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聚會,居住在全國各地同學相聚無錫,那是因為1975年,我們作為那個時代的工農(nóng)兵學員開門辦學曾小住無錫一個半月,白天去一家無線電廠與工人師傅一起下車間,或聽工程設計人講課,晚上就住宿在錫惠公園附近的師范學校一間教室內。一晃40多年過去了,歲月不饒人,當年風華正茂的帥小伙一個個都已年近古稀。40多年后再到無錫,看到不論是當年的錫惠公園還是黿頭渚等景區(qū)景點變化真大,那時還沒有水滸城等后來人工景點。
大家游完市內景區(qū)景點后,相約去惠山古鎮(zhèn)走走。1975年冬天我去過惠山古鎮(zhèn),那時古鎮(zhèn)一片凄涼,加上當時沒有古鎮(zhèn)的丁點資料及印象,“文革”期間古鎮(zhèn)又遭人為破壞,也沒有重點保護措施,再加上那時也沒有相機,對古鎮(zhèn)已經(jīng)沒有多少像樣的印象。瀏覽名山大川,那是風景,瀏覽古鎮(zhèn)名寺,那是文化,帶著目的去游,效果就截然不一樣。
信馬由韁惠山鎮(zhèn)
惠山位于無錫市區(qū)的西部,惠山在古時稱過歷山、九龍山、華山。晉代開山禪師,西域僧人慧照,來到此山,常與名士交往,名氣很大。后來人們便用慧照的名字命山,稱慧山。因慧惠相通,惠山之名由此而來。惠山古鎮(zhèn)也是借了惠山之名。
惠山古鎮(zhèn)位于錫惠公園北邊,古鎮(zhèn)保存了完好的古鎮(zhèn)風貌,折射出濃郁的吳地文化特色和蘊含著的深邃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沉淀,與古老的錫惠公園相互輝映,從古祠、古街到古河、古橋,無不透露著一種神秘而又古老的氣息。一座座古建筑,仿佛在向我們訴說舊時的那些光景與事情。我們就像是進入了一條時光隧道,朦朧中似乎能看到那時人們在這個靜謐的小鎮(zhèn)上生活、勞作。我們完全沉浸其中,感受著它帶給我們的一種文化內涵。
從錫惠公園的西大門走出來,就來到了古鎮(zhèn)的街上,腳下是石板路。再走前幾步,在惠山浜(歷史上稱為龍頭河)頭一座高大的“人杰地靈”石牌坊巍然屹立,顯得很有氣魄。一艘古色古香的木船停泊在河中,這里是從前乾隆皇帝到惠山游覽的登岸之處。乾隆南巡時曾稱贊“惟惠山幽雅嫻靜”的贊語。
河的西側有一個對外開放的私家花園——“潛園”,是典型的江南園林風格,小小的花園里有各式的亭臺樓閣、假山池塘,顯得小巧玲瓏。
河兩岸有多個祠堂,但有的并不開放。再往前走,看到一條小支流從河中引出,這就是從前稱為燒香浜的斷頭河。小河上修建了兩座石橋,河兩岸的房子、廊棚就是那種類似江南古鎮(zhèn)周莊、烏鎮(zhèn)等鎮(zhèn)上民居的建筑,一座高大的“李公祠”屹立岸邊,參觀的人群熙熙攘攘。真有點小橋流水、枕河人家的江南水鄉(xiāng)風光了!
