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歌仔戲是歌仔戲由歌仔說唱形式向戲曲過渡的階段,是最具有土俗性的早期歌仔戲,老歌仔戲的表演有著鮮明的草根性特質(zhì)。劇目劇情中少了文人騷客的浪漫幻想,而更多反映了底層社會民眾的欣賞期待,表演中融入了許多當(dāng)?shù)厝嗣竦纳盍?xí)俗,語言通俗化、口語化,富有民間情趣,有時也較為粗俗。老歌仔戲的唱腔比之錦歌,比之野臺歌仔戲、劇場歌仔戲的唱腔,更隨意、通俗(甚至粗俗),作為歌仔戲在臺灣最鄉(xiāng)土的表演形式,老歌仔戲音樂的這一特點是與其文化生態(tài)的“草根性”特點相適應(yīng)的。
[關(guān)鍵詞]老歌仔戲;音樂;特質(zhì);草根性
[中圖分類號]J607[文獻標(biāo)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7)05-0027-03
歌仔戲是孕育于閩臺兩地的戲曲藝術(shù),在福建漳州地區(qū)被稱為薌劇。歌仔戲的表演形式處在不斷演變當(dāng)中,從形成之初的歌仔陣、落地掃,到老歌仔戲(宜蘭本地歌仔),再到生吞活剝其他劇種的形式與內(nèi)容,成為大戲走上舞臺,進入內(nèi)臺,繼而跟隨傳播媒介的革新而依附于廣播、電影、電視,甚至在現(xiàn)代劇場各劇團也各領(lǐng)風(fēng)騷。依出現(xiàn)時間的先后順序,歌仔戲在臺灣先后經(jīng)歷了歌仔陣、落地掃、老歌仔戲(本地歌仔)、野臺歌仔戲、內(nèi)臺歌仔戲、廣播歌仔戲、電影歌仔戲、電視歌仔戲和現(xiàn)代劇場歌仔戲等表演形態(tài)??傮w上,歌仔戲在臺灣呈現(xiàn)多樣化發(fā)展的面貌。
歌仔戲的藝術(shù)形式在不斷變遷,老歌仔戲是這一劇種在臺灣地區(qū)依然存活的、歷時最為久遠表演形式之一。藝術(shù)孕育于特定的文化空間,老歌仔戲的音樂樣貌與它所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tài)是分不開的。
一、老歌仔戲的現(xiàn)狀
老歌仔戲是歌仔戲由歌仔說唱形式向戲曲過渡的階段,又稱為“本地歌仔”或“舊卷歌仔”,有人將它看作是歌舞小戲,有人則認為它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 戲曲形式。清末民初,老歌仔戲成型于宜蘭地區(qū)的蘭陽平原,它不僅是歌仔戲之源頭,并且直至今日還存活于它的發(fā)源地宜蘭縣。早在日本殖民統(tǒng)治時期,老歌仔戲就流行在臺灣宜蘭縣的許多村落,并傳唱于農(nóng)工人民間,是最具有土俗性的早期歌仔戲(也有人說它是歌仔戲的原始形式),原由男性組班,一丑一旦,身穿中山裝,簡單化裝,用本地土俗方言搬演戲曲。老歌仔戲的表演與一般歌舞小戲基本相似,如出場時角色要踏“四大角”,生角手執(zhí)一把折扇,腳踏“七星步”,旦角邁“月眉彎”,身段表演與閩南車鼓有很大關(guān)系。老歌仔戲經(jīng)典劇目包括《山伯英臺》《呂蒙正》《什細記》與《大拜壽》等。
在宜蘭,陳旺欉(1925—2006,見圖一)等藝師致力于老歌仔戲的薪傳事業(yè),但隨著老一輩老歌仔戲藝師的陸續(xù)去世,這一鄉(xiāng)土藝術(shù)已經(jīng)岌岌可危了。目前,在宜蘭縣政府的支持下,在臺灣戲劇館開辦有歌仔戲傳習(xí)班,進行一些傳藝活動,他們以傳習(xí)老歌仔戲及改良歌仔戲為宗旨,師資有陳旺欉的嫡傳弟子林羅麗及壯三新涼樂團嫡傳弟子鄭英珠、藍素倩、蔡欣茹等人,傳習(xí)老歌仔戲劇目包括《賞花》《打七響》《安童試菜》《桃花過渡》等。搬演劇目是四大出《山伯英臺》《呂蒙正》《什細記》《陳三五娘》以及《李三娘磨麥》等。
