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麗麗,萬清旭
(1.中國海洋大學 管理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
青島市戶外公共游憩空間的可達性分析
任麗麗1,萬清旭1
(1.中國海洋大學 管理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
運用ArcGIS網絡分析法,從時間因素和吸引力因素兩方面對青島市戶外公共游憩空間可達性現狀進行了分析評價。結果表明,青島市戶外公共游憩空間的可達性一般且空間差異較大,僅市南區(qū)的可達性較好,市北區(qū)與李滄區(qū)的可達性均較差。關鍵詞:戶外公共游憩空間; 可達性;網絡分析;青島
城市作為人們主要的居住地,不僅要滿足人們居住、交通、工作的需求,還要滿足人們的游憩需求。便捷、合理的公共游憩空間決定了居民的居住體驗,也是城市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1]。吳必虎[2]等指出城市公共游憩空間,是允許所有人進入的,具有游玩、休息、社交、健身、觀光、購物等功能,位于城市或城市近郊的開放空間、建筑物及設施。馬蕙娣[3]認為游憩空間包括商業(yè)性、自給性和公共性游憩空間??紤]到大眾需求及人們日常的使用性,本文研究的戶外公共游憩空間是指在城市內對公眾開放的,以政府投資為主,用于滿足人們休息、鍛煉、交往、娛樂等需求的,具有一定公共服務設施的非營利性戶外公共空間,以公園、廣場、海濱為主。
人們外出到達某一地點需要克服一定的阻力,如路程、費用、時間等,可達性就是人們克服這些阻力的能力和愿望的定量表達,是評價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分布合理性的重要指標[4]。引入可達性,可更加直觀、合理地評價城市戶外公共游憩空間能否為居民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務。影響戶外公共游憩空間可達性的因素有很多,如距離、費用、道路網、城市交通、人口年齡等。其計算主要與3個因素有關:①交通成本,即以兩地間的距離或克服距離花費的時間;②端點區(qū)位吸引力,即戶外公共游憩空間提供服務的能力;③端點區(qū)位需求力,即對戶外公共游憩空間的需求量。人口的分布狀況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城市公共游憩空間的使用頻率,從而影響了城市公共游憩空間的可達性。人口的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等影響了人們對游憩空間需求的多少和類型。道路交通的便捷性、安全性影響了人們到達公共游憩空間的時間[5]。
本文通過收集青島市的道路、人口以及戶外公共游憩空間信息,利用GIS平臺[6],將數據進行數字化,依據網絡分析的原理,對青島市戶外公共游憩空間進行了可達性分析,旨在對青島市戶外公共游憩空間的分布現狀及服務能力進行評價。
青島市位于山東半島南部,其東部和南部瀕臨黃海,具有顯著的溫帶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為13.7℃,平均年降水量為631.2 mm,冬暖夏涼,氣候溫和。青島整體地勢東高西低,城區(qū)內分布著大大小小的山嶺,主要有青島山、浮山、貯水山、太平山、信號山和伏龍山等。市區(qū)園林綠地面積達30 000 hm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4.6 m2。
青島市管轄6個區(qū)(市南、市北、李滄、嶗山、城陽和黃島),代管4個縣級市(膠州、即墨、平度和萊西)。本文的研究對象為市南區(qū)、市北區(qū)和李滄區(qū)(圖 1)。
一方面這3個區(qū)域在行政劃分上為青島市的主城區(qū);另一方面它們是青島市主要建成區(qū),建設歷史較長,城市化較早,發(fā)展較快,人口分布較密集,也是青島市公共游憩空間的主要分布區(qū)。
圖1 研究區(qū)示意圖(審圖號:GS(2012)6003)
2.1 網絡分析模型
依據幾何形態(tài),空間實體可被抽象為點、線、面3個目標。一個基本網絡由中心、鏈、節(jié)點和阻力4 部分構成。中心,即源點,具有一定的容量能夠接受或分配資源,文中代表城市公共游憩空間的入口;鏈是構成網絡的骨架,是現實中各種線路的抽象表達,具有方向性,文中代表道路;節(jié)點是網絡中線的匯合點,文中代表道路的交叉點;阻力通常指從中心通過一條鏈時所需要花費的時間或費用等[7]。城市空間是由若干道路、交叉路口、建筑物等構成的一個網狀系統(tǒng),各種要素沿著這個網絡系統(tǒng)進行線狀流動,網絡分析的數字化模型可抽象地表示現實世界的網絡系統(tǒng)。
2.2 數據收集與處理
本文利用ArcGIS9.3,結合實地踏查提取了青島市戶外公共游憩空間、道路、人口信息,并分別建立數據庫[6]。
1)公共游憩空間數據庫,包括公共游憩空間名稱、屬性、入口等要素。本文將公共游憩空間的可進入點及入口作為源點,認為到達公共游憩空間的入口即進入游憩空間,并以此為依據建立代表公共游憩空間的入口點文件。