古鎮(zhèn)祠堂百多個
惠山古鎮(zhèn)是因祠堂建筑的發(fā)展而成形的。據(jù)史料介紹,在5000多年前就有無錫先民生活在惠山古鎮(zhèn)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戰(zhàn)國時封侯江南的春申君(本名:黃歇前314年-前238年),后人為紀念他的功績,為他建了祠,唐代以前建于惠山腳下的春申澗中,后遷到錫山西北麓,俗稱大王廟,成為惠山祠堂建筑有見于史的最早者。以后歷代都有不少各個名人、官員的祠堂在這塊土地上建起,形成了規(guī)模宏大的祠堂建筑群,惠山古鎮(zhèn)也逐步興旺起來。
惠山古鎮(zhèn)至今約有3500年左右的歷史了。目前現(xiàn)存古建筑大多為明清時期所建造,前幾年進行了大規(guī)模修復而成?;萆焦沛?zhèn)主體包括惠山古鎮(zhèn)祠堂群、惠山橫街、惠山直街。面積約20萬平方米,聚集了100多處以明、清祠堂花園、會館會所為主體的古建筑群落。 惠山古鎮(zhèn)以祠堂文化最負盛名,在面積0.3平方公里的古祠堂群落核心保護區(qū)內,共匯集了從唐代一直延續(xù)到民國的118座古祠堂。祠堂群中主祀、配祀的人物多達180余個,祭祀的姓氏可查到的有72個,其中宰相級人物就有9人,密集程度堪稱全國之最。其中有欽定官設的祠堂、民間聯(lián)宗立廟所建之祠兩大類別,共分有神祠、先賢祠、墓祠、寺院祠、貞節(jié)祠、宗祠、專祠、書院祠、園林祠、行會祠等十大類共二十二種祠堂的完整系列和七十多個姓氏,主祀、配祀人物的數(shù)量之多、建筑密度之大、祠堂類型之齊全,為國內外所罕見。楚相春申君,唐相李紳、陸贄,宋相司馬光、范仲淹,清代的直隸總督李鴻章等都在這里有祠堂。古鎮(zhèn)的每一塊匾額,每一處牌樓,每一間古屋都記載著生動的傳奇故事。
古鎮(zhèn)古風古建筑
惠山古鎮(zhèn)由南北走向的橫街和東西走向的直街(繡嶂街)圍成,直街的東端有寫著“惠山古鎮(zhèn)”四個大字的古鎮(zhèn)大照壁。這四個大字據(jù)說南宋理學家朱熹 (1130—1200年)的墨寶。每字1.6米見方,字體剛毅雄特、沉深古雅。其中一氣呵成的“惠”字,細觀竟有“十里連心”的含義,從中反映出古代儒家中庸、和諧的思想意境。照壁的背面,貼有出自《惠山古今考》卷首的“九龍山勝跡圖”。此圖畫于明萬歷年間,線描手法,將惠山及古鎮(zhèn)山色景物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東西走向的直街是青石板鋪成的街道筆直的通向深處,兩邊是錯落有致的老房子,白墻黑瓦,一排排馬頭墻,高高翹起的飛檐,木質的小窗,每一處,都值得去品味。走在這樣的街上,沒人愿意快步急行的,只愿慢吞吞地踱著步子,偶爾被某一處的美給吸引了,便呆呆地站在那觀賞拍照,沉醉在其中。
祠堂主要集中在龍頭河沿岸和直街上,橫街上的祠堂稍少。除去門票上可入內參觀的景點,有很多祠堂并不開放,只能在外面看看,祠堂門口都有介紹牌。祠堂多數(shù)為典型的江南建筑,白墻黑瓦,木頭門窗,有的自帶小小的園林,楊藕芳祠比較特別,融入西式建筑風格,有點像磚石砌成的石庫門。主要景點有:在龍頭河沿岸的,由西南向東北依次為潛廬(留耕草堂)、無錫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展示館、楊藕芳祠、濂溪周夫子祠等。古鎮(zhèn)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大運河支流惠山浜直達古鎮(zhèn)腹地。兩岸歷史文物林立,人文薈萃,確實是一個古老而美麗的江南名鎮(zhèn)。古鎮(zhèn)以惠山古祠堂為依托,連接二泉寄暢園、惠山寺、惠山直街、橫街和惠山泥人博物館等。
凡是到過無錫的游客,都對無錫泥人有較深的印象,或欣賞或購買收藏,其實,無錫泥人就出自惠山鎮(zhèn)?;萆焦沛?zhèn)可看到許多的泥人店,無錫的惠山泥人是一個代表性的藝術品?;萆侥嗳藫?jù)說從宋代開始,惠山就有泥人了。清朝以后,泥人的生產(chǎn)和銷售達到了鼎盛時期?;萆侥嗳耸怯没萆侥_下的泥土制成的。這種泥土不僅細膩韌糯,可塑性強,而且干而不裂,彎而不斷。早在北宋熙寧七年,蘇軾途經(jīng)無錫,即有“惠泉山下土如糯”的詩句。
據(jù)載,舊時惠山鎮(zhèn)有十座廟,其中東岳行廟規(guī)模最盛,也是十大神廟之首。廟里祀奉的東岳大帝,民間相傳是周朝開國功臣黃飛虎。舊時百姓為了祈求生與福、驅避死與禍,就把東岳行廟里的黃飛虎看作叩拜祭祀的神主。每年廟會期間,萬人空巷,就連周邊縣鎮(zhèn)的香客,也成群結隊來此觀看廟會,朝拜東岳大帝。
聞名全國的華東五市之一的無錫市,游人到此,多是跟導游局限在市內幾處景區(qū),而忽略的惠山古鎮(zhèn)?,F(xiàn)代化浪潮是誰也擋不住的,但是人們總是要留下一些遺跡用來眷顧、追尋歷史的根源,這就是惠山古鎮(zhèn)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