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今團
徐夤《尚書惠蠟面茶》之“蠟面茶”考
□林今團
徐夤《尚書惠蠟面茶》詩由10多個要素組成,“蠟面茶”僅為其中之一,卻至關重要。至今似乎未有“蠟面茶”專題探究。本文粗淺考究,以求拋磚引玉。
徐夤(860—929),字昭夢,福建莆田(今城廂區(qū)城郊鄉(xiāng))人,唐乾寧元年(894)登進士第,授秘書省正字。他博通經史,長于詞賦。登第后,先在長安過了8年“十二街前樓閣上,卷簾誰不看神仙”的春風得意日子。后于天復年間(901—904)游大梁(今開封)進謁梁王朱溫,因言語偶觸朱隱諱,作《大梁賦》討好朱。賦中“千金漢將,感精魂以神交;一眼胡奴,望英風而膽落”后句譏誚朱溫死敵、一目失明的沙陀人晉王李克用。朱溫讀后大喜,徐夤卻為自己埋下了禍根。開平年間(907—910)徐夤再度應試并中狀元。引見之日,朱溫要徐夤改動此前所作《人生幾何賦》中的“三皇五帝,不死何歸”句。他不假思索地答曰:“寧可無官,不可改賦。”引起朱的大怒,當即被取消狀元資格。徐夤毅然回閩,時王審知延攬人才,便入幕府辟掌書記,與黃滔、翁承贊等同受禮遇。后因“禮待簡略,拂衣而去”。轉而到泉州依附刺史王延彬與王延彬同好詩賦,每同游賞,深受禮遇,凡十余年。后延彬驕縱,黜歸私第失勢,徐夤因之失去靠山,生活無著,只好再赴福州投奔王審知。到后唐李氏取代后梁朱氏后,才不得不歸隱于故里莆田延壽溪畔。徐夤遺作有《探龍集》《釣磯文集》及《雅道機要》傳世。
關于徐夤的生卒年,有學者認為“徐夤生卒年不詳”;也有學者認為徐夤生卒年是849—921年;而盧美松主編的《福建省志》則認為徐夤“生卒年不詳,約為唐咸通至后唐天成間(860—929)人”。相比之下,盧美松所記可信度較高。因為后唐莊宗滅后梁是在923年,只有在這年之后,徐夤才有可能離開王審知。紀昀《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四》載明:“及莊宗滅梁(923)也,四方諸侯以為唐室復興,奉琛為慶者相繼。王審知在閩中也,遣使至。遽召其使問曰:‘徐夤在否?’使不敢隱,以‘無恙’對莊宗。因慘然曰:‘汝歸,語王審知,父母之仇不可同天,徐夤指斥先帝,今聞在彼中,何以容之!’使回,具以告。審知曰‘如此,則主上欲殺徐夤耳。今殺,則未敢奉詔,但不可以用矣,即日戒閽者,不得引接。徐夤坐是終身?!币驗橥鯇徶拇蠖鞔蟮?,“未敢奉詔”,徐夤才得以免死?!安坏靡印保K日無所事事,他只好逃之夭夭,也免得連累王審知。
錢時霖也說:“徐夤……李存勖因閩使問夤,謂其指斥先帝,告審知,欲殺之,夤遂拂衣去,與妻月君偕隱以終……”
因此,徐夤去世時間只能是在后梁末帝朱滇龍德三年亦即后唐莊宗李存勗同光元年(923)或其之后。
徐夤是晚唐五代的知名作家,其詩、賦頗多。其中有一首茶詩描寫蠟面茶的釆摘、制造、形狀、運輸、碾羅、茶具、點瀹、用水等,尤其是贈茶者及其深異之恩。其詩如下:
尚書惠蠟面茶
武夷春暖月初圓,釆摘新芽獻地仙。
飛鵲印成香蠟片,啼猿溪走木蘭船。
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輕涵翠縷煙。
分贈恩深知最異,晚鐺宜煮北山泉。
徐夤詩中的蠟面茶、香蠟片也稱為蠟面或蠟茶,就是古代的一種團餅茶名稱。何為蠟面茶?自宋至清,歷史記載繁多,如北宋褔建轉運使蔡襄《茶錄》(1049—1053)記載:這種餅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黃紫黑之異?!薄岸胴曊呶⒁札埬X和膏,欲助其香?!北彼涡苻缎捅痹坟暡桎洝芬嘁d:“建炎(1127—1130)《朝野雜記·甲集》云,建茶歲產九十五萬個,其為團、胯者,號蠟茶,久為人所貴?!倍未檀蟛堆莘甭独m(xù)集》(1192年前后)說得更清楚:“蠟茶,建茶名蠟茶,為其乳泛湯面,與溶蠟相似,故名蠟面茶也。楊文公談苑曰,江左方有蠟面之號是也。今人多書‘蠟’為‘臘’,云取先春為義,失其本矣?!?/p>
