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精神”即兒童心理。而美術活動中的“兒童精神”則是《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所指出的“幼兒對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們表達自己認識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別于成人。幼兒獨特的筆觸、動作和語言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情感……”美術活動是幼兒感知世界的一種方式,其過程伴隨著明顯的情緒體驗。秉承“兒童精神”,我們利用本園已有的“漫畫活動課程”成果,在美術領域中用“漫”(不受拘束、自由隨意)的方法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幼兒繪畫和手工造型創(chuàng)作活動,以讓幼兒的擬人、移情、夸張、幽默等特有的審美心理愜意流淌,體驗想象和創(chuàng)作的情趣,促進整體發(fā)展。
一、直面“兒童精神”,用理解性的支持促進幼兒的創(chuàng)新想象,讓幼兒積極參與。
德國哲學家康德認為,美的本質(zhì)特征是非概念性和非功利性的。美術創(chuàng)作是幼兒感知世界的表達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始終伴隨著明顯的情緒體驗,就像一扇窗戶打通孩子與外界的隔閡,孩子們在創(chuàng)作中宣泄自己的情感,表達內(nèi)心世界豐富的精神意味。創(chuàng)作前,有的幼兒或因生活經(jīng)驗缺乏、繪畫技能不夠、害怕得不到大人的肯定等原因不敢下筆,甚至缺乏信心,不愿參與美術活動,這時教師通過觀察和了解,直面“兒童精神”及其內(nèi)在本質(zhì),用理解性的支持讓幼兒重燃信心、創(chuàng)新想象,使美術創(chuàng)作活動成為幼兒大膽表達自己內(nèi)心世界的方式。
案例一:
行為實錄:在大班的美術創(chuàng)作活動《飛天》中,杰杰說他最想坐宇宙飛船去太空找流星,老師肯定了他的想法??墒窃诖蠹议_始作畫時,老師轉(zhuǎn)了一圈回來,他的紙上還是一片空白,問他怎么沒有畫,他說不會畫飛船,有同伴笑了起來,他更加不好意思了,索性把筆一扔,趴在了畫紙上。
分析:杰杰的想法是獨特的,但是缺乏對飛船的認知和再現(xiàn)的能力,出現(xiàn)了創(chuàng)作困難。這時,同伴的笑聲使他為自己的“不會”感到難為情。飛船確實離他的生活較遠,不會畫也是正常的。
教師的支持:你剛才想得特別好,連老師都沒有想到!宇宙飛船確實難畫,我也不會。我們一起想想辦法吧!誰會畫飛船?(孩子們沒有應答)在哪里看過宇宙飛船呢?我們找找看。這時,杰杰站起來在班級圖書區(qū)找出一本科普讀物,上面真的有飛船圖。他笑了:“老師,我會畫了!”
評析:老師先肯定了杰杰的想法,理解了他的難處,讓杰杰不再為“不會畫”感到難為情。一句“在哪里看到過宇宙飛船,我們找找看”提醒了杰杰,讓他找到了參考圖并將本次創(chuàng)作進行到底。
案例二:
行為實錄:小班創(chuàng)意區(qū)域里的活動是撕面條,鑫鑫雙手緊抓著大白紙的兩頭,用盡全身的力量想把已經(jīng)弄皺的紙扯斷,但就是撕不出細細的面條。當老師示范給他看時,他停了下來對老師說:“撕紙不好玩,我不想撕了?!?/p>
分析:撕紙對小班孩子的手指協(xié)調(diào)性有一定的要求,鑫鑫還沒有掌握撕紙的方法,弄皺了紙的兩頭更加大了大白紙的韌性,所以他在使勁也拉不斷。對于美術活動,鑫鑫一直覺得應該是“好玩”的,所以當他不會玩時就產(chǎn)生不耐煩的情緒,從而選擇放棄。
教師的支持:鑫鑫會讓大白紙拔河了,它們這兩頭都不想分開呢!來,把紙放平,大拇指和食指靠在一起,輕輕一拉它們就分開來啦!
