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焱
“怪小孩”欣欣:
還我的圓餅干
媽媽剛買來好吃的圓餅干,拿了一塊給3歲的欣欣。欣欣開心地看了又看,還一次次地用小手沿著餅干外沿轉圈描畫著。這時,奶奶走了過來。媽媽便招呼她拿餅干給奶奶吃,小家伙答應著去夠餅干盒。
誰知,奶奶不等欣欣再拿一塊,就笑著說“我和寶寶吃一塊”,然后把欣欣手里的餅干咬了一小口。沒想到,一開始還熱情高漲的小家伙不干了,看著手里的餅干號啕大哭,不依不饒地鬧騰起來。
媽媽很尷尬,責怪這孩子不懂分享。奶奶也很傷心,覺得這孩子跟自己不親。然而,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媽媽和奶奶的想法未免有失偏頗。其實,欣欣的表現(xiàn)不是不愿意和奶奶分享餅干,而是因為奶奶破壞了餅干的完美形狀而感到痛苦。
有專家形容:當孩子關注于物體的體積和形狀時,就開始出現(xiàn)了有關物體形式的審美。他們發(fā)現(xiàn)一個完整的形狀就像發(fā)現(xiàn)新大陸一樣,感到愉悅和受到鼓舞。如果有人破壞了物體的形式,他們就會不依不饒地發(fā)脾氣、哭鬧。只有這樣,兒童才能發(fā)現(xiàn)完整與殘缺,建構起自己內在的、對于美的需求。
所以,欣欣的媽媽在理解了孩子的情緒緣由后,可以再給她一塊完整的餅干,讓她擁有完整的事物,同時也讓她給奶奶一塊,學會愛的分享。
“怪小孩”耀耀:
我就要兩塊小手帕
3歲的耀耀是個可愛的小男孩,剛上幼兒園的他有兩個必備物品,那就是兩塊疊得四方的小手帕。是的,一定要兩塊。每天打仗一般匆忙的早晨,耀耀媽媽最緊張的時刻就是認認真真、小心翼翼地疊好兩個小手帕,必須四四方方,一點兒也不能亂。這個過程就像舉行一個隆重的儀式,小家伙不動眼珠地盯著看,差一點兒他都會瞬間咧嘴大哭,水淹長江。
相信很多家長看到這兒都會很不解:這也太慣著孩子了吧?也會有人懷疑:莫非這孩子得了強迫癥?其實,強迫癥是內心沖突的表現(xiàn),就是明知道不能這樣卻不受控制地重復做著強迫動作。而幼兒出現(xiàn)看起來像強迫的現(xiàn)象,比如反復疊手帕,且一定要疊得很整齊,比如走路數(shù)格子,且一定要按順序數(shù)出來,與病態(tài)強迫完全無關,而是人心理發(fā)展中形成有關規(guī)則概念時有可能出現(xiàn)的正常行為。這樣的刻板行為會加深孩子的規(guī)則意識,會更增添自我的力量,漸漸地,內心越來越有自我能量的孩子會自然放棄以前的過渡行為。
所以,耀耀媽一絲不茍地疊手帕是在給孩子充分的滿足,同時是在引導他體會秩序和規(guī)則的形成。等到他內心的力量增長到一定程度后,耀耀就會對媽媽說:“我長大了,不用兩塊小手帕陪我啦?!?/p>
“怪小孩”露露:
別碰我的小兔子
每天晚上陪露露睡覺的小白兔已經快變成小灰兔啦,而讓媽媽頭疼的是,這么臟的東西,孩子竟然堅決不讓洗。有一次,媽媽趁露露睡覺的時候迅速洗好曬干了小白兔,沒成想?yún)s被孩子一把扔到地上,哭著要她原來的小兔子,過了好幾天才好。打那兒以后,露露更是摟緊了小兔子,不讓任何人碰。爸爸以此斷定,這孩子得了“戀物癖”。
唉,真是個糊涂爸爸,怎么可以亂給孩子貼標簽呢?戀物癖是一種性變態(tài)的心理疾病,患者多為成年男性,所戀之物大都是女性的貼身衣物,與孩子對某一物品的依戀完全是兩碼事。
幼兒?!皯佟鄙先彳浀?、絨絨的、可以擁抱的東西,比如小被子、毛絨玩偶等。他們撫觸、啃咬,不許大人清洗,因為他們尋求的是類似媽媽的味道,是一種被愛和呵護的感覺。在舒適的身體接觸中,孩子會得到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放松和滿足。通過這些小布熊、小毛毯,甚至是被反復舔過的被角、媽媽的毛巾等,孩子的真正自我才慢慢變得穩(wěn)定。
所以,父母要理解孩子的需求,用更多關愛的行為,尤其是肢體接觸來幫助孩子感受增長的安全感。除了媽媽的親吻、呵護,爸爸的陪伴、嬉鬧,也會是孩子良好情緒的加油站。
研究過近6萬個家庭的兒童心理大師溫尼科特認為,很多“古怪”行為都是幼兒正常的心理表現(xiàn),是孩子邁向現(xiàn)實的臺階,更是其自我力量展現(xiàn)的時刻。父母們只有努力看到行為背后的需求,才能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段奇妙的時光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