明代徐光啟《農政全書》則記述蠟茶的釆制工藝及其要求:“蠟茶最貴,而制作者亦不凡,擇上等嫩芽,細碾入籮,雜腦子(龍腦香料)諸香,膏油調齊(劑),如法印作餅子,制樣任巧。侯干,仍以香、膏油潤飾之。其制有大小龍團,帶胯(銙:塊、片)之異,此品惟充貢獻,民間罕見之。”
徐夤《尚書惠蠟面茶》詩中的蠟面茶何時何地所產,這是詩中的要害,亦關乎福建茶史。
多種史料證實,唐朝后期,福州已生產并進貢蠟面茶。
歐陽修《新唐書》載:“福州長樂郡……土貢:蕉布、海蛤、文扇、茶、橄欖”。
宋代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載:“是時,偽蜀詞臣毛文錫作《茶譜》,亦第言建(州)有紫筍,而蠟面乃產于福(州)……荷不知蠟面之號始于福,其后建安始為之?!保腻a《茶譜》作于935年前后,即935年之前,建州各縣產銷的茶葉是“片大極硬”的紫筍,而非蠟面。“建安”為古建州政府駐地亦即現(xiàn)在的建甌市區(qū))。
熊蕃(1106—1156),字茂叔,北宋建州建陽縣熊屯(今莒口鎮(zhèn)焦嵐村)人。長期生活于建安縣,又長期管理北苑貢茶事務,對建州各縣茶區(qū)何時何地產銷何種名茶做過詳細調研。后又編著《宣和北苑貢茶錄》,論述北苑貢茶發(fā)展過程。
宋代梁克家《三山志》(1182)載:福州“土貢:……厥貢土物,舊不逾三四。在唐,貢蕉布、海蛤、文扇、茶、橄欖”。其所記5項貢品中的“茶”,是何種茶,該志作了詳細的記載:“福州貢蠟面茶,蓋建茶未盛前也?!?/p>
明朝黃仲昭《八閩通志·卷二十五·食貨·土產》與清朝謝道承《福建通志·卷十·物產》同樣記載唐朝“福州貢蠟面茶,蓋建茶未盛前也”。
福州之所以在唐朝后期能夠制造蠟面茶并且進貢,是有其獨特條件的,而建州卻沒有這個條件。
林又元說:“鼓山茶:相傳閩王王審知創(chuàng)建涌泉寺時,民有罪者,謫居于此,倚巖架屋,令其種茶,以供僧廚。清乾隆間刊印的《鼓山志》稱茶園有‘居人二十余家。’至咸豐年間刊印的《逸園詩鈔》稱‘僅存一二家’。劉家謀《茶園》:吾聞半巖茶,不讓天池美,忠懿昔開閩,罪人謫居此,取供香積廚,種植勞未已……”
上述林、劉所謂“民有罪者”和“罪人謫居此”,說的是唐朝后期,光州王審知兄弟入閩時所率領的大批軍民中的人。
王潮(846—897)、王審知(862—925),淮南道光州固始縣人,諸兄弟于唐中和五年(885)率大批軍民隨王緒征戰(zhàn)、占領福建全境。乾寧三年(896)王潮升威武軍節(jié)度使,同年病重,王審知繼位,朝廷命王審知任威武節(jié)度使、福建觀察使,累遷至檢校太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瑯琊王,天佑四年(907)升為中書令、封閩王,去逝后謚忠懿王。
徐曉望《唐末五代福建茶業(yè)考》說得更清楚,王審知兄弟率五千人渡海入閩,為福建帶來了包括制茶術之類的各種技術……唐代中國兩大茶葉產區(qū),一為四川,一為淮南……四川峽州制茶術在其區(qū)域內最棒?;茨夏?陸羽的《茶經》寫道:“淮南以光州為上。生光山縣黃頭港者與峽州同?!惫馍娇h與固始縣毗鄰,王審知部下大多是光州農民,其中必有不少制茶能手,也許有光山縣黃頭港人。鼓山的半巖茶就是由王審知隊伍中的犯人種植、釆制的……王審知在福建連年向朝廷進貢?!缎绿茣さ乩碇尽酚涊d:唐代福州的貢品是茶與橄欖,其中茶葉得到皇室的欣賞。北宋丘荷的《御茶亭記》寫道:“唐季敕福建罷貢橄欖,但贄蠟面茶?!边@就是說唐中和五年(885)之后,光州人帶來了先進技術,在福州鼓山種、管、釆、制蠟面茶,以后又由王審知進貢朝廷和分贈他人。