評析:老師用形象的語言評價了鑫鑫拉紙動作的游戲性,平息了孩子心中的怨氣,讓他能夠靜下心來觀察撕紙的方法,并巧妙地讓孩子學會了撕紙。
案例三:
行為實錄:在中班的繪畫活動《媽媽的花裙子》中,老師請小朋友為自己的媽媽設計一條花裙子,然后,再送給親愛的媽媽。他們都開心地裝飾起來,只有童童一動也不動地坐在那里。老師走過去問她為什么不畫,童童說:“媽媽不在家,我看不見花裙子?!痹瓉硗膵寢屧谕獾卮蚬?,兩個月才回來一次。
分析:《指南》指出:藝術是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情緒情感的獨特方式。從上述案例中,我們感受到:童童因為裝飾花裙子想起了在外打工的媽媽,不是她不愿畫,而是她想畫但為送不了媽媽感到失望。
教師的支持:童童一定想媽媽了。童童可以先設計,等你畫好了,老師拍張照片發(fā)到媽媽的手機上,她一定會很開心的。她笑著點點頭:“好的!”
評析:老師理解與支持的話語激起了童童的創(chuàng)作愿望,她高興地參與到了創(chuàng)作活動中,因為她要讓媽媽看到最美的裙子。
二、尊重“兒童精神”,用接納性的支持促進幼兒的創(chuàng)意表達,讓幼兒體驗自主。
畢加索認為:每個兒童都是藝術家。《指南》也告訴我們:每個幼兒的心里都有一顆美的種子。在幼兒的眼里,一個圓可能就是餅干、車輪、太陽,一條線可能就是欄桿、下雨或頭發(fā),一片樹葉可能就是一只貓臉、一個手掌或一條大魚,因此,孔起英教授認為學前兒童美術活動中所顯示的就是一種感性的把握世界的方式。在美術創(chuàng)作中,我們所追求的不是讓孩子習得繪畫技能,而是尊重他們的體驗以及表現(xiàn)周圍事物獨特方式,讓幼兒作為一個主動發(fā)展的個體,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能力和藝術創(chuàng)作的準則來表達表現(xiàn)。教師要做是引導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美,用接納性的支持能保護孩子的真、善、美。
案例四:
行為實錄:在小班美術活動《夏天的衣服》中,老師讓小朋友用紙團蘸顏料給“衣服”印圖案。玲玲坐在椅子上一動不動,過了一會,她拿著畫紙走過來說:“老師,我的是白衣服,我不想弄臟?!?/p>
分析:夏天的衣服確實白色較多,玲玲的觀察非常細致。但白色的衣服未嘗不是一種個性化的創(chuàng)作素材。
教師的支持:夏天有好多的白衣服,你的觀察很仔細!老師再給你一件衣服,我們再做一件漂亮的花衣服,好嗎?她開心地答應了并拿著衣服回到了座位上。
評析:老師首先肯定了孩子的經(jīng)驗,收下了玲玲的這件“白衣服”,尊重了她的想法,然后以挑戰(zhàn)的形式讓她再去裝飾一件花衣服,接納和鼓勵了創(chuàng)作的多樣性。
案例五:
行為實錄:小班小朋友在用彩泥做糖葫蘆,大部分都選擇色彩鮮艷的泥搓和穿,唯有揚揚挑了一塊褐色的泥開始操作。剛穿好了一個,坐在旁邊的牛牛突然搶過他的泥說:“老師,他用黑泥做糖葫蘆,丑死了。”揚揚哭了:“我的糖葫蘆是巧克力的,巧克力就是這個顏色?!?/p>
分析:孩子的創(chuàng)作來源于生活經(jīng)驗,如果為了追求千篇一律的“完美”結(jié)果,會扼殺孩子的想象與創(chuàng)造的萌芽。
教師的支持:對呀!巧克力就有黑黑的嘛!揚揚想得和別人的不一樣!彩色的糖葫蘆好看,巧克力的也好看!