為了傳承傳統(tǒng)歌仔戲藝術(shù),在宜蘭還有全臺唯一公立的歌仔戲劇團——蘭陽戲劇團,該團成立于1992年,依靠政府的預(yù)算資助而得以存在。由于政府預(yù)算非常少,加上近年來傳統(tǒng)藝術(shù)大環(huán)境的不景氣,劇團本身也沒有大的作為。蘭陽戲劇團所演的歌仔戲已經(jīng)不是土生土長的老歌仔戲,而是改良過的老歌仔戲,其服裝打扮也與傳統(tǒng)的老歌仔戲有所區(qū)別(見圖二)。
二、老歌仔戲的音樂
老歌仔戲的表演有著鮮明的草根性特質(zhì)。劇目劇情中少了文人騷客的浪漫幻想,而更多反映了底層社會民眾的欣賞期待,表演中融入了許多當(dāng)?shù)厝嗣竦纳盍?xí)俗,語言通俗化、口語化,富有民間情趣,有時也較為粗俗。老歌仔戲的音樂也相應(yīng)體現(xiàn)出這一草根性特質(zhì)。早期老歌仔戲演唱時,樂器只有大廣弦、月琴、簫、笛等“四管”,沒有鑼鼓和其他敲擊樂器。臺灣學(xué)者鏡涵《臺灣歌仔戲的由來及其變革》描述了宜蘭老歌仔戲的由來,并繪出最初歌仔戲演出《陳三五娘》中“益春留傘”一出的情形。從圖中可以看出,樂師演奏的是大廣弦、笛子、簫和月琴,這是歌仔戲最初的“四大件”樂隊組合。
老歌仔戲的音樂多來自漳州的歌仔和車鼓的曲調(diào),以七字調(diào)、大調(diào)、雜念仔為主,其他還有倍思、藏調(diào)仔、送哥調(diào)、留傘調(diào)、撐渡調(diào)、狀元調(diào)等,其中又以七字調(diào)最為普遍,運用節(jié)奏快慢的不同表達戲劇意境。而過門及串場音樂則悉用車鼓曲調(diào)“上尺譜”空奏。在整體音樂風(fēng)格上,老歌仔戲是純以唱腔陳述劇情,唱腔部分遠超過口白,劇中沒有長篇念白,念白多出現(xiàn)在三花(丑角)的調(diào)笑情節(jié)。
老歌仔戲處于小戲向大戲過渡的時期,所唱七字調(diào)與成熟的歌仔戲一樣,承襲了錦歌七字仔的基本旋律風(fēng)格。但老歌仔戲的七字調(diào)更顯得隨意和粗俗。唱奏都較自由,即使唱詞相同,不同演唱者的旋律面貌和伴奏形式都有所不同。與錦歌相比,隨意性也更強。老歌仔戲的大七字與錦歌大七字相比,拖腔增多,“啊”“咿嘟”“噢”等襯字陳襯詞的頻繁出現(xiàn)使七言四句體的句式變得比較松散。間奏也比較隨意,以空弦音羽、角不斷重復(fù),間或插入宮、商、徵作為輔助,板數(shù)并不規(guī)則,沒有錦歌大七字結(jié)構(gòu)的平衡感。
下例是老歌仔戲資深藝師陳旺欉所唱的七字調(diào)(譜例1)。前奏與七字正板數(shù)相同,均為7板,但旋律只以伴奏樂器空弦上的羽、角二音上下翻動。唱腔音調(diào)由低音la-中音mi-sol(上行五度、三度)、re-mi-sol、低音la-中音re-mi(上行四度、二度)等三音列構(gòu)成,旋律的五聲性與錦歌完全一致,但是錦歌一般是以大二度加小三度的級進式三音列居多,音程一般都在四度以內(nèi),老歌仔戲?qū)@種音程進行了改造,將錦歌中的窄音列以轉(zhuǎn)位的形式“寬化”,如mi-sol-la在【七字調(diào)】中常以低音la-中音mi-sol,或低音la-中音sol-mi的形式出現(xiàn),突出羽、角兩音,調(diào)式變?yōu)橛鹫{(diào)式。相對而言,老歌仔戲【七字調(diào)】的旋律比錦歌【七字調(diào)】委婉流暢。
與大戲形態(tài)的傳統(tǒng)歌仔戲相比較,老歌仔戲劇目劇情有著鮮明的“草根性”,以歌仔戲四大出之一的《三伯英臺》為例。
在傳統(tǒng)戲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第三場“游西湖”中,祝英臺在返家之前有意告知梁山伯自己是女兒身,但是欲言又止,充滿傳統(tǒng)女性的羞澀和含蓄,而書生梁山伯一直未解其意。其間的對話如下:
英臺:梁兄,阮母親一直寫批叫我返去,我驚——
山伯:莫非厝里有出什么代志?
英臺:不是,是阮爹娘不放心我……哎呀,人我無想欲返去。
山伯:哦,原來是為著心內(nèi)有代志,所以汝才會講話顛顛倒倒。英臺,那無汝向先生請假,返去幾天向爹娘請安也好,汝已離家三年,彼們一定也足想汝啊。
英臺:亦不過,我驚爹親就不愿擱予我出門了。
山伯:為什么?