2)道路數據庫,主要由道路、十字路口、過街天橋和地下過街通道組成。分別記錄其名稱、長度,將道路抽象為線,建立拓撲關系,以道路中心線為基礎建立城市道路拓撲網絡。
3)人口數據庫。以青島市街道辦事處為基礎,結合青島市年鑒2005年末各街道辦事處人口數及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進行修正,形成青島市市內3區(qū)城市人口分布圖。
街道辦事處范圍內的人口居住密度計算公式[8]為:
式中,P為人口居住密度;N(人口)為街道辦事處范圍內的總人口數;S(街)為街道辦事處范圍內的總面積。
2.3 統(tǒng)計指標
影響戶外公共游憩空間可達性的主要因素有2個:公共游憩空間的吸引力及其空間格局和不同人群的需求狀況、分布情況。常用服務半徑模擬城市戶外公共游憩空間的服務半徑,計算服務面積比、服務人口比等指標以評價公共游憩空間的服務狀況[8]。
服務面積比=服務面積/研究區(qū)總面積×100%服務人口比=服務人口/研究區(qū)總人口×100%
3.1 基于時間因素的公共游憩空間可達性分析
3.1.1 以時間為主導的戶外公共游憩空間的服務面積
公共游憩空間的可達性高低與居民到達該游憩場所需要的時間有很大關系,距離越近,成本越低,可達性就越好;否則,可達性就越差。假設居民優(yōu)先選擇距離自己最近的游憩空間,那么某一游憩空間在相同的步行時間內能到達的居民越多,其可達性越好。研究表明,人類正常步行的速度為5 km/h,即83 m/ min,因而本文中取83 m/min為阻力值計算依據。以耗時5 min、15 min、30 min為人們步行到達公共游憩空間的模擬服務半徑,將可達性的優(yōu)劣分為4個等級:0~5 min為可達性良好,5~15 min為可達性較好,15~30 min為可達性一般,30 min以上為可達性較差。利用GIS軟件的Network Analyst工具,生成源點(公共游憩空間入口)沿道路網絡進行相應服務時間所圍合的范圍圖,此區(qū)域即為一定時間成本的可達性范圍(圖2)。
圖2 時間因素影響下的游憩空間服務范圍(審圖號:GS(2012)6003)
將戶外公共游憩空間的服務區(qū)面積與行政區(qū)面積疊加分析,可得到各行政區(qū)的服務面積比。由表1可知,市南區(qū)有29.0%的區(qū)域,其居民可在5 min內到達戶外公共游憩空間;51.9%的區(qū)域,其居民可在15 min內到達戶外公共游憩空間。而市北區(qū)與李滄區(qū)超過50%的區(qū)域,其居民要步行15 min以上才可到達距離最近的戶外公共游憩空間。市南區(qū)可達性良好的區(qū)域面積比市北區(qū)高35.6%,比李滄區(qū)高53.9%。市南區(qū)的戶外公共游憩空間供給明顯優(yōu)于市北區(qū)和李滄區(qū)。
表1 時間因素影響下的戶外公共游憩空間服務面積比
3.1.2 戶外公共游憩空間的服務人口
將公共游憩空間服務區(qū)與青島市人口密度數據疊加,可得到各行政區(qū)的服務人口比,如表2所示。
表2 人口因素為主導的戶外公共游憩空間服務人口比
通過對比表1與表2可以發(fā)現,市南區(qū)5 min內到達戶外公共游憩空間的人口比低于面積比3.5%,15 min內到達戶外公共游憩空間的人口比低于面積比1.4%;而市北區(qū)在5 min內到達戶外公共游憩空間的人口比卻高于面積比1.6%,15 min內的人口比高于面積比9.3%;李滄區(qū)在5 min內到達戶外公共游憩空間的人口比高于面積比3.3%,15 min內的人口比高于面積比12.4%。這種反差說明市南區(qū)的公共游憩空間供給超過居民需求,而市北區(qū)與李滄區(qū)的公共游憩空間不足,難以滿足市民需求。
3.2 基于吸引力的公共游憩空間可達性分析
3.2.1 以吸引力為主導的戶外公共游憩空間的服務面積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戶外公共游憩空間的面積較大,服務設施較齊全,風景優(yōu)美,而有些游憩空間的設施較簡單,景觀結構較單一。人們通常會優(yōu)先選擇能為自己提供更多服務,帶來更多享受的游憩空間。這樣不同的游憩空間的吸引力反映到距離上就會產生不同的服務范圍。綜合性的戶外公共游憩空間其服務范圍大,而單一的戶外公共游憩空間的服務范圍小。根據青島市《園林志》中對城市公園的分類,并結合各個戶外公共游憩空間的面積、服務能力,將戶外公共游憩空間分為市級公共游憩空間和區(qū)級公共游憩空間。根據戶外公共游憩空間的吸引力不同,以戶外公共游憩空間的入口為源點,道路為鏈接,將市級公共游憩空間以2 000 m為服務半徑,區(qū)級公共游憩空間以1 000 m為服務半徑,得到以吸引力為主導的戶外公共游憩空間服務范圍(圖3)。
圖3 吸引力因素影響下的戶外公共游憩空間服務范圍(審圖號:GS(2012)6003)
經計算,市內3區(qū)戶外公共游憩空間的服務面積約占總面積的38.7%。其中,市南區(qū)、市北區(qū)、李滄區(qū)的服務面積比分別為78.3%、43.7%和23.0%。市南區(qū)與市北區(qū)的服務面積比均高于整個市區(qū)的平均水平,而李滄區(qū)的服務面積比明顯低于市內3區(qū)的平均水平。
