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鸞彧
摘 要:歷史教學中,通過良好學習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情感,培養(yǎng)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興趣,使學生通過自我激勵,樹立學習信心,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過程中,戰(zhàn)勝挫折,管理情緒,從而對學生進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
關鍵詞:歷史;非智力因素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12B-0070-02
非智力因素包括意志力、道德修養(yǎng)、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維系良好人際關系的能力以及自信、自立、自強的心理素質。新一代的青少年,朝氣蓬勃,思維活躍,但大都是獨生子女,從小缺乏玩耍的伙伴,缺乏情感的交流。由于家庭的溺愛,家長對孩子期望值過高,由于家庭破裂,很多人在行為上表現出孤僻、冷漠、粗暴、好強、愛沖動、心胸狹窄、遇到困難容易產生失望等,在學習上表現為厭學、上課不認真、不完成作業(yè)。為此,我們在教學中不但要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他們的智力,還要對他們進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
事實證明,一個IQ并不十分突出的人,由于有較強的意志力、通過自我激勵,情緒控制,不怕挫折,與人溝通,能得到來自各方面的幫助,潛在的素質就會得到開發(fā),成功的可能性較大。歷史教學中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呢?我在教學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如入手:
一、創(chuàng)設和諧輕松的環(huán)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
愉快的心情是學習的首要條件,教師在上課時,要盡可能創(chuàng)造一個民主、和諧、友愛、信任的環(huán)境,讓學生充分發(fā)表意見和想法,在一個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應給予肯定。對不能回答問題的學生,要耐心引導,使他們盡量開口,即使學生回答錯誤也不能挖苦、諷刺和打擊,要鼓勵學生努力學習,認真聽課,從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
二、尊重學生,激發(fā)學生學習情感
教師要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待學生,尊重學生的獨立性,重視學生的可塑性。學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能動主體。教師既要熱愛學生,又要嚴格要求學生,做到愛而不縱,嚴而不兇,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通過自己對教育的熱愛感染學生,上課要以情動人。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現有資源,通過對中國的四大發(fā)明、長城和其他優(yōu)秀文化等的介紹,讓學生知道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歷史責任感,培養(yǎng)學生為祖國建設而努力學習的情感。
三、了解自己、了解歷史,培養(yǎng)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興趣
對學生來說,有的對自己的認識是不夠的。有的學生認為自己太笨,產生自卑心理;有的學生認為自己聰明,產生自負心理。教師要針對這些情況,教育學生正確認識自己,要學會全面地看問題,了解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長處和短處。要讓學生認識到,如果一個人只看到自己的長處,就會沾沾自喜,驕傲自大,停滯不前;如果一個人只看到自己的短處,就會灰心喪氣,做事畏首畏尾,事事跟在別人后面,甚至采取自輕自賤的態(tài)度,影響自己的成長和進步。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每一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如果一個人充分發(fā)揮長處,克服短處,努力向上,奮勇當先,就會進步。一個人是進步還是落后,取決于自己的努力和態(tài)度,在學習上,大家是處在一個起跑線上,要學會用發(fā)展的眼光看自己。
教學中,不但要讓學生認識自己,對自己充滿信心,還要讓學生知道:歷史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寶庫,能給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提供源源不斷的經驗、教訓。我們學習歷史,不僅要掌握歷史知識,也要學習借鑒前人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正確認識人生、認識現在。要學會用歷史的眼光觀察事物,觀察現實,預見未來。學習歷史不但有助于理解今天的現實,還可以了解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有助于我們正確面對現實,思考未來。正如丘吉爾所說“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p>
四、通過自我激勵,樹立學習信心
學習中,許多學生沒有明確目標,缺乏耐心,怕吃苦,怕困難,從而形成照抄作業(yè)、不按時完成作業(yè)等不良習慣,影響學習成效。教師要教育學生制訂適當目標,培養(yǎng)良好的意志品質,勇敢面對困難,自我激勵,樹立信心,實現目標。蒲松齡曾寫過一副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萬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說明激勵可以反敗為勝,激勵可以挖掘人的潛力。
歷史教學中,教師要使學生明確學習歷史的目的和任務,教育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學習目標是學生理想的具體化,學生在實現目標的同時,從內心產生一種成就感,就會激發(fā)學習動機。動機的強弱取決于成功可能的估計和成功后所獲價值的大小兩種因素,教師要對學生提出明確而適宜的目標。提出的目標不能太高,任務不能太難,否則學生無法達到,就會產生厭學情緒。提出的目標太低,任務太容易,學生不通過努力就能實現,就會輕視學習。
教學中,教師應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這是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的重要方法。尤其是學習成績差的學生,要給予他們更多的成功機會,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的信心。教師要對學生制定的目標盡量做到及時檢查,對達到目標的同學及時表揚、鼓勵,使學生的努力得到大家的認可,從而激勵學生更好地學習。
教學中還應讓學生多活動、多討論、多發(fā)言,多給學生成功的嘗試。教師在課堂上要放手讓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讓他們嘗試到成功的喜悅。使他們認識到,只要通過自己耐心細致的工作,一定會取得成功,讓他們認識到“我能”“我會”,從而樹立學習自信心。
五、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團隊合作精神,鍛煉學生維系良好人際關系的能力
自主學習是教師提出問題,并通過向學生提供一些解決問題的有關途徑(如搜集哪類資料,從何處去得到學習信息)和適當的提示,然后學生帶著問題收集資料,分析資料,獨立探索的學習過程。
合作學習是學生為完成某一教學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它主要以學習小組為基本組織形式,系統(tǒng)利用教學資料,通過同學之間互相幫助,共同參與,分工合作,互相討論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給學生更多展示自己才能、表現自我的空間,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還可以讓學生樹立競爭觀念,讓學生在公平競爭中獲勝,滿足學生的好勝心。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還能讓學生加強協作,滿足學生的社交需要,使他們在活動中互相了解、互相關心,增進他們的友誼,鍛煉學生維系良好人際關系的能力。
六、戰(zhàn)勝挫折,管理情緒,爭取勝利
在學習上,許多人會遇到愿望和目標的實現受到阻礙或暫時不能實現的現象。所以說挫折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人都無法避免。面對挫折,有的學生會心灰意冷、一蹶不振。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通過歷史故事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鼓勵學生奮發(fā)圖強,培養(yǎng)學生迎接困難的勇氣、忍受挫折的韌勁和百折不撓的精神。教師應教會學生冷靜對待挫折,不應把挫折看成是一種打擊,而要把它看成是對自己的一次考驗和磨煉。要讓學生知道挫折對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對強者是一筆財富。面對挫折,只要冷靜看待,找出遭受挫折的原因,找出克服困難的方法,不屈不撓,就會戰(zhàn)勝挫折,獲得成功。
教師還要告訴學生,在遇到挫折,情緒低落時,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要善于自我疏導。要多與同學、教師、家長交談和溝通,要大膽請求大家的幫助。還可以通過參加有意義的活動、回憶感受最幸福的事、聽一曲感興趣的歌等,解開心結,消除不良情緒。
參考文獻:
[1]劉文霞.教育科研方法研究[M]. 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3.
[2]趙秀玲.歷史教育學[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