英臺:我……([HTK]欲言又止)梁兄,咱哪是以后就見不到面,汝敢會想我?
山伯:([HTK]似乎這時才意識到將要分離)我哪是見不到汝……[HTK](沉默)我當(dāng)然會想汝啊。
英臺:為什么?
山伯:因為……因為汝是我結(jié)義金蘭兮好賢弟啊。這個世界上欲找像汝這呢了解我兮人,我想是找不到第二個了。
英臺:([HTK]有點失望、又有點不死心的)梁哥啊——
【花前對唱】
英臺哪是女裙衩,梁兄可愿配良媒,
山伯:配良媒啊鸞鳳配,可惜英臺汝不是女裙衩。
英臺:汝我同窗有三載,有話想欲講出來,
其實我——
山伯:([HTK]白)汝按怎?汝講啊——
[BW(D(S,,)][BW)]
英臺下定決心
英臺:不知梁哥兮心內(nèi),千言萬語口難開。
……
而老歌仔戲《三伯英臺》雖然繼承了同名傳統(tǒng)戲曲的故事情節(jié),但這種矜持、陰柔之美卻被抽離了,而是加進了符合鄉(xiāng)野莽漢審美趣味的橋段。例如在二人同游西湖一場,英臺借景抒情,暗示自己是女兒身。無奈忠厚老實的梁山伯未能領(lǐng)會祝英臺之意。情急之下,祝英臺大膽露出雙乳。而梁山伯見狀則喜出望外,當(dāng)場求歡,但為英臺所拒。早期墾荒移民以男性居多,典型社會角色如無業(yè)、無妻室、四處游蕩的“羅漢腳”,諸如老歌仔戲《三伯英臺》中的此類表演某種程度上滿足了這一社會群體的幻想。
在老歌仔戲劇目《三伯英臺》中,梁山伯更像一個拈花惹草的浪蕩公子,而祝英臺為了向梁山伯表明愛意,也有大膽的,甚至近乎色情的表演細節(jié)。家喻戶曉的“梁?!惫适略诶细枳袘騽∧恐胁辉偈菚c小姐的凄美愛情,其音樂自然也不再是僅僅是才子佳人式的細膩和柔婉,而是加進了許多增進詼諧調(diào)笑的臺詞和鄉(xiāng)間俚語,更貼近草根民眾的審美期待。如陳松演唱的這首七字仔(譜例2),除了具備七字調(diào)的一般性特征——如羽、角四度框架、折疊式旋律形態(tài)、與七字正相似的句式等,還自由加入了大量的襯字,唱詞顯得無拘無束,曲調(diào)也受唱詞影響而產(chǎn)生變化:
金(?。┮\脫(啊)落換(耶)布衫(噢)
白馬(來)毋騎(噢)換鏡擔(dān)(噢)
本(啊)是官家(噢)富貴子(噢)
今來(是)磨鏡(噢)叫陳(?。┤ㄠ蓿?/p>
手(?。┖昏F板響(啊)如聲(噢)
泉州(來)磨落(?。┏敝荩ò。┏牵ㄠ蓿?/p>
前街(來)后(啊)巷(?。┪椅闳ィò。?/p>
欲(?。﹣砭爬桑ㄗ邪。┴惹埃ò。┳撸ㄠ蓿?/p>
九郎(仔來)厝前走
這段唱腔的旋律進行與上例相似,除了一些連接性的窄音列(如mi-re-do、do-低音la-sol等),出現(xiàn)了較多低音la-中音re-mi上行、低音la-sol-mi下行的三音列,演唱風(fēng)格自由灑脫,沒有【錦歌四空仔】那樣拘謹。
[LL][HJ1.6mm]
譜例2
錦歌追求文人的“雅致”,野臺歌仔戲強調(diào)雅俗共賞,現(xiàn)代劇場歌仔戲崇尚時代性,而老歌仔戲作為與它們衣襟相連的鄉(xiāng)土藝術(shù),其唱腔更隨意、通俗(甚至粗俗),作為臺灣歌仔戲最“鄉(xiāng)土”的表演形式,老歌仔戲音樂的這一特點是與其表演形態(tài)所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tài)的“草根性”特點相適應(yīng)的。
[HT5\"H][注釋]
[HT6SS][1][ZK(#]
除了上述九種表演形態(tài)外,也有團體在嘗試“美聲歌仔戲”。
[2]圖片由臺灣戲劇館提供。
[3]參見鏡涵:《臺灣歌仔戲的由來及其變革》,《臺灣地方戲劇月刊》第1卷第1期,1952年。
[4]三伯即山伯,閩南話中“三”“山”同音。
[5]引自臺灣民權(quán)歌劇團劇本《梁山伯與祝英臺》,葉玫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