3.2.2 街道級別的戶外公共游憩空間服務面積比
為了更加明確了解市內3區(qū)各街道的可達性,將戶外公共游憩空間服務面積與青島市街道分布圖進行疊加,將各街道的服務區(qū)面積與街道的總面積相除可得到街道級別的戶外公共游憩空間服務面積比。
圖4 戶外游憩空間街道級別服務面積比(審圖號:GS(2012)6003)
圖4反映了市內3區(qū)各街區(qū)的戶外公共游憩空間服務面積比。青島市一共有44個街道辦事處,僅17 個街道辦事處的公共游憩空間的服務面積達到80%以上,其中市南區(qū)有5個,市北區(qū)有11個,李滄區(qū)僅有1個;9個街道的戶外公共游憩空間服務面積在20%以下,分別是市南區(qū)的云南路街道,市北區(qū)的冠縣路街道、泰山路街道、遼源路街道和河西街道,李滄區(qū)的樓山街道、虎山路街道、振華路街道和浮山路街道。
3.2.3 供需矛盾分析
公共游憩空間的需求與多個因素有關,如人口密度、年齡構成和收入狀況等。此處僅考慮人口密度因素影響下的需求,人口密度越大,需求越大。需求越大,供給越小,供需矛盾就越大,將各街道的人口密度與服務面積比相除,可以反映各街道的供需矛盾(圖5)。由圖5可知,市南區(qū)的云南路街道,市北區(qū)的冠縣路街道、泰山路街道、遼源路街道和河西街道,李滄區(qū)的振華路街道和樓山街道等7個街道是戶外公共游憩空間供需矛盾特別嚴重的區(qū)域。
圖5 供需矛盾對比圖(審圖號:GS(2012)6003)
青島市市內3區(qū)的戶外公共游憩空間可達性一般,且空間差異較大。市南區(qū)的公共游憩空間分布較均勻,且類型齊全;市北區(qū)與李滄區(qū)的公共游憩空間相對較少,分布也較分散。這種顯著的差異性和不均衡性與市南區(qū)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及政治經濟條件有很大的關系。從地理條件分析,市南區(qū)擁有綿延的海岸線及優(yōu)質的沙灘,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從歷史角度分析,市南區(qū)是青島在德占時期主要的城市建設地,擁有良好的城市規(guī)劃建設,并在后來的城市規(guī)劃中,延續(xù)了優(yōu)秀的城市發(fā)展及建設理念;從政治經濟條件分析,市南區(qū)是青島市的行政中心和經濟中心,政府在城市公共設施建設中投入了大量的財力物力。市南區(qū)匯聚了青島市的地標性建筑——五四廣場、奧帆中心和棧橋;擁有3個大型沙灘——第一海水浴場、第二海水浴場和第三海水浴場;集中了青島市最大的綜合性公園及專題公園——中山公園和青島植物園等。此外,還有一些很有特色的小型公園,如太平角公園、魯迅公園等。相比之下,市北區(qū)及李滄區(qū)的公共游憩空間不僅在數量上較少,類型及豐富程度也無法與市南區(qū)相比。
為了緩解公共游憩空間的供需矛盾,更好地滿足市民的日常游憩需求,應該加強市北區(qū)與李滄區(qū)市級公共游憩空間的建設;在市南區(qū)八大峽街道和云南路街道,市北區(qū)的泰山路街道、興隆路街道、河西街道和遼源路街道,李滄區(qū)的樓山街道、振華路街道和浮山路街道增加區(qū)級公共游憩空間的建設。在公共游憩空間的選址上注意與人口密度、居民游憩需求等相結合,照顧低收入和人口密度大的街區(qū)。
[1] [德]迪特·哈森普魯格.走向開放的中國城市空間[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
[2] 吳必虎,董莉娜,唐子穎.公共游憩空間分類與屬性研究[J].中國園林,2003(5):48-50
[3] 馬惠娣.休閑—文化哲學層面的透視[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0(1):59-63
[4] 王琨.基于GIS的城市公園綠地可達性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yè)大學,2012
[5] Hansen W G. How Accessibility Shapes Land-us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1959(25):73-76
[6] 王小兵,孫久運.地理信息系統(tǒng)綜述[J].地理空間信息,2012, 10(1):25-27
[7] 陳潔,陸峰,程昌秀.可達性度量方法及應用研究進展評述[J].地理科學進展,2007, 26(5):100-108
[8] 秦華,高駱秋.基于GIS-網絡分析的山地城市公園空間可達性研究[J].中國園林,2012(5):53-56
P208
B
1672-4623(2016)07-0078-04
10.3969/j.issn.1672-4623.2016.07.025
任麗麗,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旅游規(guī)劃。
2015-08-05。
項目來源:中國海洋發(fā)展研究中心資助項目(海大專項)(AOCOUC201301)。