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萍
(大連市中心醫(yī)院關節(jié)外科,遼寧 大連 116033)
下肢骨折術后合并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護理分析
王艷萍
(大連市中心醫(yī)院關節(jié)外科,遼寧 大連 116033)
目的 探討下肢骨折術后合并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護理方法與效果。方法 選擇我院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接診的下肢骨折手術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2組,每組40例,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干預,研究組則采取針對性護理干預。觀察記錄兩組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與住院時間及患者對護理滿意率,并對比分析。結果 研究組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則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對護理滿意率則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下肢骨折患者采取針對性護理干預能明顯減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而且可以提高患者對護理滿意率,縮短住院時間,值得借鑒。
下肢骨折;下肢深靜脈血栓;針對性護理;效果
下肢骨折屬于常見骨折疾病,主要是因術前創(chuàng)傷與應激反應特別是制動狀態(tài)等所致,下肢骨折手術治療有不錯效果,但是極易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1]。骨折手術與創(chuàng)傷刺激會造成血小板增多及黏附性增強,同時手術會引發(fā)失血與脫水等,出現血液高凝狀態(tài)[2]。為了進一步探討下肢骨折術后合并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護理方法與效果,我院針對接診的80例下肢骨折手術患者進行了研究,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共計納入對象80例,全部為我院接診的下肢骨折手術患者,納入時間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納入研究對象臨床資料完整,簽署知情同意書,隨機分為2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20~81(55.4±5.3)歲。研究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21~79(55.8±5.1)歲。在前述一般資料上組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可比。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入院后常規(guī)檢查、健康教育,并進行飲食干預與并發(fā)癥護理。研究組則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如下:①術前針對性護理干預:a.心理疏導:患者入院后往往有煩躁、消沉、焦慮及抑郁等負面心理情緒,為此應及時實施心理疏導,根據年齡、職業(yè)、文化程度、性格等制定針對性心理干預,耐心與患者溝通交流,盡量以通俗易懂語言解釋下肢深靜脈血栓原因與后果,加強健康宣教,消除對手術的恐懼,打消顧慮,增強對手術信心。同時,護理人員應有高度責任心與同情心,積極安慰與鼓勵患者,促使患者更主動地配合治療與護理。b.術前評估:評估患者耐受程度與下肢深靜脈血栓危險因素,尤其是老年患者臟器功能衰退、應變力較低、手術耐受力降低、修復能力減弱,加上合并基礎性疾病,為此要全面評估,系統(tǒng)檢查,評估臟器功能,盡早做好預防,盡量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c.術前檢查:術前完善好相關檢查,比如肝腎功能、血常規(guī)、凝血功能、血糖、心電圖、胸部X線片、大便常規(guī)、尿常規(guī)等情況,詢問既往史、藥物過敏史等,訓練患者床上大小便,避免術后臥床不適發(fā)生尿潴留或便秘。②術后針對性護理干預:a.病情觀察:術后對患肢腫脹、皮膚顏色、溫度、足背動脈搏動強弱、麻木感等進行觀察,和健肢比較,聆聽患者主訴,間隔1~2 h觀察患肢末梢血液情況,如果有潮紅、腫脹、皮膚溫度、疼痛等,則可能是血栓形成或包扎過緊,出現異常及時上報并協(xié)助處理。少數患者患有心血管疾病,則嚴格控制輸液速率,避免急性肺水腫。b.飲食干預:叮囑患者麻醉術后6 h進流食,比如水分較多、高維生素、易于消化及清淡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包括番茄、新鮮蔬菜、菜湯及米粥等,少量多餐,逐漸從半流質過渡到普食。叮囑患者戒煙戒酒,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指導他們多飲水,減少高脂肪與高膽固醇飲食,排氣后可以富含粗纖維的食物、水果為主,改善體質,避免便秘[3]。c.患肢護理干預:術后根據患者情況盡早下床活動,麻醉蘇醒后以間歇充氣壓力泵處理,早期以腓腸肌與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骨折固定允許后盡早主動活動踝關節(jié),包括屈伸與環(huán)轉運動,以“踝泵”加速靜脈回流,若無法主動活動下肢,則定期被動活動下肢,以不引起患者不適最佳,同時應避免膝下墊枕,阻止經脈回流誘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護理人員與家屬應協(xié)助患者完成被動活動,包括按摩雙下肢,加速血流,促進血流。此外,為了減少血液高齡,術后要予以右旋糖酐靜滴或者小劑量阿司匹林口服等,提高抗凝效果。
1.3 觀察指標:觀察記錄兩組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與住院時間及患者對護理滿意率,并對比分析。
1.4 評價標準[4]:患者對護理滿意程度按照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測評,總分100分,評分越高則滿意度越好,其中不低于90分為滿意、70~89分為基本滿意、不足70分為不滿意,滿意率=(滿意例數+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tǒng)計學處理:將本次研究的相關數據錄入Excel表格中,統(tǒng)計學分析采取SPSS18.0處理,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予以卡方(χ2)檢驗,而計量資料則用均數(±s)表示,予以t檢驗,以P<0.05作為統(tǒng)計學有意義的標準。
2.1 組間患者對護理滿意率比較:研究組對患者滿意29例、基本滿意10例、不滿意1例,滿意率為97.50%,對照組則滿意20例、基本滿意13例、不滿意7例,滿意率為82.50%,研究組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2.2 組間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與住院時間比較:研究組下肢深靜脈血栓并無任何1例,發(fā)生率為0,對照組則發(fā)生4例,發(fā)生率為10.00%,研究組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住院時間為(10.57±2.09)d,對照組則為(15.78±3.23)d,研究組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
下肢骨折術后極易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作為特殊并發(fā)癥,指的是靜脈血栓在下肢深靜脈血管內發(fā)生凝結,而且還記憶出現皮炎、下肢水腫、繼發(fā)性靜脈曲張、瘀滯性潰瘍及色素沉著等[5]。誘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原因較多,比如血液高凝狀態(tài)、靜脈滯緩、靜脈壁損傷等。我院針對接診的80例下肢骨折手術患者進行研究,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研究組則采取針對性護理干預,結果顯示研究組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而護理滿意率則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針對性護理干預從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原因,以及患者具體情況出發(fā),實施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包括術前檢查、術前評估、心理疏導、飲食干預、病情觀察及患肢護理干預等,提高患者抵抗力,及時消除與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消除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病因,促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態(tài)接受治療與護理,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提高患者對護理滿意率,改善療效。
綜上研究結果所述,下肢骨折患者采取針對性護理干預能明顯減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而且可以提高患者對護理滿意率,縮短住院時間,值得借鑒。
[1] 陳惠蓮.老年下肢骨折術后下肢深靜脈栓塞的預防和護理[J].航空航天醫(yī)學雜志,2015,26(1):122-124.
[2] 逄琳.下肢骨折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及護理對策[J].現代預防醫(yī)學,2013,40(12):2368-2369.
[3] 崔艷玲.84例下肢骨折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護理[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3,32(19):180.
[4] 陳敏,王美君.下肢骨折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及護理[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3,13(11):17-18.
[5] 黎華.對行下肢骨折手術的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對預防其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J].當代醫(yī)藥論叢,2016,14(1):77-79.
R473.6
B
1671-8194(2017)31-02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