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另 維
海上一日
文 | 另 維
▌傍晚在歌詩達大西洋號郵輪九層甲板上欣賞海景
我心急火燎趕去天津,搭乘一班郵輪,這艘郵輪要花46天時間,遠赴太平洋。
這是我第一次免費旅行。在此之前,我只是聽說過這個職業(yè):別人出錢請你外出游玩,在社交媒體上用圖文記錄感受?!奥眯畜w驗師,度假和工作傻傻分不清楚,全世界最爽的工作”,吹得天花亂墜。
我是怎么得到這次出行機會的呢?
要從頭說起的話,應該是10年前社交媒體興起的時候,我變成了“微博癡迷癥”重癥患者,每天都要發(fā)一條才能入睡;外出旅行更是曬得不亦樂乎,不然就像沒去過一樣,每張照片、每段文字都必須是100%發(fā)揮。
四年之后,我偶然看到新浪微博的“旅游自媒體扶植計劃”,花了一整個晚上寫郵件,打包了自己最滿意的旅行照和轉發(fā)、評論、點贊量都不錯的微博截圖,然后報名。一個月后,他們回復了—我的微博認證添了句“微博旅行玩家”。
又過了兩年,他們的合作媒體要派大V去采寫內容,于是推薦了我。
說是糊里糊涂,其實我確實做了很多,做了很久,說是處心積慮,但我從前根本不知道有這樣的機會存在。
只能感嘆,這真是個好時代。
2016年12月3日,我乘坐的歌詩達大西洋號郵輪進入太平洋。
46天航海,今天是第四天,我開始感受到壓力。
一整天都陷在焦慮里,仿佛回到了大學,期末考試像一把頂在太陽穴上的槍,不知從何下手,只恨過去為什么不準備充分一點兒。
“工作旅行”和“度假”的不同,在起航第四天迅速顯現(xiàn)了出來。
第三天,濟州島之行結束當晚,“朋友圈”刷爆了其他大V的一日圖文游記,精美的圖片,細致的描述。船停泊后,大家四散進入島嶼的各個角落,短短幾小時,每個人都帶回了屬于自己的獨特發(fā)現(xiàn)。
兩個男孩子去了性愛博物館,他們的照相技術好極了,把那些葷葷的小動作修出了調皮又精致的色澤,添上一段俏皮的描述,看得我心癢癢。據(jù)說他們還在博物館里做了直播,顯然是有備而來,而我連濟州島有這樣的地方都不知道。
有個叫Thy的前輩,好像還是故宮博物院的講師。
前輩是集郵愛好者,帶了幾十年間自己從世界各地收集的本次旅行15個目的地島嶼的郵票,每到一個島,去郵局貼上這個島的郵票,寄一封信到家里,全程拍攝,再在“朋友圈”寫上一千字記錄過程和感受。他給這個系列取名“萬里郵路”,走心又具有個人特色。
前輩下了船直奔萬丈窟。濟州島是一座火山島,而萬丈窟是火山噴出的熔巖形成的洞窟,洞里有鐘乳石、石柱、管狀隧道等只有在教科書上才能看到的鬼斧神工。洞窟內還棲息著60多種洞窟生物,罕見,歷史悠久,妥妥的世界自然遺產和地質公園。
這么好的地方,我在濟州島上待了一天,到頭來居然是在“朋友圈”里見到。
看看自己發(fā)布的街頭擺拍和黑豬肉試吃記,一股羞恥感積在胸口,呼吸都跟著不順暢了。
同樣是拍照和撰寫旅行體驗,怎么我就只能體驗出這么膚淺的玩意兒。
微信源源不斷送來點贊提示,內容同時貼出來,大家的水準一目了然,邀請方、推薦人和體驗師們都在互相點贊,那些贊像打在我臉上的耳光,我覺得我愧對所有點頭允許我上船的人。
好想馬上發(fā)布一些好內容。
船再大,也不過是汪洋大海中狹小的密閉空間。
我跑到甲板上去,跑到咖啡廳去,跑到圖書館去,跑到小教堂去,跑到舞廳去,渴望找到些好素材,然后立即拍照撰文。
我急匆匆地從一樓到十樓,又從十樓到一樓,來回竄了好幾圈,越急越找不到。
天黑了,有人更新“朋友圈”了,他們剛剛拍到了攝人心魄的海上落日和星空,不一會兒已經(jīng)被好些人轉發(fā)。
我眼睜睜地看著,風景就在頭頂,他們過硬的技術讓我望塵莫及。
在赤裸裸的比較里,我所有的表達都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風浪打在船身上,天空忽晴忽陰,太平洋沒有看起來那么溫柔。
船蕩起來了,燈、杯子……細小的物件都晃起來了。
我開始暈船,吃進肚子里的佳肴變成令人反胃的毒,頃刻間我只想找個地方好好吐。不知是不是急的,我向來是不暈船的。
微博信任我的能力,推薦我,主辦方給予我夢幻般的46天太平洋環(huán)游,如此的認可和期待,我卻交不出與之相配的作業(yè)。
交不出也要交。
船上網(wǎng)絡很差,我還是鍥而不舍地下載后方做好的圖片,配上文字和攝影作品,及時發(fā)布旅行感受。發(fā)布不成功,眼睛發(fā)紅也要繼續(xù)嘗試,四個小時守在某個角落里,脊背僵直地刷新微博,祈盼“發(fā)送成功”的提示讓我解脫。
游客們在甲板上打羽毛球,游泳,泡溫泉,跳廣場舞,互相拍照,我快步穿過一片又一片歡聲笑語,覺得他們離我好遠。
此刻,后方的美編在微信群里發(fā)計時圖,“46天環(huán)航太平洋:第X天”,主辦方時不時提醒:“今天的雞尾酒會只有一次,不要錯過哦!”這些求之不得的驚喜、美好和關照,因為我遲遲交不出滿意的作品,全部變作壓力。
沒有人拿槍指著我,但是工作任務無形而客觀存在著,越是無人管束,我心里越是沒底。
看來任何事情,但凡有了工作任務的壓力,都不是好玩的了。
我把自己關在房間里,用被子蒙住頭,逼自己靜下心來。不被情緒淹沒,才有余力思考解決方式。余下的行程還很長,我要知道怎么玩,才能有更好的體驗。
和那些足跡早已遍布全球,又在某一領域有專長的旅行家相比,我有三個不足:一、人生閱歷不足;二、攝影、攝像技術不過硬;三、準備資料不充分。
一和二都需要時間積淀,一時半會兒再著急也于事無補,最后一個有望快速攻破。
怎么辦呢?
一、惡補不足;二、向厲害的人學習。
船上網(wǎng)絡差,我叫男朋友搜索下一站的信息,歷史、文化、軍事、美食、美景……所有能找到的相關信息,全都發(fā)送給我。
我一邊讀,一邊給Thy前輩發(fā)微信,表達我的佩服,闡述我的困惑,希望他在下一站帶上我,教我尋找屬于自己的體驗旅行的方式。
我讀完資料,他也回復了。
“年輕人愛學習,能虛心求教,我是愿意教的?!?/p>
希望隨后的日子,有所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