古建州,地處現(xiàn)在的福建北部,歷來都是茶葉主產區(qū)。唐武德二年(619)建安郡改為建州。中宗嗣圣五年(688)領縣六:唐興(浦城)、建安(含后來的松溪、政和、甌寧)、建陽(含后之崇安縣即今之武夷山市)、將樂、邵武、沙縣(777年屬汀州)。南唐保大四年(946)領縣七:唐興、建安、建陽、將樂、邵武、建寧、松源(松溪)。
歐陽修《新唐書》載:“建州建安郡……土貢:蕉、花練、竹練”,非常清楚地告訴后人,唐時建州并沒有任何茶品入貢。
上述宋朝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梁克家《三山志》、明朝黃仲昭《八閩通志》與清朝謝道承《福建通志》也都說到唐朝建州并沒有蠟面茶或其他茶葉產品入貢。
明朝學者古以智《通雅》(1641)說:“曰唐茶不重建(州),以建未有奇產也。至南唐,初造研膏,繼造蠟面,又佳者曰京挺。宋初置龍鳳?!闭f的也是到了南唐時建州才有蠟面茶。
宋代馬令《南唐書·卷二·嗣主》(1105)和清代吳仁臣《十國春秋》(1669)同樣記載:“保大四年(946)春二月,命建州制的乳茶,號曰京挺臘茶之貢……始罷貢陽羨茶?!?/p>
宋代祝穆《宋本方輿勝覽·卷之十一·建寧府》也有相同記述:“北苑焙在城東二十五里鳳凰山,南唐保大間(943—958)命建州制的乳茶,號曰京鋌蠟茶之貢,自此始罷陽羨茶貢。其品大概有四:曰銙、曰截、曰鋌,而最粗為末。”
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載:“五代之季,建屬南唐,南唐保大三年(945)俘王延政,而得其地。歲率諸縣民,采茶北苑,初造研膏,繼造蠟面。丁晉公《茶錄》載:泉南老僧清錫,年八十四,嘗示以所得李國主書寄研膏茶,隔兩歲,方得蠟茶。此其實也。至景佑中(1036)監(jiān)察御史丘荷撰《御茶亭記》乃云,‘唐季敕福建罷貢橄欖,但贄蠟面茶。即蠟面產于建安明矣’。荷不知蠟面之號始于福,其后建安始為之。既又制其佳者,號曰京鋌?!?/p>
熊蕃實事求是地告知后人南唐保大三年(945)之后,建安北苑才開始造蠟面茶,并糾正了丘荷所謂“蠟面產于建安”之說:“荷不知蠟面之號始于福,其后建安始為之?!边@個“其后”即南唐保大三年之后。這里也告知后人,丘荷所謂“唐季敕福建罷貢橄欖,但贄蠟面茶……”在宋朝就已存在福州還是建州先生產蠟面茶的兩種不同看法了。當然,丘荷的證據(jù)很不足。
熊蕃所說的牽涉到“老僧清錫”和“李國主”二人,因尚未能查清此中所謂“泉南老僧清錫,年八十四”到底何年,只好以“李國主”在位之時計?!袄顕鳌?,即南唐后主李煜,其于北宋建隆二年(961)繼位,尊宋為正統(tǒng),歲貢保平安。開寶四年(971)十月,宋滅南漢,軍威震懾,李煜只好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開寶八年(975),宋軍攻破金陵,俘李煜至汴京,太平興國三年(978)死。若據(jù)熊蕃文中所述“李國主書寄研膏茶,隔兩歲方得蠟茶,此其實也”,則建州蠟面茶產制時間就應遲為961—975年,此時段為李煜在位之時。如此,“繼造蠟面”的時間就要遲到南唐末期了。當然,所謂“李國主書寄研膏茶,隔兩歲方得蠟茶”的時間,也有可能是在李煜尚未繼位或者尚未改稱“江南國主”之前。
徐夤,茶詩《尚書惠蠟面茶》中的蠟面茶是古代一種“以龍腦和其香、珍膏油其面”的團餅茶。在福建,先是唐中和五年(885)之后,由淮南光州人帶來了先進技術,在福州鼓山種、管、釆茶、制造,其后又由王審知進貢朝廷和分贈他人。然后,到了南唐保大三年(945)之后,建州的建安縣北苑才開始“繼造蠟面”,并且后來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