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水利水電建筑工程施工技術得到質的飛躍,成為水利工程發(fā)展的核心。由于人們對水利水電建筑工程的建設要求越來越高,且水利水電建筑工程的施工情況不僅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還關系到社會的經濟發(fā)展,因此,加強水利水電建筑工程施工技術不容輕忽。筆者結合實例,針對水利水電建筑工程施工技術及相關應用展開論述。
【關鍵詞】水利水電建筑工程;施工技術;應用
1、水利建筑工程施工技術的重要性
技術是各行各業(yè)的核心競爭力,技術進步是社會進步的根本體現,充分、高效利用水能,落實環(huán)保理念是水利建筑工程的主要目的,同時也體現出水利建筑工程施工技術的高水準。水利建筑工程是整個水利工程的核心組成部分,在開發(fā)利用具有清潔、無污染的水利水電資源時,唯有借助高效的施工技術,才能確保水利水電建設獲得最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水利建筑工程主要施工技術及應用
2.1預應力錨固技術
預應力錨固技術是對混凝土預應力拉錨和預應力巖錨的統稱,這種技術具有較強的科學性,是一種全新的錨固技術。在水利建筑工程中,預應力錨固技術占據重要地位,其運營效果直接影響到水利建筑工程的整體經濟效益。在水利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預應力錨固技術通過預應力錨索和張拉設備的操作,使得高強度的鋼筋和鋼材能夠長時間保持高應力受拉狀態(tài)。與其他技術相比,預應力錨固技術能夠根據水利建筑工程設計要求、錨固深度等進一步優(yōu)化基巖受力條件,確保拉應力得到良好延伸,很好的加固水利建筑工程,確保建筑工程質量。
2.2施工導流技術
在水利建筑工程中,施工導流技術作用非常大。在干地上施工有助于水利建筑工程順利完工,施工導流技術則以圍堰為前提條件,將水流引向預先設定的泄水建筑物,保持施工場所處于干地上,確保工程順利施工。由于施工導流技術需要與施工現場周圍的環(huán)境、工程建設要求等相適應,因此施工導流方式較多,如明渠導流、隧洞導流、壩體導流、河床外導流及河床內導流等。施工導流主要有3類基本方法,即分段圍堰法導流、全段圍堰法導流和淹沒基坑法導流。其中分段圍堰法導流主要用于被束窄的河床、壩體底孔、缺口或者明槽等。全段圍堰法導流用于河床外永久或者臨時的明渠、隧洞等。淹沒基坑法導流是在洪水來臨時,圍堰過水,基坑被淹沒,河床有一部分出現停工現象。施工導流技術能良好控制河床,直接關系建筑工程的安全與施工進度,在水利建筑工程具體施工中,施工單位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協調配合各種工作,確保工程進度與質量。
萬安水電站位于中國江西省萬安縣,是江西省目前最大的水利發(fā)電廠站,也是江西電力南北交換樞紐。水電站位于萬安湖入口處,水電站大壩是千里贛江第一壩,被稱為亞洲第一高閘。萬安水電站主體建筑工程量巨大,采用明渠導流方式,分兩期進行施工。溢流壩和廠房以及船閘為第一期基坑,二期上游圍堰采用碾壓混凝土過水圍堰,下游則為鋼筋網護面過水圍堰。萬安水電站底孔壩段長150m,布置10個底孔,表孔壩段長164m,布置9個表孔,電站為河床式廠房,單級船閘布置在右岸。萬安水電站的土壩采用粘土心墻砂石壩,最大的壩高為37m,工程基礎部分采用混凝土防滲墻技術,防滲效果較佳。土壩右側為右岸灌溉渠,壩下采用混凝土埋管技術,左岸灌溉渠則設置在左岸非溢流壩內,兩側灌溉渠可灌溉農田2萬hm2。
2.3土壩防滲加固技術
水庫土壩在長時間使用下,會發(fā)生跌窩、潮濕或者滲水等現象,繼而導致土壩發(fā)生滲漏、變形結果,嚴重威脅水庫安全。土壩防滲加固技術能夠有效處理土壩的變形、滲透問題。該項技術利用壩體劈裂灌漿方式,在壩體內形成穩(wěn)固的防滲體,從而達到穩(wěn)固壩體的目的。在土壩壩體內安置灌漿時,需要考慮主排孔和副排孔位置。沿壩的軸線安置主排孔,同時在壩軸線上方1.50 m處安置副排孔,灌漿孔要抵達壩基,為堅固與穩(wěn)定壩體提供可靠的一道防滲體。如江西地區(qū)某水庫建成之后進行了數次加固,但是由于加固方法不妥當,導致水庫大壩一直存有安全隱憂。為避免發(fā)生重大安全問題,該地水利勘測隊在對現場進行反復勘測之后決定采用土壩防滲加固技術,并將其作為該水利工程加固的重點環(huán)節(jié)來抓。首先,采用灌注泥漿的方法對滲透較輕的水庫堤身進行加固,而針對滲透嚴重的堤身則采取進行全部加厚土壩的處理方法。其次,采用了建截滲墻的方式解決水庫滲漏問題。這兩種方法有效地緩解了壩身所承受的壓力,對預防水庫再次滲漏起到了積極預防作用。
2.4壩體填筑技術
壩體填筑是整個水利建筑工程施工的核心。施工人員在開始壩體填筑前,要綜合分析整個壩體情況,實施分階段填筑措施,確保壩體填筑工作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具體施工為:首先徹底清理施工場地,回填場地內留下的坑、溝、槽等;其次為進一步確保壩體根基的穩(wěn)固性,可以用重型碾壓機來回碾壓;最后則根據預先設計的分段,從低地勢開始,逐步向高地勢進行填筑。在填筑材料選擇上,不僅要考慮填筑材料的順序,還需要考慮不同的填筑階段,主堆石、次堆石、下游堆石是常見的壩體填筑材料順序。此外在壓路機碾壓后,還需要人工對鋪面找平,必要時可以對路面添加適量水,不僅能有效避免機械化操作的局限性,還能增強填筑材料的密實度,加固壩體鋪面。如某水庫最大壩高為31m,壩頂長寬分別為186m、5m,大壩采用干砌塊石進行護坡。對該水庫大壩壩體填筑時采用先進行上游段后進行下游段填筑的方法,填筑高程為60.50m,工程分2期完成,為保證連續(xù)施工,采用不停頓施工的辦法,分單元進行填筑。在施工前先進行找平基準面的工作,然后對填石料進行灑水處理,運輸上壩料,進行平料施工并進行分塊、分條帶的填筑,繼而采用水平碾壓的方式對壩體根基進行處理。之后按照先上游后下游的填料順序進行填筑。最后進行壩體質量檢驗,確保壩體施工質量。
結語:
水利建筑工程施工技術及其運用不僅能確保水利水電工程項目的正常開展,還能促使水利水電工程企業(yè)獲得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促使企業(yè)形成良好的發(fā)展態(tài)勢。因此,在水利建筑工程施工時要結合實際情況選擇最佳施工技術,降低工程成本,節(jié)約資源,真正打造利國利民的良心工程。
參考文獻:
[1]郭大勇.大體積混凝土抗裂技術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應用[J].水利技術監(jiān)督,2014(=5)65一67.
[2]信聽.試論水利工程中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J].山東工業(yè)技術,2014(2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