fā)展了都市農業(yè)。
1.1.2 屋頂花園生產性功能的挖掘
隨著城市的不斷發(fā)展,建設用地面積緊張,城市綠化開始向立體空間發(fā)展,隨之產生了屋頂花園等綠化形式。近幾年,屋頂花園在城市中的應用也更為廣泛[3]。在屋頂花園里栽植蔬菜、水果、草藥、鮮花等生產型植物,不僅可以豐富屋頂綠化的形式,給屋頂花園帶來生機和美麗,而且可以降低室內溫度,增加環(huán)境的生態(tài)效益。在屋頂花園里營造生產性景觀,可以為市民提供季節(jié)性食品,增加了景觀的實用功能。 例如紐約的洛克菲特中心屋頂花園,設計師沒有采用平時綠化慣例采用的草坪草和矮灌木,取而代之運用了一些蔬菜、香草等具有生產性的植物材料,營造了一片片生產性景觀。這些綠色的生產性作物同樣給屋頂帶來了生機勃勃的綠意,降低了建筑的溫度,增加了城市的綠量。這些健康的綠色作物同時可以為市民提供有機食品。人們行走在這些用生產性作物構建的屋頂花園里,一邊感受著高樓林立的城市,一邊又隨手可觸碰原本屬于鄉(xiāng)村的田園作物,在城市里感受到一種回歸田園的情懷。這樣的設計不僅從功能上也從心理上滿足了市民感受自然、返璞歸真的需求。
1.2 生產功能與社會功能相結合
1.2.1 日常生活中的田園關懷
隨著城市的發(fā)展,人們開始遠離鄉(xiāng)村,聚集在城市里。在城市的街道兩側、公共綠地、庭園、屋頂、陽臺等多樣的城市空間里營造生產性園林景觀,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純樸的田園關懷。例如位于底特律市中心的拉斐特綠地,布置了超過200種的蔬菜水果以及草藥和鮮花,在繁華的城市環(huán)境中使用了平氣凝神的薰衣草,創(chuàng)造了一塊有機、自然、充滿生命力的都市農園。這塊位于城市中央的城市農園成為一塊有趣、美麗的城市生活空間,不僅可以為市民提供季節(jié)性食品,這里的花園更是一個教育圣地,人們在這里參與種植、栽培、采摘,了解糧食系統(tǒng)和體驗季節(jié)的變遷。在場地中,設計者設計了高矮不同的花盆,供高矮不同的人們欣賞。花盆里面種植了向日葵、黑莓等多姿多彩的生產性作物,并細心地在花盆邊標注了作物的科普知識,從氣味到形態(tài),可以讓游人在游玩的同時,輕松地學習到這些生產性作物的相關知識。
1.2.2 利用生產性景觀凸顯地域文化
有些地域的生產性景觀是具有一定歷史文化背景的,對其進行適當的保留和維護是對當地歷史文化的保護。在北京的北塢公園里,種植著大片的京西稻,京西稻原是專供皇家食用的稻米優(yōu)良品種,在京西有數百年的種植史。解放后,隨著大規(guī)模的土地建設開發(fā),原京西稻的主要產地已基本消失。為了弘揚農耕傳統(tǒng)文化,重振京西稻生產,凸顯京西的地域文化,在現今的北塢公園里種植大片的京西稻,呈現著絕美的地方景觀。又例如中國的銀杏之鄉(xiāng)——山東郯城,這里銀杏的栽培歷史悠久。全縣樹齡在100年以上的銀杏大樹有2萬株之多。位于咸寧市咸安區(qū)的桂花鎮(zhèn),是中國的桂花之鄉(xiāng)。該地栽種桂花的歷史悠久,桂花樹品種齊全,共有桂花樹150余萬株。在該鎮(zhèn)發(fā)展桂花具有經濟和生態(tài)雙重效益。桂花是良好的城市綠化樹種,可以優(yōu)化當地的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綜上所述,在這些地區(qū),生產性作物本身作為當地的歷史文化的承載物,更好地保留與傳承這些生產性作物不僅可以保護區(qū)域的文化特色,而且可以促進當地的經濟發(fā)展。這些作物作為當地的鄉(xiāng)土樹種,可以優(yōu)化當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1.2.3 多樣化的科普教育
在城市中營造生產性景觀可以起到很好的科普教育作用。在底特律的拉斐特綠地中,人們可以在這里的公共自然空間里種植植物,栽培蔬菜,采摘成熟的果實。人們在這里隨著作物的生長體驗季節(jié)的變遷,了解糧食的生長與采收。這些美麗富饒的作物花園,對孩子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采用五彩繽紛的小花盆種植著黑莓、向日葵,這些花盤也是高矮不齊,可以讓不同身高的小朋友接觸到這些花朵,和它們進行近距離的接觸。同時,設計者很細心地在花盆的邊緣做出了標注,對花盆里生長的作物從色彩、質地、氣味到形式都做出了說明。人們在這里漫步散心的同時,也會對平日里食用的生產性植物有了更多的了解。另一個著名的案例就是沈陽建筑大學的稻田景觀,設計者用水稻、作物和當地的野草來營造校園環(huán)境。這樣運用生產性景觀來營造校園環(huán)境,凸顯了場地的特色,投資少,易于管理,形成了獨特的、經濟又高產的校園景觀。稻田的景觀很美,在學校里更是作為了一種科普教育。學生不僅可以觀察作物一年四季的變化,亦可親身體驗收獲的樂趣[4]。同時,美麗又純樸的稻田景觀帶給了人們一種回憶,一種鄉(xiāng)愁,它教育人們尊重自然,回歸土地原有的具有生產功能的性質。
我國現有的生產性景觀的類型比較單一,多為農業(yè)型生產性景觀,不可置疑的是農業(yè)型生產性景觀是現今我國生產性景觀的主體。例如種植蔬菜香草構成的菜園,或種植瓜果形成的果園,這些都是農業(yè)物質生產型生產性景觀。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景觀的生產性功能不能局限于傳統(tǒng)農作物的栽培,能源器材也可以作為生產性景觀的造景材料及造景主題。將能源器材納入生產性景觀的范疇,不僅能夠協(xié)調發(fā)展能源與土地的關系,而且更加豐富了生產性景觀的多樣性,拓寬了生產性景觀的理念范疇[1]。例如在我國的西北風帶建立的風力發(fā)電廠,規(guī)劃齊整的風力發(fā)電機豎立在廣袤無垠的大地上,形成壯美的景色,不僅成為當地極具特色的地標,而且為當地提供著清潔的能源。