評析:揚揚將自己的制作與愛吃的巧克力聯(lián)系起來的想法得到了老師的理解與肯定,讓揚揚充滿了信心,也讓同伴學會了理解與尊重。
案例六:
行為實錄:小班的泥工活動是做蘿卜,看著孩子迫不及待地拿出了泥開始做的時候,老師疑惑了:該不該做個示范教孩子做蘿卜,怎樣讓孩子們能做出自己心中的蘿卜呢?但看著孩子們的熱情也不愿打擾他們了,就在老師思考的時候,有的孩子已經(jīng)做出了不同的蘿卜。
分析:孩子們對本次蘿卜的創(chuàng)作很感興趣,可以肯定這是他們所熟悉的,教師不宜給予過多干預。
教師的支持:你們都想做呀?好,你們開始吧,做好的小朋友可以把它放在這塊蘿卜“田里”,看看誰能一眼認出是自己做的蘿卜。
評析:老師支持了孩子的創(chuàng)作熱情,給孩子提供了一塊蘿卜田的情境,鼓勵了幼兒的自主創(chuàng)作。
三、追隨“兒童精神”,用欣賞性的支持促進幼兒的創(chuàng)作興趣,讓幼兒感受成功。
畢加索認為他14歲就能畫得像拉斐爾一樣好,之后用一生去學習像小孩子那樣畫畫。就是說他很早就畫得像所謂成人眼里的“大師”,而他心中大師的狀態(tài)卻是孩子的那種表現(xiàn)的自由。在過去的幼兒美術創(chuàng)作活動中,我們通常會把自己的目光更多地放在幼兒完成的作品上,以作品效果來評價孩子的活動表現(xiàn),有時也會以“像”與“不像”的標準簡單地去評價幼兒的作品。這樣的美術活動評價僅僅觸及到幼兒美術作品外在的表現(xiàn)形式,而忽略了幼兒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內(nèi)涵、情緒情感。在美術創(chuàng)作中,當我們追隨“兒童精神”,沉下心來聽孩子描述自己作品,傾聽和欣賞孩子們的想法時,我們會被孩子們的想象所震撼,也為自己能細心地發(fā)現(xiàn)每個幼兒創(chuàng)作中的閃光點所驚喜,我們體驗的是孩子們更高的創(chuàng)作熱情、更濃的創(chuàng)作興趣。
案例七:
行為實錄:在大班活動《快樂學成語》中,老師讓幼兒畫出自己知道的成語。畫好后,孩子們都爭著拿給老師猜他們所畫的內(nèi)容,老師都能一一猜出。但可可的作品確讓老師疑惑了:一張白紙上只有從上到下的兩條線。實在猜不出,就問可可:“你畫的是什么,能告訴我嗎?”可可自豪地說:“這是飛流直下!”
分析:可可用他自己的方式表達了“飛流直下”的氣勢和動態(tài),雖然畫法簡單,但屬于他自己對這個成語的理解與表達。
教師的支持:哦!真的是瀑布飛流直下耶!你一說,老師就看懂了,真厲害!
評析:老師沒有用成人的眼光去評判孩子的作品,而是尊重孩子的想法,傾聽孩子的表達,驚喜與贊賞性的支持給了可可莫大的鼓勵,讓他體驗了想象與表達的成果。
案例八:
行為實錄:孩子們做好了蘿卜,紛紛問老師自己做得怎么樣,從急切的眼神中老師看到了孩子們渴望受到表揚。
分析:孩子們的蘿卜真是豐富:有細長的胡蘿卜,有胖胖的白蘿卜,還有圓圓的紅蘿卜,這都是孩子們各自的經(jīng)驗基礎上的創(chuàng)作。
教師的支持:這個胡蘿卜還有細細的尾巴,小白兔一定會以為是真的!這個白蘿卜可大了,給奶奶燒一鍋湯一定好吃!這個紅蘿卜可圓了,我都想咬一口呢!
評析:老師沒有簡單地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標準來評價,而是欣賞了每一種蘿卜的優(yōu)點,表達了自己的感受,讓孩子們體驗了成功,增強了興趣。
“兒童精神”包含著幼兒對世界充滿興趣、大膽幻想、相信直覺、注重體驗、熱衷過程、勇于表達、坦然對待失敗、不拘泥于現(xiàn)狀和功利、相信這世界充滿著無窮的可能性等心理活動。順應“兒童精神”就是貼近幼兒的心靈,在觀察中了解幼兒,在了解中進行適宜的指導,這種順應和適宜是自然地伴隨著整個美術創(chuàng)作過程的,并不斷地促進幼兒審美認知、審美想象與審美理解等發(fā)展。同時,為了更加順應和適宜,我們也增強了反思與實踐能力,在此過程中實現(xiàn)了與幼兒的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