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亭/文
何不從根上的“政治正確”做起?
■劉 亭/文
乍一看到這個題目,會覺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其實在讀完北大教授徐遠的“農村土地產權太弱的法律根源”一文后,想必不少人都會發(fā)出這樣的感慨。
徐的這篇博文,源自財新網(wǎng)上他的另一篇博文:“征地沖突的根源:農村土地產權太弱”。由此源到彼源,一路深挖下去,結果讓我們看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于是再也不會被眼下一些氣勢洶洶的禁令所嚇到,反而要追究這些禁令的“違法”甚至是“違憲”了。
類似涉及到我國農村土地權利變遷的法條梳理,過去曾認真拜讀過周其仁老師的大作,也是條分縷析、眉清目秀的。那個解讀的透徹、邏輯的嚴密,不得不讓人心悅誠服。但可惜讀到的人畢竟不多,有些人明明讀到了,但就是“不接那個茬”。過去只知道有些二傻“不懂裝懂”,令人可笑;如今才懂得有些“明白人”愣是“懂裝不懂”,令人可惡。
一般老百姓,包括國土資源部門的普通工作人員,往往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這“其一”,就是近年來中央政府管“死”土地的三申五令(無非都是禁令),譬如“1999年國務院出臺《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土地轉讓管理嚴禁炒賣土地的通知》(國辦發(fā)〔1999〕39號),規(guī)定農民的住宅不得向城市居民出售,也不得批準城市居民占用農民集體土地建設住宅。再譬如,2004年《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國發(fā)[2004]28號)中規(guī)定:禁止城鎮(zhèn)居民在農村購買宅基地。2007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嚴格執(zhí)行有關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法律和政策的通知》(國辦發(fā)〔2007〕71號)更是明確規(guī)定:‘農村住宅用地只能分配給本村村民,城鎮(zhèn)居民不得到農村購買宅基地、農村住宅或者小產權房’”。
至于在這些所謂的“三申五令”之前的法律條文,似乎大家都不知曉,或忘掉了。只有個別專家還在那里旁征博引,反復搗騰,更無什么人或部門來給予回應。徐遠引證了最關鍵的那幾條,一是對八二《憲法》最重要的修改即八八《憲法》修正案中明確:“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guī)定轉讓”。二是隨之在同年《土地管理法》的修改中明確:“國有土地和集體所有土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并布置了接續(xù)的任務:“土地使用權轉讓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guī)定”。三是在隨后1990年,國務院發(fā)布了《城鎮(zhèn)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國務院55號令),自發(fā)布之日起施行。
走完這三步,似乎時間就停止了?!掇r村集體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國務院××號令),就再也沒有了下文。究竟是當初《憲法》和《土地管理法》修正的不對,交辦的不明確,還是國務院玩忽職守、半途而廢?牽扯到絕大多數(shù)國土面積和中國人口的這件天大的事情,居然也就這樣不了了之、無人問津了?這一拖拉,這一停頓,一晃就過去了25年;而過往就此解決城市國有土地出讓和轉讓的合法性問題,居然不過耗時區(qū)區(qū)2年零1個月!
整整十倍多的時間差距,正是造成今天我國城鄉(xiāng)發(fā)展、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巨大落差的一個縮影!在這命運分野的25年間,城市居民在土地制度創(chuàng)新的基礎上,價值的住房制度改革,已然“安得廣廈千萬間”,且單憑這一項,家庭財富就已多達十萬、百萬、千萬,而廣大農村居民(城市擴容得以征遷補償?shù)霓r民有所不同),依然只好依靠出賣勞動力商品改善自己的生活。所謂的“增加財產性收入”,基本上與其無緣。
我總也弄不懂,公有制“含金量”更高的城市土地,都可以最終產權和實際使用權“兩權分離”,可公有制“含金量”更低的農村土地,怎么就不能實行“兩權分離”了?于國家經濟命脈更為敏感的國有土地使用權,都可以幾十年不等地依法轉讓給外企、中企和老百姓,談不到國家經濟命脈的農村建設用地使用權,怎么就不能依法轉讓給本村以外的農民和中國的城里人了?明明說是要破除城鄉(xiāng)二元結構體制的,怎么土地的城鄉(xiāng)二元就是例外,就要千秋萬代地保持下去?而土地二元不破,又哪來的城鄉(xiāng)戶籍一體?
市場經濟不僅是產品的市場定價,更是要素的市場定價,否則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又何以體現(xiàn)呢?市場不是市長,“誰大聽誰的”。市場是所有的產品平等入市、自由交易,而后經過無數(shù)次的成功驗證從而鎖定價格。雖然人類還可以利用占有信息的不對稱性獲利,但基礎價格已經在那兒了。同樣道理,土地也得入市,轉讓也得充分競爭,價格也才能趨于合理。
土地市場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和服務市場,應有強有力的政府監(jiān)管。但這不能成為土地不能入市、不能轉讓的理由。農村土地的敏感,在于農業(yè)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十幾億人的糧袋子、菜籃子。但是,這只是一個和耕地相關的用途管制問題,與耕地使用權的轉讓并不沖突。至于和包括宅基地在內的農村建設用地的依法轉讓,更是“半毛錢”關系也沒有。倒是現(xiàn)有的農村土地制度不改,承包地多少年就一調,結婚分家就得分一塊宅基地,早晚有一天,得把我們的耕地都給“禍害”完的。
都在強調“依法治國”“依法行政”,都在推進城鄉(xiāng)一體化和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都在煞有介事地對農村土地逐一進行“確權”,浙江省甚至還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三權到人、權隨人走”的八字方針,那我們有何不追根溯源、正本清源,從根上的“政治正確”做起呢?
2016年12月29日成稿
徐遠:產權的缺失,是農村落后的根源
在文章“征地沖突的根源:農村土地產權太弱”講到,近年來農村征地時常發(fā)生沖突,一個根本的原因是農村集體土地的產權太弱,征地其實是對農村土地的“強買”。既然是“強買”,定價機制就不會太合理,利益分享也就不會太合理,沖突就難免了。那么,說農村土地產權“弱”,是相對于什么而言的?當然是相對于“城市土地”。
現(xiàn)行的土地制度,可用“城鄉(xiāng)二元”來簡單概括。所謂“二元”,即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城市土地“國家”所有。所有權的差異,其實還不是最要害的。好的產權制度下,不管所有者是誰,都可以有完善的產權,都可以得到很好的保護。要害在于,這兩種土地擁有的實際的、具體的“權利”,是大不相同的。最重要的不同,是城市土地是可以流轉的,而農村土地不可以。
1.“城鄉(xiāng)二元”的憲法基礎
……
2.《土地管理法》的迅速修訂
……
3.城鄉(xiāng)土地轉讓權命運迥異
……
4.限制農村土地轉讓的法規(guī)
……
簡言之,產權的缺失,是農村落后的根源。
(文章來源:財新網(wǎng),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