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瑜,趙 志,孟凡夫
(鐵嶺市農業(yè)技術推廣總站,遼寧 鐵嶺 112000)
魯單9088玉米品種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探討
馬 瑜,趙 志,孟凡夫
(鐵嶺市農業(yè)技術推廣總站,遼寧 鐵嶺 112000)
介紹了魯單9088玉米品種的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措施,供參考。
魯單9088;特征;栽培技術
魯單9088由山東農科院玉米研究所選育,安徽華成種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獨家買斷全國生產經營權,已通過國家審定和安徽省審定,2017年有望通過山東省審定。
審定編號:國審玉2012015、皖玉2013007,該品種適宜推廣區(qū)域:淮北區(qū)、東南區(qū)種植。
特征特性:東南地區(qū)出苗至成熟105 d,比對照農大108早3 d。在黃淮區(qū)生育期98 d左右,比對照鄭單958遲熟1 d。該品種幼苗葉鞘紫色,葉片綠色,上部葉片上沖,雄穗分枝較少,花藥紫色,穎殼淺紫色。株型緊湊,株高260 cm,穗位100 cm,成株葉片數20片。花絲紅色,果穗筒型,穗長17 cm,穗粗4.8 cm,穗行數13行,行粒數31粒,出籽率87%,籽粒為馬齒形,黃色紅軸,千粒重393 g。接種鑒定,中抗小斑病、大斑病、紋枯病和莖腐病,高感玉米螟。籽粒容重712 g/L,粗蛋白(干基)10.20%,粗脂肪(干基)4.59%,粗淀粉(干基)73.37%。2010-2011年參加東南玉米品種區(qū)域試驗,兩年平均產量452.3 kg/667 m2,比對照農大108增產10.5%。2011年生產試驗,平均產量489 kg/667 m2,比農大108增產7.5%。2012年安徽省生產試驗產量575.3 kg/667 m2,較對照品種增產2.83%。栽培技術如下。
該品種在淮北地區(qū)6月上中旬播種為宜,堅持“夏播無早,越早越好”。采用機播能達到深淺一致,一般3~5 cm為宜,切忌播種過深,造成弱苗,同時覆土鎮(zhèn)壓,力爭一播全苗,爭取苗全、苗勻以及苗壯。
合理密植能使葉面積指數發(fā)展動態(tài)合理,使群體內部受光良好,提高光合效率。最佳密度3 500株/667 m2,行距60 cm,株距31 cm。
正確確定施肥量是實現(xiàn)玉米高產、穩(wěn)產、高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玉米一生吸收的養(yǎng)分以氮為最多,鉀次之,磷較少,必須綜合運用,反對“一炮轟”的施肥方法,應輕施苗肥,重施大口肥,補追花粒肥。
種肥播種時施用,可使用氮磷鉀三元復混肥各25 kg/667 m2,超高產田塊增施鋅肥1~1.5 kg/667m2。穗肥在大喇叭口期追施,是玉米一生重要施肥期,用量25 kg/667 m2?;7试诔樾鄣酵陆z期追施,施15 kg/667 m2尿素。板茬直播時,出苗后就要抓緊追肥,苗期和拔節(jié)期各追肥1/2有利玉米高產穩(wěn)產。
4.1 鋤草
播種后,土壤墑情好采取苗前封閉除草,干旱可選擇苗后鋤草,做到全生育期田間無雜草。
4.2 查苗補缺
玉米播種后,由于整地質量和墑情的原因,易造成玉米缺苗斷壟的情況,需要及時查苗補缺。應3~4葉期間苗,5~6葉期定苗,要求定苗時連根拔除,但定苗不宜超過6片葉。定苗標準,一般遵循“去大小苗留齊苗,去病苗留健壯苗;去弱苗留壯苗,去混雜苗留純苗”。留苗植株大小一致、生長發(fā)育整齊,苗期留苗整齊度越高,后期玉米產量越高。
4.3 中后期管理
從拔節(jié)至大喇叭口期可在行間淺中耕除草,苗旁淺,行間深,結合中耕進行起壟培土,既防倒伏又疏松土壤,增強土壤通氣性,利于排灌。在拔節(jié)期即播后30 d左右,可追施尿素15~20 kg/667 m2,在大喇叭口期即播后45~50 d,視苗情也可施尿素10~20 kg/667 m2。
4.4 及時排灌
玉米苗期抗旱能力最強,拔節(jié)期抗旱能力比較強,遇雨要及時排水。玉米受澇后的解救辦法是“一排二送”,“一排”即及時排出田間積水,“二送”即“送肥、送氣”,排出積水后及時補追速效氮肥即“送肥”,一般嚴重積水的田塊補施尿素7.5 kg/667 m2;“送氣”即及時鋤地,遇澇后及時鋤地不僅能破除板結還能提高肥料利用率。玉米拔節(jié)期是玉米整個生育期對水肥需求關鍵時期,特別是抽雄前后的花粒期(抽雄前10 d和后25 d),必須保證充足的水分供應,防止“卡脖旱”。此時如遇嚴重干旱可減產50%左右,這時干旱必須要澆一次水,旱天澆水比正常年份更高產。發(fā)現(xiàn)旱情一定早澆,做到“澆增產水不澆救命水”。土壤水分要保持田間持水量的70%~80%,直觀上達到地皮見濕不見干,見干就澆水,特別是開花授粉前后的25 d內不能缺水。要獲得玉米高產,防旱的同時必須做好排澇準備。
4.5 加強病蟲害預防
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正常年份重點注意防治一下地老虎、玉米螟等蟲害就可以了。
1005-2690(2017)04-0069-01
:S513
:B
2017-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