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博物館時,你肯定會發(fā)現(xiàn)很多禁止使用閃光燈的標識?!伴W拍族”肯定會手癢難耐,在沒人注意的時候抓緊時間“閃”一下。殊不知,你的這種做法會對館內(nèi)的那些文物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
小光子大能量
萬物生長靠太陽,不僅是陽光,所有的光都蘊含能量。在光的作用下,文物表面的分子會被分解,或者和其他物質(zhì)產(chǎn)生化學反應,變得面目全非。
由此看來,在純粹的黑暗中保管文物是最理想的。但在博物館里的那些文物本來就是給大家欣賞學習的,不能不見光,所以博物館會嚴格控制館內(nèi)光源,既能讓參觀者肉眼看到重要細節(jié),又要盡可能延長文物的壽命。這個光照強度很難拿捏,都是經(jīng)過科學測量分析后才確定的。這就是為什么每次你去博物館里面都是暗暗的、悶悶的。當你距離文物兩米時,閃光燈瞬時照度能夠達到上萬勒克斯(照度單位),這可遠遠大于藏品所能承受的照度值。要知道,即使是對光不敏感的陶瓷、珠寶等藏品的照度推薦值也在300勒克斯以下。
“黯然失色”的珍寶
你見過馬王堆出土的服飾嗎?那可是國寶級的文物??纱蟛糠殖鐾恋姆椂际腔覔鋼涞?,這是因為古代織物常用從植物汁液中提取的色素來染色,這種汁液通常被稱為有機染料,它很容易在光照作用下發(fā)生褪色。那么,使用無機顏料的藏品,如油畫等能逃過光的追殺嗎?不能。比如世界名畫《向日葵》中使用了大量的亮黃色顏料,而這種顏料中含有硫化鎘,在可見光的作用下,硫化鎘中的硫會被逐漸氧化,原本鮮亮的顏色會變得黯淡無光。
閃光燈一次小小的閃爍,并不會瞬間摧毀文物,但日積月累的傷害足以產(chǎn)生水滴石穿的效果。博物館參觀須知——請關閉閃光燈!
(摘自《學生天地·小學中高年級》2016年第12期 圖/千圖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