全球化和城市化極大地改變了城市的環(huán)境。全球氣候變化,土地功能缺失以及嚴酷的生態(tài)問題,讓景觀不得不回歸它的地方性,回到土地本身所含有的意義——生產性[5]。伴隨著城市的發(fā)展,各種城市基礎設施的進步與完善,生產性景觀結合城市雨洪管理設施和屋頂花園建設,不但進一步完善了城市基礎設施,而且豐富了景觀的多樣性。不僅如此,景觀的生產性功能的回歸給城市帶來了田園般的詩意,讓市民在忙碌的城市生活中感受到了鄉(xiāng)野田園般的關懷,給孩子們營造了一片健康積極又可愛的生產花園。景觀生產性功能的回歸,給城市增加了許多積極的綠色空間,增加了景觀的多樣性,促進城市的生態(tài)和諧發(fā)展,還可以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為市民提供優(yōu)質健康的食物。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城市的進步,景觀的生產性功能將會得到更多的重視與運用,生產性景觀也將會在更大程度上促進城市的健康發(fā)展。值得強調的是,生產性功能作為景觀的一個輔助功能并不能完全取代生態(tài)功能在景觀功能中的主導地位,生態(tài)功能作為綠色景觀中的主導功能一直對促進社會與自然和諧發(fā)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強調綠色景觀生產性功能的回歸是建立在社會快速發(fā)展之下,綠色景觀的生產性功能以一種新面貌帶給景觀活力,促進城市發(fā)展。但它的作用是局限的,不能代替景觀的其他功能。
[1]張馨韻,朱福勇.城市生產性景觀的現狀與發(fā)展趨勢[J].廣東農業(yè)科學,2013(19):225-227.
[2]王健. 中外造園史[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
[3]和曉艷. 屋頂綠化的生態(tài)效應評估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3,41(9):3987-3990.
[4]徐芃.中外生產性景觀的概述[J].江西農業(yè)科學,2012,24(3):23-25.
[5]秦穎.構建城市開放空間的可持續(xù)生產性景觀[D].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13.
Come-backing of Productive Function of Green Landscape
Zhang Yan Su Xiaolei Li Chen Zhang Mingjuan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unction of green landscape is essential to address the deteriorated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scarcity happening in conjunction with rapid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This paper expanded the application of landscape productive functions in cities by combining it with urban stormwater management facilities, roof garden, etc., and further explored the functions of productive landscape. It also started from the social aspects of landscape productive function to discuss the pastoral care of urban residents,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culture in some areas and the public science education function that the productive function of landscape has brought back. Finally, it expound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me-backing of productive function of landscap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ceptual innovation.
landscape productive function, come-backing of productive function, ecology, function exploration
2016-05-2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特大型城市中公園綠地的生態(tài)用地效率研究——以南京市為例(31200530)
張 妍(1993-),女,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園林生態(tài)。E-mail:2015804220@njau.edu.cn
張明娟(1979-),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植物與景觀生態(tài)學。E-mail:zhang-mj@njau.edu.cn
10.3969/j.issn.1672-4925.2017.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