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麗,高 秋,肖亞男
(沈陽總醫(yī)院中醫(yī)科,遼寧 沈陽 110000)
延續(xù)性護理改善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預后的臨床觀察
劉俊麗,高 秋,肖亞男
(沈陽總醫(yī)院中醫(yī)科,遼寧 沈陽 110000)
目的探討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在出院后,給予延續(xù)性護理對改善預后的臨床價值。方法隨機選擇缺血性腦卒中患者8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兩組住院期間均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則在上述基礎上給予延續(xù)性護理措施。出院6個月后,對比兩組患者的遵醫(yī)行為,肢體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結果觀察組在按時服藥、合理飲食和按時鍛煉3個方面的遵醫(yī)行為人數(shù)均明顯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的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ADL(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估表)兩項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采用延續(xù)性護理,可明顯改善其肢體功能恢復情況,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其遵醫(yī)行為,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值得推廣應用。
延續(xù)性護理;缺血性腦卒中;預后
缺血性腦卒中是老年人群較為常見的疾病之一,往往病情嚴重,致殘率和死亡率均較高,嚴重威脅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和生命安全[1]。即使順利度過危險期,預后易并發(fā)癡呆、認知功能下降等問題[2],需要家庭成員的長期照顧,加重了家庭負擔。因此,如何有效改善患者的預后,是臨床研究的熱點。近年來,我們在患者出院后,進一步在飲食、服藥和鍛煉等方面進行延續(xù)性護理,取得較好的效果,現(xiàn)將相關研究進行總結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62~81歲,平均年齡(73.2±4.1)歲;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65~83歲,平均年齡(72.5±3.9)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進行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可進行研究。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患者年齡在60歲以上;(2)患者為缺血性腦卒中首次發(fā)作,并經(jīng)MRI與CT檢查確診;(3)患者有良好的溝通能力。排除標準:(1)既往有精神疾病,或有聽力、語言障礙等,難以正常溝通者;(2)合并有嚴重的心、肝、腎等重要器官疾病者;(3)有阿爾茨海默病,多系統(tǒng)變性等相關疾病者;(4)住院時間<1周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在住院期間,均給予常規(guī)的抗凝、吸氧、溶栓、降顱壓等內(nèi)科治療措施,并給予常規(guī)護理措施,包括按時給藥、健康知識宣教、日常生活護理,飲食指導,康復訓練等。觀察組在上述共同護理方法基礎上,給予延續(xù)性護理措施,具體如下。
(1)在患者出院前1周,給予針對性健康教育,指導其出院后在家進行科學的康復訓練,并提醒患者及家屬如何正確預防腦卒中再次復發(fā),重視并避免相關的危險因素[2-3];在家庭康復訓練方面,給予制定相關指導措施,包括手指、上肢的康復運動操,記憶力訓練等,均給予科學指導。(2)出院前3 d,建立患者的延續(xù)性護理檔案,將患者在住院期間的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精神狀態(tài)、治療情況與依從性等方面進行評估,以及嗜煙、酗酒等情況,為出院后的護理指導提供參照。(3)出院后1個月內(nèi),每周進行一次電話隨訪,之后每隔10 d進行一次隨訪指導,共進行6個月的延續(xù)性護理指導。隨訪指導的內(nèi)容為:了解患者康復訓練情況,功能恢復情況,是否有良好的用藥依從性,并指導其建立科學合理的作息時間、生活方式,引導其嚴格戒煙、戒酒,合理飲食,避免相關危險因素等,當患者有一定的功能恢復時,應及時給予鼓勵,幫助其建立康復信心。
1.4 評價指標
兩組患者均獲隨訪6個月以上,無脫落病例。出院6個月時,對其遵醫(yī)行為、肢體功能情況與日常生活能力方面,進行評價并比較。(1)遵醫(yī)行為:包括按時服藥,合理飲食與按時鍛煉等方面。(2)肢體功能情況,采用Fugl-Meyer進行肢體功能評估,總分100分,其中上肢滿分為66分,下肢為34分,分數(shù)越高則功能越好。(3)日常生活能力,采用ADL進行評估,總分100分,分數(shù)越高則生活能力越高。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遵醫(yī)行為比較
對兩組患者按時服藥、合理飲食和按時鍛煉等3個方面進行比較,觀察組在3個方面的遵醫(yī)行為人數(shù)均明顯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遵醫(yī)行為比較 [n(%)]
2.2 肢體功能評分與日常生活評分
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Fugl-Meyer評分、ADL評分進行比較,兩組護理前評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兩項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Fugl-Meyer評分和ADL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Fugl-Meyer評分和ADL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Fugl-Meyer評分 ADL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40 51.3±7.6 86.3±8.2 63.1±6.2 85.6±9.8對照組 40 50.9±6.8 75.2±8.5 64.3±6.5 76.2±8.4 t 0.248 5.944 0.845 4.606 P 0.805 0.000 0.400 0.000
缺血性腦卒中是老年人群較為常見的疾病,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其恢復期一般為3個月,有效恢復期一般在半年以上。但大多數(shù)患者由于經(jīng)濟壓力和住院照顧不便等因素,于病情穩(wěn)定后選擇出院,在家進行康復。然而,多數(shù)家庭在患者出院后,由于不能繼續(xù)接受醫(yī)護人員的指導,對功能鍛煉知識掌握不夠,加之服藥依從性不足等因素,導致錯過了最佳的預后恢復期,殊為可惜。為此,我們針對觀察組患者,在出院后給予及時有效的延續(xù)性護理,通過電話隨訪等措施指導其進行按時鍛煉、合理用藥等,并給予鼓勵、督促,在6個月的恢復期均予以延續(xù)性護理監(jiān)督,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結果表明,觀察組無論在遵醫(yī)行為還是肢體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復方面,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也證實了延續(xù)性護理的價值。這與相關學者的研究也較為一致。謝歌等[4]將缺血性腦卒中患者104例分為兩組,其中觀察組患者出院后給予延續(xù)性護理,3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的生活方式、營養(yǎng)、心理安適和護理滿意度等評分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李葆華等[5]則認為,延續(xù)性護理對提高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出院后的遵醫(yī)行為,以及更好地控制卒中危險因素、降低復發(fā)率和病死率,有一定的價值。
在開展延續(xù)性護理過程中,要著重注意以下幾點:(1)患者出院前3天,務必建立獨立檔案,包括準確無誤的聯(lián)系電話,并強調(diào)出院后電話指導的意義,以取得患者的配合,避免其拒絕;另外,回顧患者住院期間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以及日常是否有吸引、酗酒等習慣,上述方面均應予以正確評估,為出院后的延續(xù)性護理提供可靠的參考信息,盡量做到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指導。(2)注重心理輔導。部分患者出院后,由于肢體功能障礙,生活能力和運動能力較發(fā)病前明顯下降,導致其心理受挫,自尊心受到打擊,甚至不愿意進行康復鍛煉。因此,在患者出院前以及延續(xù)性護理過程中,應著重強調(diào)康復運動操、記憶力訓練的重要性,并鼓勵患者重拾康復信心,以最大限度地改善預后。
綜上所述,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采用延續(xù)性護理,可明顯改善其肢體功能恢復情況,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其遵醫(yī)行為,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值得推廣應用。
[1] 丁俊麗,賀 婕,李 蘭,等.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11):3004-3005.
[2] 陸 芹,張建輝,劉永躍,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和吸煙對缺血性腦卒中發(fā)病的聯(lián)合效應[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6,37(4):475-479.
[3] 田 婷,關智媛,石正洪,等.復發(fā)性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因素、嚴重程度及短期預后分析[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6,(2):172-177.
[4] 謝 歌,于小萌,田惠杰,等.延續(xù)性護理在缺血性腦卒中病人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研究,2016,30(17):2079-2082.
[5] 李葆華,王 艷,董玉靜,等.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出院后延續(xù)性護理干預的效果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2014,(3):309-311,312.
本文編輯:魯守琴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continuity nursing in improving the prognosi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LIU Jun-li,GAO Qiu,XIAO Ya-nan
(Shenyang traditional Chinese regions,Liaoning Shenyang,110000)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value of continuity nursing care to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after discharge.Methods80 cases of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two groups during hospitalization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care,observation group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mentioned extended nursing measures.6 months after discharge,the compliance behavior,body function and daily life abilit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The observation group in time to take medicine,reasonable diet and exercise in 3 aspects of the number of compliance behavior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both P<0.05).Observation group after nursing,Fugl-Meyer score,ADL score two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s Elderly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by continuing nursing care,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recovery of limb function,improve the ability of daily life,improve the behavior of Zunyi,has important clinical value,worthy of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Continuity nursing;ischemic stroke;prognosis
R473.74
B
ISSN.2096-2479.2016.08.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